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窦血栓形成24例临床分析

2011-06-14 06:27孙圣刚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1年3期
关键词:乙状实质抗凝

方 鑫 孙圣刚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CVST多见于中青年,仅占所有脑卒中的不到1%,是一种可能致命的神经系统急症,病死率为5.5%~30%[1]。CVST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易被误诊。如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极易造成严重并发症或死亡。本研究对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24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和一般资料 武汉协和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1月收治的24例CVST患者,均经头颅CT、MRI、MRV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符合CVST的临床和MRI/MRV诊断标准[2]。24例患者中男15例,女9例,男女比例1.67∶1;年龄 16~ 55例 ,平均年龄(35.57 ±13.13)岁 ;住院天数为1~52 d,平均年龄(15.22±12.19)d。

1.2 病因、诱发因素以及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1周内)6例,亚急性起病(1个月内)9例,慢性起病(>1个月)9例。产褥期1例,口服避孕药史1例,中耳炎2例,乳突炎1例,胃癌外科手术后1例(手术在CVST发病前7个月),周围型肺癌1例,免疫相关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1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危象1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例,血小板增多5例,脑外伤 2例(1例为右枕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另1例为枕骨骨折),结核性脑膜脑炎1例,原因不明 6例,患者头痛13例,恶心、呕吐 4例,视觉症状3例,癫痫间发作2例,意识障碍 4例,偏瘫3例,发热2例,脑疝形成1例,颈强3例,颈强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1例,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16例。

1.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细胞增高9例(最高达18.60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13例(最高达91.87%);血小板增高 5例(最高达727 G/L,血小板增多症2例,其中 JAK 2基因 V 617F突变型1例)。纤维蛋白原(FIB)增高者5例(最高达5.66 g/l)。红细胞沉降率加快3例(最高达91 mm/h),ENA 异常 2例(ANA 1∶1000,抗 nRNP(+),抗SSA(+)1 例 ;ANA 1∶3200,抗 nRNP(+),抗核小体抗体弱阳性1例)。C反应蛋白增高4例(最高达17.57μmol/l)。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增高1例(509 IU/m l)。高同型半胱氨酸1例。腰椎穿刺脑脊液(CSF)压力增高9例(CSF压力最高达350 mm H2O),CSF蛋白含量增高2例(分别为0.60 g/L和2.43 g/L),CSF白细胞数增高1例(24×106/L)。肿瘤标志物增高2例(铁蛋白252.47μg/L,糖类肿瘤 CA 199 48.88μ/m l;铁蛋白639.4 μg/L)。

1.4 影像学检查 24例患者受累静脉窦(经CTA、MRV或DSA检查证实):上矢状窦受累 2例,上矢状窦+横窦 1例,上矢状窦+窦汇2例,上矢状窦+窦汇+乙状窦1例,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3例,横窦+乙状窦受累9例,乙状窦1例,横窦3例,下矢状窦受累1例,上矢状窦+下矢状窦1例(图1、2、3)。影像学(CT、MRI)发现伴有脑实质病灶9例(其中脑实质出血灶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肺部CT示1例周围型肿瘤。超声示右肾肾盂旁囊肿伴钙化1例。

图1 正常的上矢状窦、横窦及乙状窦

图2 M RV示左侧横窦+乙状窦仅见左横窦起始段,同侧颈内静脉纤细

图3 上矢状窦中段管壁较毛糙,管径粗细欠均匀

1.5 治疗、疗效和预后 出现颅内高压症状患者给予甘露醇或联合甘油果糖脱水降颅压,病情严重者加用地塞米松及速尿降颅压,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癫痫间发作患者给予抗癫痫间药物(如口服丙戊酸钠)治疗。9例患者应用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4100 U皮下注射,2次/d,以后改华法林口服)。1例行大骨瓣减压术。症状好转、缓解17例,自动出院4例,死亡2例,脑疝形成1例。

