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五通桥码头建筑的类型与空间

2011-07-24 06:10
四川建筑 2011年6期
关键词:石梯梯段月台

王 奕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0031)

五通桥老街位于茫溪河深丘河谷地带,平均海拔533 m,地形狭长,依河而建,地势东高西低,南北面为山地,相对高差较大。五通桥依托茫溪河“煤进盐出”的便利,形成以河边码头+商铺为特色的半边街。

1 码头建筑的分类

1.1 码头的形态分类

五通桥老街的码头建筑以最初基本形态——石梯码头为中心,发散出各类空间关系,这些空间关系又建立在码头形态的基础之上,而码头是人为建造的,是人们为了适应洗衣、淘菜、打水、货物装卸、客运集散等生产生活方式的需要修筑的,因此,码头的形态正是反映了以上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轨迹——挑、抬、歇、打、掉、运,都决定了码头石梯的尺度、走向和规模,从而呈现出姿态万千、变化莫测的码头形态。

笔者经过对五通桥老街几十个码头的调研测绘,根据码头梯段的走向归纳出5种不同的码头形状(图1)。

图1 码头形态分类

1.1.1 丁字型双跑式,带月台

老街上拥有这类码头的分别是工农街上的慈恩寺和花盐街上名为恭顺隆的私家盐仓。慈恩寺至今仍然香火旺盛,逢初一、十五来拜佛进香的人络绎不绝,因此码头才有财力得以修缮,至今保存相对完整。这种丁字双跑式带月台的码头,是从岸堤边左右相隔9.9 m的开口逐级而下,到两端梯步间隔3 m时预留平台石梯再转弯垂直河面向下延伸,延伸到常态水位以上大约30 cm处设月台以供上下货物、旅客疏散之用。从所有码头保留现状来看,慈恩寺的月台面积最大,足有30 m2,可见在当年这个码头是工农街主要的人流物流集散中心,船来人往,川流不息。

1.1.2 L型双跑式,带月台

这是五通桥老街上出现次数最多的码头形态类型,陕西会馆码头就是这类码头形态中尺度最大,保留最完整的一个。五通桥老街上的盐商以陕西人、贵州人居多,陕西会馆自然是陕西同乡聚会共商盐事的场所,会馆前的码头也多用于盐货往来。L型顾名思义码头石梯成L型,长边平行于河面,短边垂直于河面连接月台,梯段宽3 m,转弯处9 m2的平台。这种L型码头最大的好处在于梯段中间有休息平台,使负重的背夫也有个歇脚喘息之地,以防人倒货散,造成损失。再者,相对丁字型双跑码头,L型码头在空地并不宽裕的岸上街边多出了一块平台,平台上建房,此处是通览码头各项事物的绝佳位置,盐仓管事先生可在此监视背夫工作状况,上了岸的盐包可在此过秤,点算工钱。

1.1.3 单跑式,带月台,梯段垂直于河面

垂直于河面的码头多用在河岸面积相对较宽的工农街,因为垂直梯段比L型梯段占用更多的河岸空间。这种码头的优点就在于它的导向性和针对性较强,如果是私人码头或专用码头,梯段直接与该建筑中轴对称,形成连续不断的空间感、隔而不分的整体感。如工农街的贵州会馆码头,虽然贵州会馆已不复存在了,单从宽3 m的码头石梯和通往贵州会馆的几十级台阶仿佛还可依稀看见它往日恢宏的气势,往来如梭的船只,挑担叫卖的商贩,可谓繁盛。

1.1.4 单跑式,不带月台,梯段平行于河面

此类码头为小型渡口,连接茫溪河两岸的交通点。梯段宽度1.8 m左右,一般平行于河面朝下游方向开口,主要用于载客而非货物装卸码头,因此没月台。

1.1.5 不规则式

茫溪河两岸有许许多多的生活码头。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生活用水主要来自江河、溪流、水井,生活码头是人们日常使用最多的码头,挑水、洗衣、淘菜、刷桶,每天都要上下码头好几次。在茫溪河两岸,三五几户人家共用一个生活码头,这些码头尺度较小,基本上不到1 m宽,能容一两人上下即可。形状随地形而建,一般不可以挖方筑台,随弯就曲,形态各异。

1.2 码头建筑的形态分类

码头建筑是以码头为中心空间而发散出来的建筑空间,包括船只、码头石梯、岸边的临时搭建、道路以及各类型建筑,码头建筑与水的结合方式不同形成不同的空间,总的来说可以归总为稳定性空间、临时性空间、动态性空间三部分(图2)。

图2 五通桥老街横剖面

1.2.1 江河上浮动的船只

这是相对于建筑内部的空间,它直接与水交融,形成一种浮动的、不稳定的、动态性的空间。人们在这里等船、靠岸、起航、上货、下货,在像五通桥这样以水运为首要营生的场镇,此类动态性空间承载了很大部分的活动。

1.2.2 岸边搭建的临时建筑

人类喜欢择水而居,河岸临水一侧本应是最理想的栖息环境,但在过去,茫溪河每年汛期洪水无情,人们不得不退择高地,而在岸边搭建起临时建筑。临时建筑是相对较简陋的建筑,通常只有一层,虽简陋但形态各异。据五通桥当地的老者讲述:“原本花盐街临水岸边不像现在这样被黄葛树覆盖,几乎都是房子,还有吊脚楼和凉亭子,经营着各种小生意,面饼子、豆腐脑、叶儿粑、各类山货很是热闹,有的船工、背夫也住在这里,以便在有船靠岸的时候抢生意。中间道路最宽处不过4 m,后来改建成国道,需要拓宽马路,才把岸边的房子全部拆了。”足见在那生存困难、食不果腹的年代,只有小商小贩、船工苦力才会居住在这“危险”之地。

