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雅韵满津门
——记强势崛起的天津市楹联学会

2011-07-11 03:05傅海青
对联 2011年11期
关键词:楹联天津市对联

●本刊记者 傅海青

大概是缘于对联文化的草根属性、民间土壤,留心察看全国各地楹联事业的发展版图,我们就会发现:城市越大,楹联文化的“味道”似乎越淡。而在人口比较分散的农村,不仅群众普遍保留着张贴春联、喜联的浓郁风情,有的地方一个县、甚至是一个乡的对联爱好者人数,就能超过某些大城市的楹联学会会员总数。

不过,要说概莫能外,天津恐怕就是个例外。近两年,天津市楹联学会强势崛起,不仅会员人数从400余人,迅速增加到1500多人!还担纲承办了马萧萧艺术研讨会、孟繁锦联墨艺术展。现在,又大手笔筹建中国楹联博物馆,展示出一派潜龙出海的腾飞气象!

同样在大城市,天津市楹联学会为何能突破钢筋水泥的阻隔,将亲情的和风送给会员,把对联的雅韵传遍社会,将学会办得红红火火?近日,记者赴天津采访,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奥秘。

强势的“班长”,带出一支强有力的队伍

天津市楹联学会,设在和平区文化艺术中心大楼。大楼的一层,是楹联学会办公区和正在建设的中国楹联博物馆。六层是展示会员联墨作品的楹联文化长廊,以及会长陈伟明的办公室。

与一般学会常见的空间狭小、陈设简朴明显不同,天津市楹联学会的办公场所不惟宽敞、现代,其中的内蕴也颇有品位。步入陈伟明会长办公室,记者看到:那由书案上摆放的笔墨纸砚、博古架上的文玩和墙上的名人字画所营造的艺术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型古玩店或现代茶艺馆,既能感受到“往来无白丁”的典雅,又能领略到“无处不藏珍”的名贵。

天津市楹联学会何来如此实力,能把学会建设成这般模样呢?据学会的同志们介绍,这些都源于陈伟明会长的个人投入。陈伟明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致力于硬笔书法的教育推广,并首创“天津市硬笔书法函授学校”,在硬笔书法界曾有“南庞北陈”之誉。同时,他还在政府部门重要岗位工作过。后来下海经商,他从事文化产业开发,又成为颇有建树的企业家。2010年元月,天津老联家赵玉森为了振兴天津楹联,极力举荐集政治素养、经济实力、艺术造诣于一身的陈伟明,主持天津市楹联学会日常工作。陈伟明肩负重托、不负众望,抓住阻碍天津楹联发展的主要矛盾逐一破题,迅速将学会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天津市楹联学会在阎复兴、王之望、唐云来等一批老联家的带领下,曾是中国楹联界力能扛鼎的一支劲旅。但近年来,随着这批联家多已步入老年、力不从心,加上现代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会员生存压力的加大,学会实际上已处于“场所不固定、会员不稳定、工作不确定”的松散型组织状态。为了重新凝聚人心,增强信心,给会员们提供一个随时能来、“家人”随时可见的“楹联艺术之家”,陈伟明主持学会日常工作后,陆续投入数十万元,给学会营造出一流的办公环境。随后,他又挑选身体能胜任、时间较宽裕的班子成员和骨干会员,组成学会的工作班底,负责学会的日常运转、活动的组织协调、对外的沟通交流,使学会从松散型办公变为常态化办公。陈伟明还带领班子成员,向全体会员做出三项庄重的承诺:一是坚持立会为公,以广大联友的意志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坚持“五湖四海”,摒弃文人相轻、门户之见等传统陋习,班子成员要做讲团结、促和谐的表率;三是坚持勤廉敬业,牢固树立为广大联友服务的思想,以楹联文化的传承创新为己任,轻名利、重事业、勤勉做事,廉洁奉公。

建立起岗位明确、高效运作的组织体系,陈伟明凭借在政界、企业界、文化界工作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开始在学会实行问责制度。不论是对班子成员,还是对需要阶段性参与学会工作的骨干会员,他都明确要求大家:按照自己的实际,完全出于自愿、义务,承担学会交给的任务。对于所面临的任务,要么不领受,而一旦领受,则必须完成,决不能因为自己误事而耽误其他人干事。

