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报道里的经济思维——读《“沙子”怎样变成“票子”》

2011-07-26 13:36
中国记者 2011年9期
关键词:杭锦旗票子治沙

□ 张 垒

在一个所谓“公民记者”的时代,我们为什么写新闻?新闻若只是传递信息,那么,记者与一个同样可以传递信息的非记者何异?又与一部足以全息摄像的机器何异?

人不是机器,因而,新闻也应该充满人的思考、人的温度。名记者郭玲春特别强调新闻写作中的那个“我”,甚至于“常常不加掩饰地表露自己的倾向。有时按捺不住,会直白地呼叫、张扬我的观点。”①今天,很多新闻难以打动人、震撼人,原因无他,就是来自记者作为认知主体的“我”不够强大、过于简单。

发表于《鄂尔多斯日报》汉文版2010年9月16日头版头条的《“沙子”怎样变成“票子”》(该文获第23届少数民族地区报纸好新闻一等奖)一文是一篇工作性报道,却处处体现了记者独特的观察思考。

排斥的吸引

《“沙子”怎样变成“票子”》一上来就列出一对矛盾,挑战人们的常识:“沙子”与“票子”本该是两个相互排斥的极端,部分由于片面追求“票子”的原因,青山绿水才蜕变成漫天黄沙。而“沙子”变成“票子”则是件令人好奇的新鲜事。

排斥带来张力,而张力则成为读者深入阅读的动力。

如同一次自我追问,标题的张力在开门见山的导语中又一次得以加强:“如何将生态建设与产业构建、经济发展联合有效推进,实现‘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这是杭锦旗历届领导高度关注和思考的课题。”随后,文章顺水推舟,点明:“杭锦旗确立建设绿色大旗目标”,实现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双赢”,从而“成功地创造了‘杭锦旗生态模式’”。

事实上,不仅仅是标题和导语,“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两个核心主题本身就如同一把弓箭的两端,整篇文章正是建立在这一两极所建构的弹性之弦上。围绕以经济的思路做环保,以做环保来富民,以富民来巩固环保成果等等一系列“反常”的行为,读者的阅读兴趣一次次被调动,而作者的意图则通过这种张力的一次次释放而不断向读者传递。

成就的后台

工作性报道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怎样突破单纯“宣传成就”的套路,让读者除了对成绩心生赞叹之外,更多地掌握方法、拥有更多收获?

在介绍成就的同时,《“沙子”怎样变成“票子”》最核心的主体内容则是对“杭锦旗生态模式”的详细阐释。包括其来龙去脉、具体内容,以及杭锦人如何因时因地而宜采取不同的治理办法。这些看似过于详实甚至琐碎的介绍,提供了一套“成功之术”,从而使成就不仅显得真实,同时具备极为实际的参考价值。

如在回顾历史之时,文章介绍了杭锦人摸索出的环境治理之法。

在新世纪,更是不厌其烦地介绍杭锦旗在退耕还林等“常规动作”之外,摸索出的一套生态治理模式:“在沙漠地区,通过‘封(封滩育草)、飞(飞播牧草)、造(植树造林)’的途径,建设‘庄园式生态经济圈’;在宜林地区,采用‘草、灌、乔’相结合的方式……”

理念的力量

翻开中外那些获得广泛赞誉的新闻作品,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这些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从这些作品身上,人们总能以或严肃、或会心的方式感受到时代的脉动。

与此类似,《“沙子”怎样变成“票子”》最打动人心的,就是通过经济发展带动环境保护的独特立意。在全中国都在追问,高代价的增长能否终结之时,一个小地方的实践,却给人们带来了春意和曙光。

文章在第二部分开头即言:“不以绿色画句号,产业链上做文章。杭锦旗人意识到,治沙的同时必须‘治穷’,生态建设才能可持续发展。”一句“不以绿色画句号”,极大地突破了读者思考的边界——美好的环境不正是当代人所孜孜追求的终极目标吗?而事实上,正是“不以绿色画句号”,这种“绿色”才是可持续的,才是可以不断复制和扩张的。原因正在于杭锦旗在长期的治沙实践中得出的朴素而震撼的结论:“治沙的同时必须‘治穷’”。

正是在这里,良好的环境才与经济的发展取得真正的和谐,科学发展观也得到鲜活的明证。作者向读者充分展现了这种发展模式转变的结果。在宏观上,“杭锦旗每年以造林40万亩的速度向沙漠推进,涌现出千亩以上造林大户2000多户,每年‘沙中淘金’农牧民人均增收300余元。”而在个体层面,“牧民杨楞,从1999年开始在沙漠里种植甘草,迄今总亩数已达10余万亩,年收入近20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淘沙大款’。与杨楞一样,目前该旗在沙漠里‘淘金’的大小种植户达2000余户。”

文章最后自然得出结论:“只有百姓的生活好了,生态环境才好了。”这句话如同一曲反复震荡,终于冲上峰顶的回旋,有力地指出了这一生态治理模式的核心经验。而这一经验,所印证的恰恰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如果说文章还有一些不足的话,那么也许作者可以找一个更为可亲可近的新闻由头,也许可以在文字上更多打磨,更多找到文章的节奏。“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在思想的高度之外,还可以带给读者更多审美的愉悦。

【注释】

① 郭玲春《我是这样写新闻的》,《中国记者》1989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杭锦旗票子治沙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7月新规来了!事关口罩、车子和票子,快看看!
“一村万树”绿色期权让“叶子”变“票子”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治沙专家郭普
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
杭锦旗地区辫状河定量地质知识库建立及应用
从姓氏的角度看杭锦旗名称演变
民族地区本土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现状与思考——以杭锦旗“古如歌”教育传承基地为例
药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