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城市的产业转型能力评价研究:以山东省矿业城市为例

2011-05-30 03:19刘寅彪
中国矿业 2011年1期
关键词:资源型矿业产业结构

刘寅彪,张 宝

(1.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083;2.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时期,对矿产资源需求将呈强劲的上升趋势。作为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的矿业城市,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资源枯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等原因,矿业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矿业城市发展如何,将直接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绪论

矿业城市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以矿产资源为开采对象的采掘业与加工业及其相配套的社会劳动集中到一定规模后形成的城市[1]。张以诚(2007)认为矿业城市的概念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界定。质的方面看该城市所执行的职能,即矿业经济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所占的地位量的方面看矿业产业产值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根据矿业类型,可以把中国矿业城市分为8类,煤炭类、钢铁类、化工类、石油类、建材类、有色类、黄金类及复合类。矿业城市按照资源开发程度划分,可分为成长期、鼎盛期和衰竭期三类,也可称为幼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2]。美国地质学家胡贝特 (M.K.H ubbert)提出 “纺锤”理论,资源型城市发展周期成 “纺锤”状分布,分为勘探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衰退期[3]。

矿业城市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95%的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和75%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矿业城市提供更多的资源,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矿业城市的转型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2 矿业城市产业转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据文献资料分析,关于矿业城市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是由美国、加拿大等典型的资源丰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始。

2.1 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加拿大学者便对矿业资源城镇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70年代末期以后,早期的理论、方法和研究内容开始受到质疑。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有关矿业资源城镇研究从注重个体的实证研究到关注群体的实证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理论上出现了资本积累与国际化理论和依附理论。80年代中期后,人们开始利用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来进行资源型城镇的研究。

矿业资源城市研究领域中的成果和理论,多见于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欧洲国家的成果数量较少,其重要原因是由于欧洲的单一矿业资源城市并不多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矿业资源城市的研究不断。早期比较注重个体的实证研究,主要涉及人口统计学特征、城镇规划以及矿业资源城市的社会问题等[4]。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开始了实证与规范研究的结合,研究内容逐步关注矿业资源城市的生命周期、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结构、矿业资源城市的劳动力特征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对矿业资源城市的影响[5]等方面。

2.2 国内研究现状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矿业资源城市作为原料基地的职能受到了重视,并进行了相关的重点建设,而作为中心城镇的职能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使矿业资源城市在出现资源枯竭问题的同时,出现了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政企关系特殊、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从整体来看,这一时期对矿业资源城市的研究要滞后于矿业资源城市迅速发展的现实[6]。

改革开放以后,矿业资源城市的发展问题才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当地政府的重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以及我国政府的决策,矿业资源城市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研究中所占地位愈来愈突出。1990年李秀果、赵宇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对矿业资源城市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于1995年出版了专著 《中国矿业城市:持续发展与结构调整》[7]。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研究会工业室沈镭等自1995年开始,就 “矿业城市优势转换战略”开展研究,其成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8]。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对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孙淼 (2005)认为资源型城市衰退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源枯竭,而是体制方面对其不公平待遇的必然结果。刘玉宝 (2006)指出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特点:经济结构单一,发展缓慢,城市两套公共服务体系并存。尹朕 (2006)从制度创新、政府推动、产业延伸和产业更新、城市环境、外部投资、技能培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替代产业等8个方面提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具体思路。

在矿业城市的产业转型模式方面,徐建中(2001)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两种模式,建立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并针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郭承龙 (2004)总结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探讨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机制和共同特征,提出研究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方法。薛信莉 (2006)从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角度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深入的剖析,并提出向生态城市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9]。

近年来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表明,在有关矿业资源城市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煤炭城市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研究内容的涵盖面较窄,主要涉及经济、环境和规划等方面,一般从宏观的角度,以归纳的方法对矿业资源城市的特征和存在问题进行研究,而对城市居民的社会心理、行为,以及城市演化规律的研究较少。研究采用的方法较为单一,理论性的规范研究显得不足。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分类及现状问题,以及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必要性已经形成了一致的看法,但现有对矿业城市的研究成果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就我们所搜集的资料来看,对矿业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的研究还较少见。在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概念性的实证研究占多数,而理论性的规范研究成果及构造模型、运用统计方法相对较少。

鉴于矿业城市的实证和定量研究较少,本文选择山东省6个地级市以上的矿业城市作为案例,建立矿业城市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力进行分析。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空间结构的特点和动态演化规律,居民心里与行为特征,主导产业的生命周期与矿业资源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等都产业转型需要考虑的因素。

3 山东省矿业城市转型能力评价

3.1 山东省矿业城市发展现状

表1是中国矿业联合会对山东省的地级市采用统一指标确定的矿业城市。

表1 山东省矿业城市(地级市)[10]

由山东省矿业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大部分矿业城市处于发展的中期,也就是繁荣期,即将面对进入衰退期。这对于山东省矿业城市来说,需要找到新的支柱产业才能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为评价山东省各个矿业城市的产业转型能力,本文采用了产业转型能力10项指标对2009年山东省矿业城市进行评价。

3.2 矿业城市产业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影响矿业资源城市产业转型的因素很多,任何一个单一的指标都不可能全面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因此,要从整体上衡量某一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应选择多个指标综合评价。笔者参考相关文献的指标体系设计[11],建立了矿业城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2)。

