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院:铸就中航工业软实力

2011-07-20 01:21王英杰谭振亚
军工文化 2011年4期
关键词:工业经济信息

■ 王英杰 谭振亚

经济院:铸就中航工业软实力

■ 王英杰 谭振亚

院 长 王英杰

分党组书记 谭振亚

2009年7月30日,中国航空工业经济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经济院)隆重揭牌。揭牌仪式上,中航工业林左鸣总经理寄望于经济技术研究院立足航空、面向国防、服务社会,深入研究集团公司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的重大问题,积极推进综合战略、管理科学、产业经济、航空科技情报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研究与咨询服务,全力支撑集团公司发展,继续发展现代传媒产业,大力加强新闻宣传工作,不断增强舆情引导能力,提升集团公司社会影响力,向着成为集团公司影响力传播的主窗口、品牌经营的主渠道、软实力支撑主力军的方向不断努力,为加快集团公司科学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今天,中国航空工业经济技术研究院正积极履行“打造航空工业信息港、铸就中航工业软实力”的历史使命,立足“决策支持和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和知识管理、品牌经营和影响力传播”三大业务,创新商业模式,构建资本化运作平台,追求商业成功,创造出了一个个辉煌。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5.3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5.76%,EVA同比增长85.80%。与上年相比,营业收入、利润、EVA三大经营指标增幅均在45%以上,远高于中航工业的增长幅度。

创新决策支持和管理咨询

和众多行业的发展规律相类似,咨询业提供的是一种以知识来体现价值的服务产品。美国有1300家公司直接从事咨询业务,年营业额达到70亿美元;英国有各种咨询公司300-400家,在海外的咨询专家有1000多人,分布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日本有600多家企业咨询公司和8万多名“诊断士”队伍,每年为成千上万家工商企业服务,这一切都显示咨询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潜力。像其他行业一样,一旦管理咨询的行业全面启动,服务产品的多样化、全方位化也就呈现出来了。面对国内咨询业务增长乏力的现状,经济院着力创新商业模式,将服务产品转向高级的更细分化的专业产品。

服务中航工业战略落地,提供有力支撑。围绕中航工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经济院密切跟踪研究国内外政治、经济、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动态,除了提供信息情报方面的服务,还积极开展了专项研究,进行了“转变发展方式”、“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政策的研究和解读;开展了中航工业战略管理体系优化研究和市场化改革深入研究;承担了中航工业首批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完成了中国民机市场预测报告,并将市场研究拓展到涡桨、通用飞机、商用发动机、军贸等领域,为中航工业战略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面向重点型号项目,给予全方位支持。经济院通过整合技术论证、情报研究、费用分析、软件开发、图书出版、声像跟踪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综合保障能力,发挥情报研究、声像片拍摄和档案管理方面的竞争优势,充分挖掘情报工作的内在价值,抓好型号声像资料的制作、收集和加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型号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为中航工业重点在研型号项目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抓住“十二五”开局,积极谋划业务发展。围绕“十二五”规划,经济院为军方、政府和中航工业的“十二五”规划编制提供了全面的战略支撑,承担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航空)规划、国防科工局“十二五”规划、中航工业“十二五”规划等8项战略规划类课题。积极参与民机科研技术基础“十二五”规划,为“十二五”民机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还积极筹划,为经济院“十二五”科研任务占位谋求优势,完成了在背景项目、改进改型项目、专用项目、共性技术和支撑项目等“十二五”预研课题的占位;在民机项目、信息化项目、六西格玛项目、技术成熟度等新兴科研业务的项目上也异军突起,为“十二五”时期经济院科研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力拓展横向市场,提供专业化服务。按照推进市场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经济院确立了“向上服务,向下拓展”的市场营销策略,努力实现从机关服务向决策支持转变,信息服务与知识管理并举,向上服务与向下发展统筹,学术研究与商业成功兼顾,立足航空、面向国防、服务社会,全力拓展社会市场,发挥各项业务协同优势,为客户提供战略规划编制、组织结构设计、财务咨询、工程咨询、精益六西格玛培训等专业服务。中航工业精益六西格玛研究所、中航工业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所相继挂牌成立并开展工作;中航工业新型战法研究所、中航工业知识产权与法律事务研究所的组建方案基本完成,正在积极推进中。