5月10日上午,记者在天津采访时,恰逢楹联学会开会。记者注意到:8点半左右,参会人员陆续到齐。9点,会议准时开始。陈伟明首先安排会员的重新登记工作,对于会员范围、登记办法、审批程序、会费收取,逐一明确,落实到人,并要求一个月内完成。会上有人提出本月单位太忙、怕难以保障时间。陈伟明当场征询其他人意见,立即换人并明确责任。随后,学术委员会负责人、天津大学教授刘峰讲了评联的原则和具体操作办法;创作专业委员会负责人韦化彪讲了建党90周年征联创作的思路。会议一个半小时,各项工作安排清晰明了,每个环节均责任到人、细致明确。

会后,记者就“问责制”这一话题,请教陈伟明会长:学会不给大家发工资,为何在分配任务时还能理直气壮,并对未按时完成任务者进行问责处罚呢?陈伟明说:楹联学会,本来就是大家自愿加入的群众性艺术团体,而非营利性实体。既然喜爱对联,甘愿加入这一组织,作为班子成员,就要乐于为大家服务。作为普通会员,就要关心学会的发展,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自身的义务。否则,你就游离于学会之外,自得其乐去吧,学会决不留你。

正是有这样一个无私、强势,对散漫和惰性毫不让步的会长,使得天津市楹联学会上行下效,呈现出一派积极进取、务实守信、团结拼搏的新风貌。2010年,天津楹联学会安排了必办的20件实事,到年底考核,全部完成。与此同时,天津市楹联学会的组织建设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市16个县区中已有14个区县相继完成了楹联学会的组建工作。滨海新区诗联学会、企业家楹联学会、妇女界楹联学会也筹备就绪。全国首家重点高校楹联组织——南开大学诗联学会4月正式揭牌。学会的“一报一刊一网”,即《天津楹联报》、《楹联》杂志、天津楹联网,三位一体,已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宣传教育格局与创作交流平台。

图为周克玉上将(左)、孟繁锦会长(右)率领中国楹联将军访津团在天津考查时参观楹联文化长廊。

明晰的思路,开辟出一条跨越式的发展道路

作为大城市的楹联组织,应该在哪些方面着力,才能担当得起大城市楹联组织的应有责任、体现其特殊价值呢?在夯实学会的基础之后,陈伟明和班子成员们反复讨论,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辩证思维,明确了以下方面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思路:

一是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做党和政府希望文化团体去做、楹联学会也有能力去做的大事。

二是按照全国楹联事业的发展布局,干中国楹联学会想做却无暇顾及,或其他省市楹联组织想做但缺乏实力去做的大事。

三是根据历史赋予当代楹联人的使命,干我们这代人该干,但目前尚未干的大事。

循着这一思路,天津市楹联学会首先从中国楹联学会总体部署中,挑选天津学会有能力分担的事务,主动承办,于2010年4月成功举办了马萧萧先生艺术研讨会、孟繁锦联墨艺术展,并于当年“八·一”建军节前夕迎接“中国楹联将军访津团”到天津参访。随后,又着眼于全国楹联文化的历史陈列、学术整理和成果展示,规划建设中国楹联博物馆。陈伟明说,楹联既然是独立的文体,就应该有独立的面目、独立的展示平台。通过建设楹联博物馆,就可以使人们目睹楹联文化的发展脉络,直观感受中国楹联的博大精深。据了解:博物馆占地600余平方米,建成后将是全国唯一的“国字号”楹联博物馆。

天津市楹联学会对博物馆的展馆设计、藏品展示、作品布置等,均严格按照国家级展馆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安排。同时,又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征集楹联史迹、真品遗作、名家手稿,并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展示楹联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为联友和社会各界提供一个学习、了解楹联文化的窗口。介绍中,陈伟明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套道光版的梁章钜《楹联丛话》,告诉记者:“这是花了很多钱、费了许多周折才收集到的。”为了丰富博物馆的藏品,喜欢收集古籍善本的老联家严福谦,送来自己收藏的民国版对联古籍。被誉为“津门联坛十老”之一的邢广域,也将自己多年研究楹联文化的成果《谐联审美》一书手稿,捐赠给即将建成的中国楹联博物馆。会员们对博物馆的建设普遍充满信心,齐心合力为年底开馆做着精心准备。