1.2.3 多类型建筑组团

寺庙、祠堂、会馆、学堂、宅第、民居这些服务于码头的各类建筑在临山侧形成各种建筑空间组团。相对临河一面的建筑,这些建筑体量更大,一般两层或三层。尤以沿街建筑做工讲究,精湛、宏丽,九宫八庙、各籍会馆纷纷彰显财力,更是宏大华美,卓有风采。

以上截然不同的三类空间形成了动态性、临时性、静态性(稳定性)协调有机的变化,俨然是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建筑生态图式。人们利用时间、通过空间来表述自己的生存企望和发展理想,这些码头建筑不过是一种载体,它所承载的就是满含码头生活场景的历史。随着自然经济渐次衰弱,这种空间现象留下的更多的则是对码头文化的依恋。

2 码头建筑空间

2.1 码头与建筑中轴对称

就整个市街大空间格局来讲,码头空间是以码头为中心点的其中一个单元,五通桥老街的整体空间就是由这一个个单元连接而成。这些空间风姿万般、仪态不凡。或房屋穿插、或码头顾盼,均有特别之处,在此例举一二以表说明。

工农街如今保留最完整的码头格局要数慈恩寺了。慈恩寺前身是禹王宫(湖北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1年),有前后两座殿堂,一低一高,顺山而上,气势恢宏。慈恩寺山门上有戏楼,往来行人均从戏楼下进出,穿过天井再往上就是禹王殿。像慈恩寺这种大型公共建筑必然有自己的专有码头。如何体现码头的专有属性呢?这就引入了北方建筑多中轴对称的概念,将码头垂直于水面的梯步与慈恩寺的中轴线对称,直接建在慈恩寺中轴的延长线上,使码头的石梯成为其入户梯坎的延伸段,中间的道路只不过是其中的休息平台。如此一来,从水面到码头石梯到工农街路面再到慈恩寺山门上至禹王殿形成一个完美的梯状空间,站在对面的花盐街向慈恩寺望过去,整个慈恩寺的立面向水中延伸,将码头囊括在内,呈现出一种高耸入云、神工天巧的气势,更将禹王提升到至高无上的位置。

除慈恩寺之外,工农街的贵州会馆,花沿街的陕西会馆、恭顺隆私家盐仓皆为码头与建筑成中轴对称型(图3)。

图3 码头与建筑中轴对称型对比

2.2 码头与建筑灵活布局型

工农街转弯处的处理手法。工农街423号民居处道路随山势急转而走,形成Z字型。423号恰好处于Z字型的凹角,与斜对面吊脚楼成开合之势,道路从中垂直穿过连接前后两段。前一段河岸有吊脚楼,与临山一面的民居把街道夹在其中形成密闭街巷空间,后一段临河面没有建筑而是把河堤一段向外扩张,形成一个突出的平台,再由平台开口子建码头(图4)。

这种民居、码头、平台在转角处的巧妙组合,既方便了人们对码头的使用、疏散了码头的人群和货物,又提高了空间的可识别性,可把握性。而且道路开合有度,从前一段转个弯便有豁然开朗之感,这种空间营造手法不失为明智之举。

码头与建筑的组合空间因其使用功能的不同和地形地貌多变而灵动各异,不求形式上的统一规划,但求意投神和,整体中有个性,个性中不甚偏颇的杂而有序。这种四通八达的码头与道路再与建筑的结合,把码头建筑空间的宽容度伸展到极大的张幅,也把整体空间外轮廓线变得高低错落、起伏有加。

3 结束语

通过对码头建筑进行了分类,并分别以实例阐明了各种类型的特征。可见,码头建筑的三大特色,即:码头本身、码头与建筑组成的空间以及建筑本身,分别关乎于建筑的三个基本要素,那就是平面、立面、空间。多样性的空间是码头建筑的最大特点,它把人与大自然紧密有序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空间建筑由低级到高级的生态模式。同时又是与人的行为、欲望是分不开的。当一系列的建筑文化进入另一个地域时,外来体系受原先固有模式的影响,一定会有所改变,这三个建筑基本要素的演变规律也不同。

图4 码头与建筑灵活布局对比

[1]戴渝华.老码头[M].重庆出版社,2007

[2]季富政.三峡古典场镇[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赵逵.川盐古道[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4]龚静染.小城之远——五通桥的历史记忆[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5]政协乐山市五通桥区学习宣传文史资料委员会.五通桥文史资料(第九辑)[M].2008

[6]四川省五通桥区志编纂委员会.五通桥区志[M].巴蜀书社,1992

猜你喜欢
石梯梯段月台
所有的……
所有的……
石梯
仓库月台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浅谈住宅建筑的楼梯设计
磨溪——高石梯区块断层对裂缝分布的控制作用
基于性能的RC框架结构现浇板式楼梯抗震性能评估
基于不同计算方法下的梯段配筋分析
月台(外一首)
浅谈房屋建筑楼梯的设计与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