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盐对附红细胞体活力影响试验*

2011-06-06 13:24龚大春史小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胆盐体病胆汁酸

龚大春,钱 微,史小娜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人、动物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内所引起的以发热、贫血、黄疸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1]。附红细胞体病的出现在我国虽然只有30年的历史[2]。但近年附红细胞体病在人、动物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其传播方式还不十分清楚,据报道[3]附红细胞体可能经吸血昆虫、节肢动物、血源、垂直和接触等方式传播,至于经消化道传播研究较少,消化道的主要活性物质胆盐对附红细胞体的影响尚未见报道,为此开展了本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选择确诊患附红细胞体病,无并发症且未用任何药物治疗,镜检RBC的附红细胞体感染率在75%以上的病猪,无菌静脉采血,按1∶10加入3.8%的柠檬酸钠抗凝剂,混匀分装置于4℃冰箱中暂存备用。

1.1.2 主要试剂仪器 猪胆盐,规格25g,北京双旋微生物制品厂;pH计(PB-10),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称量瓶等。

1.2 方法

1.2.1 胆盐对附红细胞体活力的影响 电子天平称取适量的猪胆盐用灭菌生理盐水配成0.003%、0.03%、0.1%、0.2%、0.3%、3%猪胆盐溶液。分别取3 mL上述6种溶液于6个洁净的称量瓶中,再在每瓶中加 1 mL的附红细胞体菌种混匀,置于37℃培养箱中,连续观测6 h,每1 h观测1次,在24 h时最后观察1次,同时设生理盐水对照。

1.2.2 附红细胞体活力的判定标准 其活性按下列标准判定,附红细胞体绝大多数吸附在红细胞上,少数游离在血浆中的附红细胞体前冲后撞的记为“5+”,在血浆中呈灵活自如的上下、左右、前后闪动,旋转,振摆的记为“4+”,旋转、振摆和闪动较弱的记为“3+”,仅能见到滚动或摆动的记为“2+”,活动很微弱的记为“+”,未发现附红细胞体活动的记为“-”。

2 结 果

胆盐对附红细胞体活力的影响见表1。

表1 胆盐在不同时间对附红细胞体活力的影响Table 1 The effect of cholic acid sodium salt on Eperythrozoon vigor

表1显示,3%的胆盐在2 h内能显著刺激附红细胞体活力,2 h后活力下降,至6 h时活力丧失。0.3%和0.2%的胆盐在4 h内刺激附红细胞体活力,4 h后活力下降,到24 h时其活力微弱。0.1%的胆盐保持24 h附红细胞体活力,其中在3-4 h活力增强。0.03%和0.1%胆盐对活力的影响基本相同;0.003%的胆盐在3 h内对其活力无影响,3 h后其活力减弱。

3 讨 论

试验结果显示,0.1%的胆盐能保持附红细胞体的活力,且在作用3-4 h时其活力增强;高浓度的胆盐短时间作用可以刺激附红细胞体的活力,长时间作用可以致死附红细胞体;低浓度的胆盐短时间作用对附红细胞体的活力无影响,长时间作用能抑制附红细胞体的活力,但不能将附红细胞体致死;低于0.1%的胆盐长时间作用后能抑制附红细胞体的活力。

据文献报道[4-7]人体小肠环境胆盐的浓度为0.03%~0.3%,而关于动物小肠环境胆盐浓度还未见相关报道。因此本试验设计的胆盐浓度范围比较宽广,为0.003%~3%。从理论上分析,人和动物十二指肠胆盐浓度不会相差太远,本试验胆盐的浓度范围应该覆盖了动物十二指肠胆盐的浓度。据文献报道[8]胆盐对细菌有抑制作用,而对附红细胞体的影响未见报道。本试验显示,胆盐浓度在0.03~0.3%范围内,对附红细胞体的活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0.1%时能保持附红细胞体的活力,在其它浓度对附红细胞体活力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胆汁是由水、无机盐、胆汁酸、胆固醇、胆色素、脂肪酸、卵磷脂等组成。在动物体内胆盐是由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形成的,市售胆盐是胆汁酸的钠盐或钾盐。胆盐的主要抑菌物质是牛磺胆酸、甘氨酸和去氧胆酸等,对革兰阳性杆菌有很强的抑制能力,而对革兰阴性杆菌仅有轻微的抑制能力。胆盐的抑菌机理主要是使细菌的细胞膜损坏或者菌体裂解,对某些细菌有溶解作用,而对附红细胞体的作用机理尚需进一步探讨。

[1]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41-143.

[2]许耀成.红皮猪血液内发现大量附红细胞体初报[J].兽医科技杂志,1982,(2):3.

[3]赵晓薇.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23(10):1047-1049.

[4]赵瑞香,李刚,牛生洋,等.微生态菌株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在模拟人体胃与小肠蛋白酶环境中抗性的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06,6(4):19-23.

[5]汪川,张朝武,刘益山,等.从人胃肠道源乳杆菌株中初步筛选耐酸耐胆盐优良株[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6,18(1):19-20.

[6]陈欣,潘素华,胡黎黎,等.人源乳酸杆菌耐酸耐胆盐能力的测定和鉴定[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3):278-279.

[7]赵瑞香,孙俊良,李元瑞,等.嗜酸乳杆菌抗酸抗胆汁盐能力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2):58-60.

[8]周蔼怡,郭永文,蔡芷荷,等.胆盐中胆汁酸含量测定的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6):1427-1428.

猜你喜欢
胆盐体病胆汁酸
LiaX 家族表面蛋白LPL9_0968 在副干酪乳杆菌L9 胆盐胁迫应激中的作用
胆汁酸代谢与T2DM糖脂代谢紊乱的研究概述
胆盐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肉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提高乳酸菌耐胆盐能力的研究
胆盐脂质体提高药物溶解度的研究进展
总胆汁酸高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猪弓形体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