经济因素选取国内生产总值 (即GDP)(X1)指标反映矿业资源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选取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X 2)、本年完成投资额 (X3)反映地区的积累能力。产业结构现状方面,选取第一产业比重 (X4)、第二产业比重(X 5)、第三产业比重 (X6)来综合反映地区产业结构的情况。矿业因素方面,选取采矿业年底在岗职工人数 (X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X8)反映矿业职工的情况;万元GDP能耗指标 (X9)、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比 (X10)反映矿业的产业转型发展能力。

表2 矿业城市产业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3 山东省矿业城市产业转型能力比较分析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山东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指标进行处理。本文采用2009年山东省数据[12],调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10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表3)。从因子相关矩阵可以看出,各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因此有必要进行因子分析,并可进一步计算特征根以及贡献率。进一步分析得到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及其因子载荷。本文根据因子对应的累积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选取3个公因子。

由表4可以看出,前三个因子累积贡献率为85.440%,大于85%说明前三个公因子基本反应了样本的大部分信息。由旋转载荷矩阵可以看出在第一个公因子中GDP(X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8)、万元GDP能耗指标 (X9)载荷较大,与GDP增长率 (X2)负相关性较强,这些指标反映了地区经济总量和矿业的可持续能力;第二个公因子与本年完成投资额 (X3)、第一产业比重(X 4)、第二产业比重 (X5)载荷较大,反映了地区产业结构和发展潜力;第三公因子与第三产业比重 (X6)、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比 (X10)载荷较大,与采矿业年底在岗职工人数 (X7)负载荷较大,反映了地区矿业转型的潜力。

表3 2009年山东省矿业城市基本情况

表4 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和因子载荷

表5为各城市的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得分只代表在本文构建的指标下各地区的相对差别。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表5 山东省矿业城市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

计算显示,山东省矿业城市产业转型能力可分为四个组别 (见表6)。

产业转型能力强的一组 (综合评价值大于0.5):淄博市。从整体综合评价值来看,淄博具有绝对优势,在各因素的排名上存在普遍优势,尤其是GDP排名最高,并且各项指标都处于优势地位。然而,淄博市处于矿业城市发展的晚期,矿业用地占比最高,矿业从业人数和工资都较高。目前淄博市产业转型压力较大,但产业转型能力较强,产业结构优化潜力具有优势。

表6 各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分组比较

产业转型能力较强的一组 (综合评价值大于0,小于0.5):东营市、临沂市。这些地区的各项指标都处于山东省矿业城市中上等水平,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产业结构现状较为合理,因此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

产业转型能力较弱的一组 (综合评价值大于-0.5,小于0):济宁市、枣庄市。这些地区各项评价指标排名靠后,目前支柱产业仍为资源类产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均生活水平较低,综合因素制约其产业机构转换能力。

产业转型能力弱的一组 (综合评价值小于-0.5):莱芜市。经济发展水平最为落后,产业结构单一,表明莱芜市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还缺乏许多条件,这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不利。

其中,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现状的第一因子上得分较高的有淄博市和东营市,最低的是莱芜市;反映人均生活水平的第二因子得分较高的有淄博和东营市,最低的济宁市;反映共供给弹性的第三因子得分较高的有淄博、临沂市,最低的是东营市。这些差别为制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战略及策略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3.4 山东省矿业城市转型的对策建议

为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科学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合理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建议山东省矿业城市进一步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3]。

首先,山东省主要矿业城市均是煤炭资源富集的城市,可做大煤化工产业,拉长煤炭产业链。该市通过煤炭资源转化,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资本优势,进而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其次,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矿用机电、生物制药等产业,突出文化旅游特色。

再次,在金融危机中,抓住机遇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改造重组力度,实现传统产业升级。

4 结论

目前对于矿业城市产业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是关于矿业城市研究的重点,这与全球性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相关。通过对山东省矿业城市的产业转型能力的评价,笔者认为矿业城市的转型问题需要在具体方法上须将一些社会学、统计学方法应用于研究中,同时加强规范性的理论研究,另外,有关矿业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等研究也应加强。

[1] 楼东,谷树忠.中国矿业城市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议[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33-35.

[2] Benes K ristopher D.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 rban“scrap sites” .Carleton U niversity(CANADA),2005.

[3] Yale Andy.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e[M].H arper's,v.289:77-90.

[4] Baker,Malcolrn and Jeffrey W rug ler,Market Tim ing and Capital Structu 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 ics(Forthcoming),2002.

[5] Barbier,E.B.Econom ics,Natu ral Resource Scarity and Development,London:Earth Scan,2003.

[6] 谢典.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评价研究 [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4.

[7] 薛信莉.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8] 王善明.武汉科技大学 [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7.[9] 王青.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M].第1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0] 中国矿业联合会 [EB/OL].http://www.chinamining.com.cn/city/index.asp.

[11] 沙景华,佘延双.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换比较研究[J].中国矿业.2006,15(8):4-7.

[12] 统计局.山东省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局,2008.

[13] 闫军印,李玉静.矿业城市实施循环经济的基本问题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9(05):38-44.

猜你喜欢
资源型矿业产业结构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欢迎订阅《矿业安全与环保》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全球矿业或将开启新的周期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