1.6 临床特征 CVST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5岁(中青年),多以亚急性、慢性形成起病(约占75%)。约75%存在诱发因素(感染、肿瘤、脑外伤、产褥期等),约25%无明显诱因。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症状多见如头痛、恶心、呕吐(约占71%)。常见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约占67%)。凝血功能异常(如高纤维蛋白质、血小板增高)约占42%。二维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2D-TOF MRV)、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 MRV)可以清晰显示CVST病灶。CVST最常累及横窦和乙状窦,其次为上矢状窦。影像学检查(CT或MRI)发现脑实质病灶9例(约占37.5%),其中脑实质出血灶3例(约占12.5%)。9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抗凝治疗后患者均未出现出血,症状缓解明显,安全有效。入院治疗后临床显著改善率为70.83%。死亡2例(约占8.3%)。

2 讨 论

CVST是一种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卒中的不到1%,为脑静脉或静脉窦血栓形成,极少数情况下也包括皮质静脉。CVST多与中耳炎、乳突炎、眼眶和中央颜面部皮肤感染有关。自从抗生素问世以后,更常见于肿瘤、产褥期、全身性疾病、脱水、颅内肿瘤以及口服避孕药。凝血功能异常是CVST最常见的原因,其他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头部外伤、动静脉畸形、感染、副肿瘤综合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但30%的病例没有发现潜在的病因[3]。本组研究发现既有传统的诱因如中耳乳突炎,又有目前多见的诱因如肿瘤、口服避孕药、脑外伤、产褥期以及免疫相关疾病。本组研究发现约25%的患者无明显诱因。有文献报道在控制不良的肾病或肾病综合症发病初期可出现CVST并发症[4]。本组未发现伴有肾病综合症,仅有1例肾盂旁囊肿伴钙化。Coutinho等发现624例CVST患者中75%是女性[5]。女性患者更为年轻,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65%的女性存在性别特定的危险因素(如口服避孕药、围产期、激素替代疗法等),而且预后更好。本组研究发现男性患者较多,可能与收集病例数较少有关。女性患者有特定的诱因(如口服避孕药,罹患SLE等)而且疗效较佳。

CVST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以亚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可伴意识障碍、抽搐和偏瘫等症状。某些患者仅表现头痛这样的孤立症状,其血栓部位多位于横窦[6]。本研究CVST以亚急性起病多见,头痛常见,有的病例仅仅以头痛就诊。本组研究发现白细胞增高、凝血功能异常(如高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增高)较为多见,肿瘤标志物增高亦有助于提示或支持肿瘤诊断。这些改变均符合以前的相关文献报道。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是大多数血管成像的“金标准”。血管内介入和CVST溶栓治疗首选DSA。但是DSA作为一种侵入性检查存在相应的风险(包括辐射和碘对比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另外还有二维平面成像的局限性,不能反映颅内受累脑组织的继发改变,而且静脉窦发育异常也可出现假阳性。基于这些原因,无创成像技术正在颅内静脉系统评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CT静脉造影(CTV)以及钆增强技术为辅的磁共振静脉造影(MRV)是静脉窦血栓形成较好的诊断方法,在很多医院已经部分取代 DSA检查[7]。本组研究发现2D-TOF M RV、3D-CE MRV非常有助于CVST的诊断。CVST最常累及横窦和乙状窦,其次为上矢状窦,亦符合相关的文献报道。由于CVST神经系统表现多样性和非特异性,因此CT、MRI和MRV对于早期诊断和干预显得至关重要。

Zubkov等采用量化评分的方法来评价CVST的严重程度和脑实质病灶的关系,56例患者中19例存在脑实质病灶,占到全部患者的34%;CVST的严重程度与大脑病灶增加之间有关(无脑实质病灶患者评分1.9:有大脑病灶患者评分3.1,P=0.006)[8]。本组研究发现CVST伴有脑实质病灶约占37.5%,其中脑实质出血灶约占12.5%,而且存在脑实质病灶的患者,其病情较重。这些都符合国外的文献报道。

