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P患儿血清IL-6、TNF-α水平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2011-05-23 07:05范庆祥韩旭玲连卫萍
山东医药 2011年43期
关键词:特发性紫癜细胞因子

范庆祥,韩旭玲,连卫萍

(栖霞市人民医院,山东栖霞265300)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是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导致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被大量破坏[1]。近期研究认为其发病可能与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及免疫紊乱有关[2]。2008年6月~2010年2月,我们对50例ITP患儿血清IL-6及TNF-α水平进行了测定,旨在进一步探讨ITP的发病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同期收治的初诊ITP患儿50例(ITP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5个月~12岁,平均5.1岁。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第2版诊断标准[3]。均在急性期就诊,未应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另选择2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男8例,女12例;年龄5个月~12岁,平均5.2岁。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血清IL-6及TNF-α水平测定 两组均抽取空腹静脉血[其中ITP组治疗前及恢复期(经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各抽取1次]4 ml,以2 500 r/min离心15min后分离血清,置-20℃冰箱保存待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IL-6和TNF-α水平,检测步骤均严格依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指标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血清 IL-6和 TNF-α水平见表1;IL-6和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r=0.515)。

表1 两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恢复期比较,△P<0.05

组别 n IL-6(pg/ml) TNF-α(pmol/ml)ITP组50治疗前 88.3±15.6*△ 155.4±21.3*△恢复期 45.8±7.4* 89.2±14.5*对照组20 28.3±4.5 51.6±9.4

3 讨论

ITP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是机体内一系列细胞及体液免疫异常,导致患儿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与自身血小板抗原结合,使血小板迅速被破坏并从循环中清除。细胞因子可通过免疫细胞参与机体免疫调节,通过促进靶细胞激活或转化淋巴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炎症反应,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变化[2]。IL-6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如T、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分泌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其生物活性主要有促进B细胞分泌抗体和增生分化、活化T细胞和NK细胞、刺激肝细胞分泌急性肝细胞蛋白、促进造血细胞增殖等[4]。TNF-α是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具有最强炎症作用和抗肿瘤作用的细胞因子[5],具有双重生物学活性,即大量TNF-α产生和释放并与其他炎症因子共同作用会破坏机体的免疫平衡,产生病理损伤;而正常低水平TNF-α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及组织更新[6]。本研究显示,ITP组治疗前及恢复期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前显著高于恢复期;血清IL-6和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提示IL-6、TNF-α可能协同参与了ITP发病过程,且随病情好转两者水平逐渐下降。可能机制:①IL-6可促进B细胞增生分化和分泌抗体,后者与自身血小板相结合后可破坏血小板,使血小板数量减少。②机体防御能力降低或外源性感染可促进机体产生大量TNF-α;免疫应答过程中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使之合成并释放大量TNF-α。③控制外源性感染免疫应答可下调TNF-α 水平[7,8]。

综上所述,IL-6和TNF-α作为炎性因子可能协同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检测其血清水平可为ITP诊断及治疗效果判定提供依据。

[1]张之南,杨天楹,郝玉书.血液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36-1642.

[2]王华楠.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系统异常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03,25(12):2459-2460.

[3]罗春华,廖清奎,贾苍松.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建议(修订草案)[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1):50-51.

[4]张国利,张剑白,蒋丽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IL-6,sIL-2R的变化及意义[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9,43(5):486-487.

[5]张晓立,钱新宏,焦西英,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IL-8、IL-6、IFN-α、TNF-α 及 CIC 检测[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1,1(2):107-109.

[6]赵艳红,周晋,张凤民.TNF-α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激素抵抗相关性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8,42(4):381-382.

[7]刘卓刚.病毒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机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3):139-140.

[8]刘亚玲.IL-18、TNF-α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中作用的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09,18(2):105-106.

猜你喜欢
特发性紫癜细胞因子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医治疗探赜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激素在过敏性紫癜的应用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细胞因子在抗病毒免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