提高鹤庆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考

2011-05-15 06:41鹤庆县农业局农建办671500李建岗
云南农业 2011年5期
关键词:农业

□鹤庆县农业局农建办 671500 李建岗

鹤庆地处滇西北,位于大理州北部,全县辖9个乡镇,耕地面积2.13万hm2,总人口27万多人,杂居着白、汉、傈僳、纳西族等民族。县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兼有平坝、干热河谷,山区、半山区。气候处于南亚热带与寒温带之间的过渡区,属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夏秋多雨、冬春干旱,雨热同步、干湿分明,由于县内山体高大,垂直立体气候突出;年平均日照时数2293.6h,年平均降雨量947.9mm,无霜期210d。县域自然资源丰富,森林植被保护良好,清洁的土壤、清新的空气、无污染的水为发展可持续农业提供了优质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经济和城镇化的推进,对农业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1 县域农业发展情况

1.1 干热河谷区

海拔1162~1700m,该区冬短夏长,光热条件最好,但冬春干旱少雨,夏季降雨偏晚,大春农作物不能按节令播种,因推迟作物播种期,作物生长期不足,产量受影响,等雨播种的田地是该区主要农田类型,全区总产受限。主要作物有:杂交水稻、玉米、大麦,经济作物有:龙眼、甘蔗、白肋烟、葡萄、柑橘等。目前甘蔗种植2926.7hm2,亩产6.3t,总产27.79万t,蔗农收入3300万元。

1.2 山区和半山区

海拔1700~3200m,该区气候冷凉,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山场广阔,畜牧业发达,肥源充足,耕地面积全县最多,以山坡地为主,主要作物种植:粳稻、玉米、大麦、马铃薯,经济作物种植:梅、梨、苹果、核桃、板栗、烤烟。烤烟是该区支柱产业,现年种植面积1200hm2,生产烟叶50万担,烟农收入3000万元。缺乏水源和气候冷凉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修建农田水窖和推广地膜覆盖科技措施是该区作物增产的有效方法。

1.3 坝区

海拔2196m,该区冬春干旱,雨热同步,坝区水源丰富,地下水位高,冷浸内涝是该区农田的特点。主要作物种植:粳稻、玉米、大麦、蚕豆,经济作物种植梨、苹果、桃、蚕桑。生猪养殖是重要的家庭经济来源,现已发展到年出栏生猪35万头的养殖规模;蚕桑产业在坝区历史悠久,是鹤庆传统产业,现已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格局,桑园面积发展到5493.3 hm2,年产鲜茧2000多t,蚕农收入4000多万元。规划建设农田排灌沟渠是该区主要的防涝措施。

2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薄弱的原因

1)国家早期实行的“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经济发展政策影响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2)我县坡耕地多,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影响县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影响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4)缺乏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3 对策措施

3.1 保护农业生产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侵袭

3.1.1 保护土地资源。1)严格执行国家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政策,对非农业建设用地严格审批,并实行耕地占用补偿,对批准用耕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2)防止土地质量恶化和土地污染,对工矿企业的污染水,必须经净化处理后才能排放,减少污染,合理施用化肥,可防止土地板结、质量恶化。3)防止水土流失,不允许在不合理坡度上和不合理部位开荒,禁止乱砍滥伐森林及在森林地进行不合理耕作;在进行非农业工程建设时,尽量减少破坏地貌和植被,同时必须有创面恢复和水土保持措施,禁止不合理的林间采挖,过度放牧等。

3.1.2 保护森林资源。普及《森林法》教育,形成全民护林的社会风尚,加强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防止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抓住国家对林业的扶持政策,做好退耕还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项工作,促进全县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3.1.3 保护水资源。1)严格控制水体污染,贯彻执行国家水污染防治法、防止对水体各种可能的污染,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强统一管理和法制管理。2)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在开发、利用和调节、调度水资源的时候,必须统筹兼顾,维护河流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及地下水体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自净能力。3)坚持全面节水方针,大力推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杜绝浪费。

3.1.4 保护生物资源:农业生物资源是承载农业生产的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必须加强保护,使其源远流长,特别注意保护农业防治的天敌资源(益鸟、益兽、益虫、有益微生物)。对野生动植物、水生动植物设定禁止捕猎季节和禁止采伐季节,对于一些珍稀植物、药材等应规定采挖数量,以保持自然再生力。

保护好农业生态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良性循环,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为提高我县农业综合生产力提供生态支持。

3.2 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推动我县农业、农村的发展

过去我县在农业发展上投入不足而且不稳定,导致农业综合产出水平不稳,今后应在国家“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指导下,稳定增加农业投入,按年度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划拨农业资金,并形成制度,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农民是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应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创办各种农民教育形式,使农民受教育的方式不断多元化,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农业生产能力,加大农村医疗的投入,让农民享有与城市一样的医疗待遇,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3.3 加大农田水利、交通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依据我县水系流域特点,治理境内的漾弓河、落漏河、后山河、河川河等河流,充分发掘河流水系蕴含的淡水资源,提高淡水资源的利用率,新增灌溉区域,减少水土流失。我县泉水出水点有64处,自然出水点150多个,利用这些水源点新建水库、塘坝,开发利用好水资源,新增灌溉面积,提高全县的水利化程度。加强农田水利、交通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田间沟渠、道路,山区半山区农田水窖工程,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的基本农田标准,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我县干热河谷区、山区半山区都干旱缺少水源、坝区冷浸内涝,加大农田水利、交通设施建设是抗旱排涝的有效措施,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制定长期的科学规划,分年度实施项目建设,同时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和管护制度建设,延长沟渠的使用年限,充分发挥水利设施的效益,最终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农业体系。

3.4 快速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农业机械的运用能够确保农作物适时播种、灌水、排涝和收获,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我县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我县应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引进适合本地生产需要的机械,推广先进的农机技术,不断增加全县农机总动力,将不同种类的农业机械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各环节,为农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提供条件。继续加大农机投入,增加农机数量,引进多功能农业机械,完善农机管理,是我县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有效途径。

3.5 建设农业信息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支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调节是靠利益诱导和价格拉动,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只有建设农业信息体系,及时向农民提供农产品价格、农资价格、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农民才能生产出符合消费需求的农产品,避免大起大落的农业生产现象发生,才能保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的稳定。加快我县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完善现有的农村数字乡村网,使乡村网信息覆盖到行政村、自然村,同时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网络资源,为农民提供各类生产信息。

3.6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价值

随着农村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将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精深加工使价值低廉的初级产品转变成高附加值的产品,产品的价值在加工和销售中形成,农民通过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收。我县应在现有酒厂、糖厂、丝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继续扩大生产规模,通过企业的做大做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厂务工和扩大原料种植面积,从各环节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又一要素。

[1]钟甫宁.农业政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7.

[2]董钻,沈秀瑛.作物栽培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猜你喜欢
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世界农业
山西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