图为天津市楹联学会会长陈伟明,在向中国楹联将军访津团介绍中国楹联博物馆筹建情况。

天津市作为清末民初楹联文化的重镇,曾涌现出诸如徐世昌、李叔同、方地山等一批楹联巨擘。为了收集、留存这些珍贵的对联文化遗产,去年年初,天津市楹联学会成立了《中国对联集成·天津卷》编委会。经过半年时间酝酿和研讨,确定了编纂体例。6月,成员各就其位,编纂全面铺开。负责资料整理、汇集工作的楹联家陈顺利,克服脑瘤手术后遗症的病痛,每天坚持到编委会上班,并将自己十几年来搜集的大量资料全部奉献出来,为天津卷的编纂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塘沽区楹联学会以及贾东篱、张树贤、杨炳炎等楹联名家,也为“天津卷”的顺利编纂提供了大量资料和线索。

为了将当代楹联艺术发展的每一步,也用文字资料留存下来,从今年开始,天津学会还启动了《对联年辑》的编纂,决定一年一辑,十年一函,在中国楹联发展史上,留下当代联家的足迹。

由于思维超前、起点较高,一年多来,天津市楹联学会的每一举动,几乎都受到全国楹联界的广泛关注,显现出跨越式的发展势头!

浓郁的亲情,营造出一个和谐的艺术大家庭

在人海茫茫的大都市,有什么样的力量,能将散居于城市各个角落的对联爱好者联合起来,使大家人人心向学会、个个乐于奉献呢?陈伟明认为:除了艺术的感召力、对联爱好者渴望交流的原动力之外,最大的凝聚力,就是高楼大厦阻挡不住的亲情。

所以,在天津市楹联学会,大家不仅把敬老尊贤作为应当继承的传统美德,更视为楹联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去年,天津市楹联学会评选表彰了“津门联坛十老”、“十大联家”、“十大联墨家”,使一批德高望重、长年奉献的老联家,受到了社会的应有尊重。

天津市楹联学会还专门成立了顾问委员会,充分发挥老联家的优长,把具体的工作交给顾问委员会来办,改变原来“顾”而不“问”的局面。《天津楹联报》每季度出一期《老联家》特刊,由老联家们自己编辑出版,给他们晚年提供了一个创作交流平台。同时学会还为联界老前辈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结集出版,以期为楹联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了促进新老联家的互帮互学,天津市楹联学会还选派中青年对联爱好者,与老联家结成对子,请老联家给年轻人传授对联艺术,由年轻人帮助老联家掌握网络技术,运用现代手段促进创作交流。这一举措,既实现了优势互补、互促双赢,也增进了会员之间的亲情。

天津市楹联学会对会员的关心,不仅表现在艺术关怀,更体现于生活的每个细节、困难的每个关头。去年冬天,天津楹联学会原会长阎复兴家里的暖气管坏了,跑了一地水,老伴重病在床,子女们不在身边,阎老给学会打电话,陈伟明马上请工人去修。有位老联家的老伴被小区保安打了,向学会求助,陈伟明马上出面协调解决。每逢节日,陈伟明与学会领导都要带着礼品,去看望老联家或已故会员的家属。而会员们谁家遇婚丧嫁娶,首先想邀请的宾客,就是像亲人一样的学会。“有嘛事,找学会”,这句话,凝聚着上千联友对学会的依赖和信任,学会将大家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在人际交往日益淡漠的现代大都市,形成一个人人羡慕的“艺术大家庭”。

受此亲情的感染,看到天津市楹联学会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其他一些社会艺术团体也纷纷加盟,使天津市楹联学会迅速壮大。具有27年历史的沽北书画院,183名会员团体加入天津楹联学会,更名为天津市楹联学会沽北书画院。南开书画研究院、天津枫林诗社等团体也整体加入楹联学会,纳入学会的统一管理序列。诗、联、书、画,姊妹艺术交相辉映,在天津形成一股强劲的文化力量,也向全国楹联界展示出一种“龙头舞动”的都市效应!

猜你喜欢
楹联天津市对联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如果画笔会说话?
孔府的年节楹联
贴对联
天津市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天津市东丽中学“六·五”环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