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系统中的风险要素处理机制研究

2011-07-16 14:43陈孟裕梁启平毛唯君王洁亮高保立
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 2011年5期
关键词:检疫要素出口

陈孟裕 梁启平 毛唯君 王洁亮 高保立

(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浙江宁波 315012)

1 前言

食品农产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国政府都把本国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作为世界主要食品农产品出口国之一的中国,近几年出现了诸如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蛋、瘦肉精肉等性质恶劣的食品安全问题,干扰了市场竞争秩序,阻碍了中国食品农产品的正常出口[1],因此,全面提高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已成为一项全局性的战略任务。食品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完全避免和消除,随着监管业务量的增长,单靠监管资源的扩张来解决问题已不可能,构建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已成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石[2]。作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守护者,检验检疫部门肩负着神圣的职责,为解决出口食品农产品风险高、检测项目多、出口成本大、通检速度慢等问题,有效促进食品农产品出口,运用风险管理的科学手段,引入风险分析理念,创新监管模式,显得尤其重要。

2 出口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风险和风险管理

出口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风险是指出口食品农产品本身携带,以及由生产企业或一些特殊因子造成危害产生的某种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和该影响的严重性。

出口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以下简称风险管理)是以出口食品农产品符合进口国要求为目标,在分析食品农产品风险特点的基础上,将出口产品的原料按生物学分类及其生产方式进行归类,结合出口产品的加工方式、加工工艺、生产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输入国风险管理的要求,识别每个类别的产品及原料可能存在的风险要素,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控制,提高出口产品合格率。

3 出口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系统介绍

宁波检验检疫局开发的出口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系统(以下简称风险管理系统),是在风险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的包含出口食品农产品风险要素数据库、实验室检测结果数据库、出口产品特征数据库、输入国要求等能为风险管理模式提供实时跟踪的基础数据的数据库,能自动归纳和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要素,并能结合产品原料、加工方式、加工程度、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输入国要求等数据,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抽检比例的一套科学、高效、低成本、可持续改进的操作系统。

风险管理系统的开发目标是通过系统自动化评估运算,使出口食品农产品的抽批抽检更加合理,检验检疫布控更加科学,便利所有企业共享,避免由一线检验检疫人员随意确定抽批抽检事项,减轻工作压力,切实解决检力不足与监管不到位矛盾,真正实现分类管理与检验检疫工作紧密结合,实现科学把关,有效服务。

风险管理系统的成功运行和成效的取得,与风险管理系统的框架设计及内容创新密不可分。该系统进行了3个方面的机制创新,包括风险要素处理、产品识别和风险转换的原则;在技术上创造性解决了检验检疫监控表单高效维护、抽批抽项列队计算的难题;同时设计了6个程序模块,包括企业端上报、报检批处理、风险评估、检验检疫布控、风险转换和过程监管。而其中风险要素处理机制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也是整个系统得以有效运行的基础之一。

4 检验检疫风险要素的识别与分类

4.1 风险要素的识别

风险管理首先必须识别和分析评价潜在的风险,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这是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步骤[3]。风险要素的识别包括确定风险要素的来源、风险要素产生的条件,描述其风险特征和确定哪些风险要素会对本产品出口产生影响。

与检验检疫相关的风险要素有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由出口食品农产品本身携带的风险要素[4]。一般由农产品源头种植、养殖过程中因工业三废、施肥、施药等原因造成的污染,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风险要素。

(2)生产企业加工过程形成的风险要素[4]。一般由企业加工工艺存在问题造成的风险要素,主要表现在出口食品农产品加工企业未能按照工艺要求操作;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使用非法添加物而引起食品安全问题;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带来的问题,如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益生菌和酶制剂等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等。这些都跟企业自身的硬件设施、制度规范以及诚信等密切相关。

(3)跟输入国政策要求、社会关注度等有密切关联,需要引起出口生产企业和检验检疫部门重视的风险要素。如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输日的食品农产品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限量等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出口企业往往达不到这些要求造成退货;还有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社会关注的项目,也是生产企业和检验检疫部门不可忽略的风险要素。

4.2 风险要素的分类

风险要素与产品、生产企业相关、出口国别密切相关,有些要素相对稳定,有些要素是临时性的,还有一些要素是个性化的,从便于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的需求出发,对与产品风险相关的要素进行分类,每类要素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出口报检批的抽批率,本系统将风险要素分为危害因子、特殊因子和抽批因子三类。

4.2.1 危害因子

根据以往出口产品的风险信息和实际工作的经验提取参与风险评估的要素,这些要素在同一类别产品中差异比较小,与产品本身关系紧密,有持续影响产品的特性。危害因子都参与风险评估,通过风险等级的高低来影响抽检频率、抽样数量及抽批率,并影响动态调整。在出口产品抽样检测中,危害因子转化为常规项目。常规项目是针对某一类出口产品各危害因子的集合。

4.2.2 特殊因子

包括临时对产品风险有影响的要素,这些要素都有时效性,如总局的警示通报。也包括一些特殊监控要求,如对新产品、不合格相关企业及产品的拦截。特殊因子通过特殊布控来确定是否抽批,并在适当条件下也可能转化为风险要素,如时效为长期。在出口产品抽样检测中,特殊因子转化为指定检测项目,指定检测项目是针对某一类出口产品各特殊因子的集合。

