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倍合剂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2011-05-25 12:56刘贵超乔立新
中成药 2011年8期
关键词:合剂斑点薄层

丁 毅, 刘贵超, 乔立新

(1.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卫辉 453100;2.南阳市骨科医院,河南南阳 473000)

芪倍合剂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丁 毅1, 刘贵超2, 乔立新1

(1.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卫辉 453100;2.南阳市骨科医院,河南南阳 473000)

目的 对芪倍合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进行研究,并观察该制剂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并将136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复发率。结果 制备工艺简单,鉴别方法专属性强,重现性好,质量可控;治疗组疗效和复发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本制剂工艺可行,组方合理,有稳定可控的质量标准和良好的临床疗效,复发率低,宜于临床推广。

芪倍合剂;制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应用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larative Cot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现代难治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为14种难治性疾病之一。其病因多元复杂,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病变。此病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被视为癌前病变[1]。西药近期治疗和远期疗效都不甚理想,芪倍合剂(豫药制字Z04070018)是新乡医学院一附院中药制剂室研制的纯中药制剂,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良好。

1 制备

1.1 处方 黄芪300 g,附子(制)60 g,大黄50 g,干姜30 g,五倍子50 g,赤石脂600 g,白及50 g。

1.2 制备 以上七味药,白及粉碎成细颗粒状,加温蒸馏水(约50~60 ℃)浸泡(10倍、8倍、5 倍;6 h、4 h、4 h),并不时搅拌,以4层纱布过滤,合并滤液,浓缩成白及胶浆备用。黄芪等六味药共同加水煎煮2次(10倍、8倍;2 h、1 h),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适量(1∶1),静置冷藏24 h,过滤,将白及胶浆及尼泊金乙酯0.5 g、甜蜜素2 g一并加入,搅匀,调整总量为1 000 mL,分装,消毒即得。

1.3 质量控制

1.3.1 性状 本品为黄棕色至棕褐色的液体;气微香,味微苦、微涩。

1.3.2 鉴别

1.3.2.1 赤石脂理化鉴别 取供试液10 mL置坩埚中炙灼,残渣加稀盐酸(1 mol/L)适量,搅拌使溶解,过滤取滤液分成两份。一份加氢氧化钠试液,即生成胶状沉淀,用离心机(2 000 r/min)离心10 min,弃去上清液,加过量氢氧化钠试液,沉淀溶解;另一份加氨试液至生成胶状沉淀,用离心机(2 000 r/min)离心10 min,弃去上清液,滴加茜素磺酸钠指示液数滴,沉淀即显樱红色。

1.3.2.2 黄芪薄层色谱鉴别 取本品5 mL,加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3次(20、20、15 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氨试液提取2次(20 mL、20 mL),弃去氨液,再以正丁醇饱和的水洗涤至中性,正丁醇液水浴挥干,残渣加甲醇1 mL使溶解,作为供试液。另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1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0∶20∶11∶5)10℃以下分层的下层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液,105℃烘烤,结果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自然光下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在紫外光(365 nm)下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1.3.2.3 大黄的薄层色谱鉴别 取本品20 mL,加盐酸2 mL,置水浴上加热30 min,立即冷却,用乙醚萃取2次(20、20 mL),合并乙醚液,挥去溶剂,残渣加甲醇1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大黄药材0.1 g,加甲醇20 mL超声提取30 min,滤过,取滤液5 mL,蒸干,加水10 mL使溶解,以下同供试品制备方法,从“再加盐酸2 mL……”起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大黄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1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 B)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5 μL,对照药材溶液4 μL,对照品溶液2 μL,分别点于硅胶 H-CMC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酸(30∶10∶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5个橙黄色荧光主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置氨蒸气中熏后,日光下检视,斑点变为红色。

1.3.3 检查

1.3.3.1 乌头碱限量检查 取本品50 mL,加氨水10 mL混匀,加乙醚100 mL,振摇30 min,放置2 h,分取乙醚层,蒸干,加无水乙醇1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精密称取乌头碱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 mL含1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VI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9 μL,对照品溶液4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CMC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三氯甲烷-乙醇(2∶4∶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碘蒸气中熏至斑点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浅于对照品色谱颜色的斑点或不出现斑点。

1.3.3.2 pH值 应为4.0 ~6.0(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一部附录VII G)。

1.3.3.3 相对密度 应不低于1.03(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VII A)。

1.3.3.4 其它检查应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合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