目前CVST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使用抗凝剂,如剂量调整的肝素静脉注射或体重调整的低分子肝素(LMWH)皮下注射(B级证据推荐)。伴有颅内出血不是肝素治疗的禁忌症。现在对于急性期后口服抗凝药物最佳维持时间仍然不甚清楚。目前认为继发于一过性危险因素的患者可继续服药3个月;特发性CVST如杂合子型Ⅴ因子Leiden突变或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和血浆Ⅷ因子水平增高的患者维持时间为6~12个月;反复发作和严重血栓形成的患者(如抗凝血酶,蛋白C或蛋白S缺乏症,纯合子型Ⅴ因子 Leiden突变或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抗磷脂抗体异常以及结合异常)可以考虑长期抗凝治疗。另外13%的CVST患者临床预后差,还可以选择侵入性的血管内溶栓治疗。CVST往往伴随着各种神经系统并发症,如癫痫间,颅内高压等,需要相应的对症处理[9,10]。本组研究发现患者接受抗凝治疗后均未发生出血,症状缓解明显,安全有效。

对于大量出血性脑静脉闭塞患者,可因小脑幕切迹疝导致病情凶险,而不能从血管内溶栓治疗中获益。因此有学者提出改变治疗策略,对这些患者进行手术干预,施行大骨瓣减压术。Coutinho等认为大骨瓣减压术可以挽救生命并且改善预后[11]。本组研究发现行大骨瓣减压术后可以改善症状。

1 E Im tiaz DK,Rajpara DS,Majeed DT.Cereb ral venous sinus th rombosis:a diagnosisnot to bem issed.Br JH osp M ed(Lond),2010,71(9):528-529.

2 Stam J.Thrombosis of the cerebral veins and sinuses.N Eng1 J M ed,2005,352(17):1791-1798.

3 Saadatnia M,Fatehi F,Basiri K,et al.Cereb ral venous sinus th rombosis risk factors.Int JStroke,2009,4(2):111-123.

4 Xu H,Chen K,Lin D,et al.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in adult nephrotic syndrome.Clin Neph rol,2010,74(2):144-149.

5 Cou tinho JM,Ferro JM,Canhao P,et al.Cereb ral venous and sinus th rombosis in w omen.Stroke,2009,40(7):2356-2361.

6 Cumu rciuc R,C rassard I,Sarov M,et al.Headache as the only neurological sign of cerebralvenous th rombosis:a series of 17 cases.JNeu rolNeurosu rg Psychiatry,2005,76(8):1084-1087.

7 Agid R,Shelef I,Scott JN,et al.Imaging of the intracranial venous system.Neu rologist,2008,14(1):12-22.

8 Zubkov AY,M cBane RD,Brow n RD,et al.Brain lesions in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Stroke,2009,40(4):1509-1511.

9 Coutinho JM,Stam J.H ow to treat cereb 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JThromb Haem ost,2010,8(5):877-883.

10 Einhaup l K,Stam J,Bousser MG,et al.EFNS guideline on the treatment of cereb ral venous and sinus th rombosis in adult patients.Eur JNeurol,2010,17(10):1229-1235.

11 Coutinho JM,Majoie CB,Coert BA,et al.Decom pressive hem icraniectom y in cerebral sinus thrombosis:consecutive case seri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 re.Stroke,2009,40(6):2233-2235.

猜你喜欢
乙状实质抗凝
税法中的实质解释规则
透过实质行动支持盘臂头阵营 Naim Audio推出NAIT XS 3/SUPERNAIT 3合并功放
乙状窦骨壁缺失/憩室致他觉性搏动性耳鸣两例△
乙状窦骨壁缺损引起搏动性耳鸣的手术治疗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中不同探查方向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支架孔率对模拟乙状窦憩室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不给他人“提篮子”——“提篮子”的实质是“谋私利”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期待实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