4.2.3 抽批因子

不参与风险评估,直接体现在抽批公式上的要素。除风险要素外其他一些重要的、与产品风险密切相关的、且在同一大类产品中差异比较大的要素,如企业分类、诚信等级等。在出口产品抽样检测中,抽批因子转化为条件检测项目。条件检测项目是针对某一出口产品各抽批因子的集合。

根据上述风险要要素,风险管理系统中将检验检疫项目细分为九大类,包括:农兽药、添加剂、重金属、微生物、生物毒素、病虫害、禁用物、品质指标、其他(转基因、辐照等)。风险要素通过以上分类处理后,将一些变化频繁的风险要素剥离出来,使风险管理系统的风险评估模型相对固定、风险评估过程相对稳定。

5 风险要素处理机制

在风险要素分类基础上,风险管理系统提出了一套风险要素处理机制,即对与产品密切相关的危害因子实施风险评估;对偶发的临时性特殊因子实施直接布控;对与企业资质相关的抽批因子,直接体现在抽批公式内;另外,前二类要素还考虑了国别因素,以达到对各类风险要素全面监控的要求。

5.1 对危害因子的风险评估

根据风险管理系统建立的出口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风险评价体系,对危害因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HHH、HH、H、M、L五个风险等级。风险评估具体又分为项目风险评估和产品风险评估。

5.1.1 项目风险评估

首先确定某一项目的危害严重等级、危害发生概率等级,再在危害评价指数矩阵中查出危害评价指数,由评价指数确定此项目的风险等级[5]。项目的发生概率,即此项目的检验检疫风险,可以用检验检疫过程的一定时期内的检出率来描述。

5.1.2 产品风险评估

项目风险评估后,取每一类项目中风险等级最大的项目的值作为此类项目的风险等级,再根据产品每大类项目的风险等级、历史不合格率数据、国外技术要求等确定产品的风险等级。

目前,我国对北极的研究相对滞后,更多还关注在自然科学方面,我国1999年才启动北极考察,比南极考察晚了整整14年,随着北极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对北极的研究短板凸显。

5.2 对特殊因子的风险布控

对特殊因子不经风险评估,采用直接设置产品抽批百分比、项目抽检百分比的方式,对报检批进行布控。布控可以分为:CIQ布控、出证布控、新产品/不合格产品布控、企业产品辅料/添加剂布控、原料基地危害布控。

5.2.1 CIQ 布控

可以按产品大类、产品类别、原料大类、原料类别、原料、原料来源、加工方式、包装类型、预期用途,产品所用辅料、添加剂,HS编码、CIQ代码、产品编号、产品名称,企业注册号、企业分类等级,及出口国家等18个条件进行组合设置报检批的抽批抽检。

5.2.2 出证布控

既可对有出证要求的报检批进行拦截,也可对特定证书不拦截设置,也对部分证书有对应检测项目要求的情况进行布控。

5.2.3 新产品/不合格产品布控

5.2.4 企业产品辅料/添加剂布控

用于补充CIQ布控,如对于颜色为红色的产品要求检测苏旦红,此类条件只能人工识别,由一线检验员根据企业产品的实际情况,在企业产品特征表上进行布控设置。

5.2.5 原料基地危害布控

原料农兽残项目监测中有检出但未超标的,一线检验员可以对该原料基地进行布控,设置检测项目及抽检百分比,在成品出口时自动对使用该原料基地原料的报检批进行抽检。

5.3 对抽批因子的抽批公式

与企业资质相关的抽批因子都放在抽批公式上,抽批因子包括:企业分类管理等级、企业诚信等级、基地备案分值、企业实验室检测能力等级等。

每类抽批因子都有不同的分值,用于描述每个企业的资质情况,并与风险评估结果组成抽批公式,实现同一产品、同一项目对不同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抽检率。

5.4 特殊因子的转换

特殊因子实施一段时间的布控后,根据布控结果实施转换。布控期间未检出的,取消布控;有检出的转化为危害因子,进行风险评估后确定风险等级。

图1 风险要素处理机制示意图

6 风险要素处理机制应用结果和成效

风险要素处理机制的应用,使风险管理系统能对企业、原料基地,产品特征、辅料添加剂、生产工艺、检测数据等信息进行管理以及进行风险评估、布控等,从而涵盖了出口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工作的全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能通过固有的数学模型进行科学评估和计算机内部自动运算,从而按风险高低确定各报检批产品应检测的项目及检测抽检频率,减少了人工干预,实现了检验检疫工作的科学性。

同时,风险管理系统能对每批报检的产品即时根据现有数据进行风险评估运算,根据计算结果决定是否应该抽检及应抽检什么项目,真正实现了动态评估,体现了风险评估结果的动态性和实时性。风险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直接布控、企业产品辅料/添加剂布控、原料基地危害布控、出证布控、新产品布控、不合格产品布控等多种途径进行风险布控,有效提高了风险布控工作的针对性。

[1]杨俊全,姜海燕.中国的食品安全[J].国外理论动态,2009,2:63 -65.

[2]王翠玲,李兴,等.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建设构想[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11 -19712,19715.

[3]陈胤瑜.对进出口食品风险管理的思考[J].中国检验检疫,2006,8:23 -24.

[4]张竹青,靳东明,等.应用HACCP原理控制食品安全风险[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1,1:56 -57.

[5]陈孟裕,高保立,毛唯君,等.出口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J].检验检疫学刊,2011,21(4):49-52.

猜你喜欢
检疫要素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英国检疫隔离立法源流及启示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检验检疫学刊》简介
检验检疫学刊
《检验检疫学刊》简介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给情绪找个出口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