2 临床应用

2.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136例,均来自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8月—2010年3月消化内科住院病人。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制定的《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关于炎症性肠炎的诊断标准。将136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9例,男40例,女29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40.8岁,病程3个月~17年,其中乙状结肠溃疡29例,直肠溃疡24例,降结肠溃疡16例;对照组67例,男37例,女30例,年龄18~65岁,平均41.3岁,病程1年~20年,其中乙状结肠溃疡30例,直肠溃疡23例,降结肠溃疡1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范围及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对症治疗,在治疗期间保持精神愉快,注意劳逸结合,进食清淡、易消化、高营养的食物,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片口服,1 g/次,4次/日,疗程40 d。治疗组给予芪倍合剂,每次100 mL,加热至38℃,每晚便后保留灌肠,1次/日,疗程40 d。观察及详细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

2.3 治疗结果

2.3.1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有轻度炎症表现;好转:临床症状改善,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黏膜病变无明显改善,或有复发。

2.3.2 疗效结果 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3.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与药物有关的毒副反应及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

2.3.4 疗程结束后,两组的治愈病例均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1例,占3.125%,对照组复发3例,占25.0%,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3.1 在对大黄进行薄层色谱时,原展开剂为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展开后,斑点分离效果不佳,Rf值偏低,且有边缘效应,经筛选后,采用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酸(30∶10∶0.5)为展开剂,控制温度为18℃,相对湿度为42%,同时预饱和30 min,所得斑点Rf值适中,分离效果好。

3.2 黄芪与柴胡所含有效成分黄芪甲苷、柴胡皂苷均为三萜皂苷,故笔者选用同一种提取方法制备的供试品溶液,即可对两种药材分别进行TLC鉴别。在对黄芪进行实验时,原展开剂为三氯甲烷-甲醇-水(65∶35∶10),虽可将黄芪甲苷检出,但Rf>0.95,且斑点呈扁圆形,经选用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0∶20∶11∶5)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3],展开时温度控制在30℃以下,相对湿度45%~58%,所得斑点Rf值适中,圆而清晰。

3.3 附子主要含乌头碱型生物碱,其中以双酯型乌头碱毒性最强,附子经过炮制,使极毒的双酯型乌头碱水解,为了防止附子提取过程中乌头碱水解不完全而引起中毒事故,故检查中对乌头碱进行TLC限量检查。

3.4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为自身免疫疾病,因此,本病的治疗应从调节免疫功能,消除引起异常免疫反应因素着手。芪倍合剂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张仲景的“大黄附子汤”、“桃花汤”合方进行加减,在其原方的基础上重用黄芪补脾益气,再配伍五倍子、白及,制成合剂,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菌、抗炎、抗过敏的能力,同时能有效地保护溃疡面,增强自身的修复功能。近年来研究表明,黄芪[4]、附子、干姜都具有免疫调节作用[4]592,大黄有消炎及免疫调节和使局部血管收缩的止血作用[5],五倍子能使黏膜、溃疡等局部组织蛋白凝固而呈现收敛作用,能加速血液凝固止血,对多种细菌均有明显抑制和杀灭作用,赤石脂能吸附消化道的毒物和炎性渗出物,使炎症得以缓解[4]391。

上述诸药合用,可有效的清除肠道内引起异常免疫反应的致病菌。此方不仅能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并且能改善微循环,促进结肠溃疡的修复,控制结肠炎性反应,同时有较好的解痉止痛和收敛作用,达到止泻、促进疾病的修复痊愈。

[1]田海河.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治体会[C]∥全国肠道炎性疾病研究新进展论文集.北京:1995.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I G.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3:66.

[4]阴 键,郭力弓.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临床应用(I)[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50.

[5]黎磊石,刘志红,张景红,等.大黄延缓慢性肾衰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7):392-396,387.

R287

B

1001-1528(2011)08-1459-02

2010-12-14

丁 毅(1973—),女,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中药的研制及检验工作。Tel:13598665402,E-mail:dy0373@163.com

猜你喜欢
合剂斑点薄层
可爱的小斑点
斑点豹
石硫合剂熬制与保存
猪身上起红斑点怎么办?
HPLC法同时测定退银合剂中6种成分
HPLC法同时测定二陈合剂中8种成分
SiN_x:H膜沉积压强与扩散薄层电阻的匹配性研究
参芪苓口服液的薄层色谱鉴别
中风活心软胶囊的薄层鉴别研究
摆脱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