优化信息服务和知识管理

信息与能源、材料一起被视为现代经济的三大支柱,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信息的生产与利用已经达到相当社会化的程度。经济院通过不断整合和提高信息资源服务的能力,转型发展信息安全和系统集成业务,面向航空企事业单位创新开展档案专业服务,使信息服务和知识管理业务的新的发展模式逐渐形成。

以信息化业务转型为契机,拓展信息安全和系统集成业务。经济院依托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乙级)、信息安全服务资质和国家发改委信息安全专项,顺利完成了航空工业第一个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网络安全管理与实时监控平台、多项目协同管理平台、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等产品,积极拓展信息安全咨询、系统集成、产品代理、信息安全服务等业务,初步形成了以安全测评和软件开发为核心的信息化业务链,为信息化业务的转型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开展档案专业服务。为构建中航工业总部、直属单位、成员单位三级管理体系,经济院档案馆专门成立了直属档案处,主动介入,积极拓展为直属单位提供档案工作的专业服务。先后与12家直属单位签订了“档案工作框架协议”。在框架协议基础上,加强与签约单位沟通协调,完成各框架协议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年度工作计划的编制,使档案管理和档案利用工作得到积极开展。

以企业信息资源计划为龙头,提高信息资源应用价值。为实现企业信息资源计划,经济院以国防科技工业数字图书馆技术为基础,完成了企业信息资源计划的产品体系(EIP软件、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信息交流系统、信息资源整合工具)的建设,并将其成功应用。为加强EIP系统的产品推广和应用,还组织了数字图书馆开发与应用的研讨,进一步扩大了EIP系统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并通过组织特种资料的翻译、整理、管理和利用,进一步加强了航空科技报告的归集管理工作,整合文献资料、航空科技报告、科技档案、特种资料等各渠道的信息资源,实现了从采集(收集)、数字化、著录标引加工、科技翻译到信息服务的全价值链服务,进一步巩固了行业信息资源的中心地位。

给力品牌经营和影响力传播

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市场竞争中有着无以伦比的巨大价值。经济院把提升品牌价值作为品牌经营的要旨,充分发挥在新闻宣传、书刊出版和文化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大力提高航空工业的社会影响力,全力促进文化服务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提高新闻传播能力,深入报道航空工业发展动态。《中国航空报》作为中航工业舆论宣传的主阵地,积极发挥喉舌作用,及时传达中航工业党组声音,深入宣传中航工业的战略部署。2010年实现了报纸的扩版增期,由原来的一周两期改为一周三期,由四版增加到八版;新闻的投放量增加了100%,新闻的投放速度也提高了100%。报纸的发行量增加到近3万份,行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作为航空报社全力打造的新兴媒体平台之一,“中国航空新闻网”运行一年多来,最高日点击量达到5万次,总访问量已突破千万次,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

发挥行业出版优势,不断扩大图书报刊发行量。2010年,借助强大的出版实力,中航传媒共出版图书345种,出版码洋7654万元;品种数和出版码洋分别比2009年增长43%和91%。出版期刊10种84期,创办了《广义虚拟经济研究》季刊。执行声像片拍摄任务300余次,编辑成片90余部(集)。完成图书设计、印制454种,总印数286万册;完成9种期刊设计,66期出版工作,总印数38万册;完成100件市场类平面及多媒体设计制作业务。此外,还完成了波音科普、珠海航展峰会、第六届月桂奖、MRO中国系列会展、印象通飞等系列会展活动,有效扩大了中航工业影响力。

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实现业务迅猛增长。在文化产业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下,2010年,中航文化的经营收入仍实现大幅增长。电视媒体广告代理业务突飞猛进,代理了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经济半小时》、《购物街》等栏目和“社会与法”全频道的广告。通过大力拓展会展业务,承担了珠海航展、厦门国际航空维修工程展等会展活动。积极发展影视制作业务,筹拍的30集电视连续剧《我为结婚狂》即将开机。在中国广告协会发布的“中国广告经营单位排序报告”中,中航文化在全国近13万家广告公司中位居第4位。

好风凭借力,功成当自强。经济院在发展的征程中,正以形成决策支持和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和知识管理、品牌经营和影响力传播三大业务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格局为目标,以成为国内权威的航空咨询机构,国内知名的文化服务机构和权威的航空工业思想库及卓越的文化服务提供商为愿景,铸就中航工业强劲的软实力。

猜你喜欢
工业经济信息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订阅信息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展会信息
经济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