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2011-06-08 11:51邓琼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23期
关键词:丹红心电图心绞痛

邓琼梅

(广州市民航广州医院内科,广东 广州 51040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在我国发病近年来呈增长趋势,病情严重,病死率高。为此临床医师急需寻找一种有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国内外对冠心病的诊治及预防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疗效也得到了肯定。本文采用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稳定性心绞痛,探讨丹红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结果疗效肯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广州市民航广州医院心内科诊治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缺血性心脏病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120例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丹红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2~71岁,平均61.4岁;病程:3~12年,平均7.43年;合并症:高血压32例,糖尿病9例,心肌梗死病史18例。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39~73岁,平均62.8岁;病程:3~11.5年,平均63.2年;合并症:高血压34例,糖尿病8例,心肌梗死病史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吸氧、卧床休息、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制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抗血小板药物、并发症的治疗等,心绞痛发作时给予硝酸酯类或速效救心丸等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5%葡萄糖液250mL+丹红40mL,静脉滴注,1次/日,合并糖尿病者加用胰岛素4U静点或换用0.9%生理盐水作为溶媒。两组疗程均为15d。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观察心绞痛发作情况,每日给予12导联心电图1次,观察ST段变化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等,并作记录;如出现心绞痛发作,应即刻行心电图检查,给予相应处理,待症状缓解后复查心电图。

1.4 疗效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心绞痛情况: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缓解时间、12导联心电图变化情况。疗效判定标准[1]: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和(或)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减少80%以上,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表现明显改善,即缺血性ST段恢复正常或恢复大于0.1mv,倒置的T波直立;②有效:临床症状显著减轻,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心电图心肌缺血表现有所改善,即缺血性ST段恢复大于0.05mv或者主要导联的T波变浅大于50%;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下,心电图心肌缺血表现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有效率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显效率(51.7%)及总有效率(9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6.7%,66.7%),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表1 两组间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7%,观察组治疗后心电图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间患者心电图改善情况[n(%)]

2.3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见表3。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心率、心律、血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等均无明显变化。

3 讨 论

有研究表明,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发病率近年来逐年上升,在西方发达国家是主要死因,占总死亡数的1/3左右[2],因此找到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药物显得尤为重要。稳定性心绞痛是动脉狭窄基础上,心脏负荷增加引起心肌急性、短暂缺血、缺氧所致的临床综合症。其发生机制主要有:冠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管腔狭窄,或局部斑块破裂,诱发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和血管收缩,导致管腔进一步狭窄,冠脉血流急剧减少,最终导致心肌供血严重不足[3],因此,控制或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扩张冠脉,改善心肌供血,是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关键[3]。

丹红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有丹参酮、丹参酚、红花黄色素等,研究表明丹参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变学[4]、提高纤溶蛋白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及调脂等作用,能显著延缓或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5];红花中有效成分是红花苷,具有活血化瘀、防止微血栓形成、缓解平滑肌痉挛、增加微循环血流量等作用,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6]。丹红注射液通过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抑制核转录因子(NF-KB)活性、减少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生成、延缓动脉硬化及斑块的形成、减轻血管壁炎性反应等起到抗动脉硬化的作用。

表3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s)

表3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注比较,**P<0.05,***P<0.01

组别 例数 血沉(mm/h) 纤维蛋白原(g/L)血浆黏度(mpa/s)治疗组 60 治疗前 31.4±9.55 4.1±1.5 1.9±0.52治疗后 20.0±10.2***3.7±1.6 *** 1.3±0.31**对照组 60 治疗前 31.3±9.71 4.0±1.65 1.8±0.61治疗后 26.0±10.1* 4.0±1.2 1.6±0.9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显效率(51.7%)及总有效率(9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6.7%,66.7%),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且心电图观察组治疗后心电图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丹红注射液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丹红注射液是一种相对安全的临床用药,可通过上述机制显著改善患者临床心绞痛症状及缺血性心电图表现,起到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作用,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1] 权兆琨.丹红注射液加门冬酸钾镁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50例临床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2010,31(1):32.

[2]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94.

[3] 杨金凤.丹红注射液用于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4):69-70.

[4] 赵胜利.丹红注射液对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8,16(11):58-59.

[5] 杨敏,刘竟芳,沈慧芳.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及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07,9(9):1276-1277.

[6] 李燚绯,贾秋颖.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9):147-148.

猜你喜欢
丹红心电图心绞痛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42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丹红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52例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椎病脑供血不足48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