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血糖水平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之探讨

2011-06-15 03:16詹庆丰
中外医疗 2011年35期
关键词:心源性组间恶性

詹庆丰

(桃江县人民医院 湖南益阳 413400)

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由于血糖异常,其预后较血糖正常的AMI患者差,且血糖越高,预后就越差[1],但对绝大部分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而言,不同血糖水平对其预后的影响尚无确定结论[2]。为探讨此问题,本研究对241例非糖尿病AMI患者早期不同血糖水平对AMI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AMI患者241例,入选标准为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AMI诊断标准。患者人院后第2天晨起抽取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依据血糖测定结果由低至高分为血糖正常组、A组、B组、C组(表1),各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及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1)持续而严重的心绞痛发作;(2)突然发生原因未明的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3)动态心电图检查有AMI特征性改变;(4)短期内血清心肌酶和肌钙蛋白测定异常升高,入选患者须至少具备以上2项。排除标准:(1)既往有糖尿病史或疑似糖尿病史患者;(2)入院时AMI发作时间超过48h者;(3)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病、结缔组织病、胰腺疾病、感染、外伤、肿瘤、脑卒中或其他严重疾病患者;(4)近期使用类固醇、肾上腺素、双氢氯噻嗪、利血平等影响血糖代谢药物的患者。

1.3 使用药物情况及观察项目

患者入院后均采用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阿司匹林、尿激酶溶栓等治疗措施,并连续监测心肌酶、心电图的变化,在入院第4周统计患者肌酸激酶(CK)、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心电图ST段恢复时间以及恶性心律失常(包括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房颤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发生率。

1.4 方法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各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多样本均数方差检验(One-Way ANOVA),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并对不同血糖水平AMI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原性猝死的发生率进行χ2趋势性检验。

3 结果

(1)各组患者间CK、AST、LDH及ST恢复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各血糖升高组与正常组之间、B组与A组之间以及C组与B组之间CK水平及ST恢复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静脉血AST、LDH水平与正常血糖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AST、LDH与其余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见表2。

表1 各组患者血糖范围及主要基本情况

表2 各组患者CK、AST、LDH值及ST恢复时间比较(±s)

表2 各组患者CK、AST、LDH值及ST恢复时间比较(±s)

注:*,a,bP<0.05,B组与正常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C与正常组间有显著差异;aP<0.05,B、A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bP<0.05,C、B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组别 例数 CK AST LDH ST恢复时间(d)正常血糖组 68 8.52±3.78 9.12±3.11 10.12±4.43 11.23±4.07 A组 62 (9.21±4.12)* 9.67±3.24 11.33±4.96 12.25±5.15 B组 58 (11.89±3.81)*a (12.56±5.32)*a (13.12±6.12)*a (14.35±7.14)*a C组 52 (15.97±3.51)**b (16.23±8.56)**b (18.11±7.81)**b (19.31±8.65)**b

表3 各组患者心源性疾病发病情况比较

(2)各组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由χ2趋势性检验得知,血糖水平与所比较的3种疾病的发生率存在剂量-反应关系(P<0.05),表明血糖水平越高,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越高,见表3。

3 讨论

血糖升高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AMI应激性血糖水平与心功能下降程度、心肌梗死面积、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率等呈正相关[3]。本项研究结果显示,与血糖正常组比较,血糖升高组心肌酶和心电图恢复时间延长,同时在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率方面均高于血糖正常组,且血糖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而目前影响预后的血糖水平临界值尚不确定[4]。为了更详细地探讨应激性血糖水平与非糖尿病AMI预后的关系,我们参照糖尿病患者各个具有诊断意义的血糖水平将非糖尿病AMI患者空腹血糖划分为4个等级,研究发现,当血糖升高≤7.8mmol/L时,在心电图恢复时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等方面与血糖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当血糖水平>7.8mmol/L而<11.1mmol/L时,AMI患者CK、AST恢复时间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病死率较正常组及血糖水平<7.8mmol/L的患者高;当血糖≥11.1mmol/L时,心肌酶和心电图恢复时间及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率显著升高,可以说明,血糖升高不利于非糖尿病的AMI患者的恢复,血糖水平在6.1~7.8mmol/L时CK的水平即可升高,当血糖水平>7.8mmol/L时,血糖水平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提示我们对待非糖尿病的AMI患者时仍警惕高血糖的影响,血糖水平出现异常时应通过合理的方法加以控制,从而保证患者心脏功能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1]Gustafsson I, Hildebrandt P, Seibaek M, et al. Long-term prognosis of diabetic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relation to antidiabetic treatment regimen. TheTRACE Study Group[J]. Eur Heart J,2000,21(23):1937~1943.

[2]Kadri Z, Danchin N, Vaur L, et al. Major impact of admission glycaemia on 30-day and one-year mortality in non diabetic patients admitted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results from the nationwide French USIC 2000 study[J]. Heart ,2006,92(7):910~915.

[3]阿依孜木古力·吐尔逊.不同血糖水平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0):89~90.

[4]毛洲宏,褚建平.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应激性高血糖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2):82~83.

猜你喜欢
心源性组间恶性
脑有病,“根”在心——关于心源性脑栓塞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勘 误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甲状腺结节内钙化回声与病变良恶性的相关性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