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概念辨析

2011-07-26 06:42刘炳辉郭晓琳
教育艺术 2011年7期
关键词:治学广义风气

刘炳辉 郭晓琳

学风,高校学生工作的中心。学风建设大家都在抓,方法各异,花样翻新,但却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陷入争论。原因在于,对于学风的概念定义、具体模式和评价体系,缺乏一个清晰和科学的界定。试想,如果连学风到底是什么都说不清楚,还谈何学风的好坏,更勿论推出有针对性的系统措施。当前的实践中,往往是采取一些形象工程活动。

一、学风概念的广义和狭义之争

检索有关学风建设的文章,尤其是关于学风概念的定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分歧便是:按照主体范围划分的广义和狭义之争。

1. 广义论。“广义论”者通常认为,学风的主体应包含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或者说是管理者、任课教师、学生三个群体。如:“学风是一所学校的学习之风、教学之风、学术之风,说到底就是学校的办学之风。”

2. 狭义论。“狭义论”者认为学风的主体是学生。如:

“学风是学生的学习风气、学习态度、方法和风格的总体反映。”

“所谓学风,就是大学生根据学校内外环境,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所形成的个人学习状态及其相互作用、积淀传承所形成的整体学习状况。”

“学风是学生集体或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和稳定性的态度和行为。”

“学风是一所大学校风的重要标志,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它一般是指学生在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动机和追求目标的支配下所体现出来的治学精神。”

近年来更多的趋势是两者兼而有之,文献作者一般都将两种定义同时摆出,以供读者参考,并且多数都是从两个视角各提出建议与对策。所以,实际上“广义论”者日渐成为高校工作者的共识。如:

“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校领导治校、教师治学和学生的学习风气。狭义的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作风等内在品格在学习上的外部表现和反映。”

“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学风,仅指学生学习的风气,是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学生在校园中经过长期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广义的学风,则包括与学生的学习和成才相关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学生学习的态度,还包括教风、学校的文化氛围、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及身心素质,等等。”

二、学风概念的精神与行为之争

给学风下定义,最难之处还不是主体的外延大小之争,而是内涵之争。笔者总结目前的主张主要有两种:“精神论”与“行为论”。

1. 精神论。“精神论”者主张将学风定义为相关主体的精神面貌,或者说是态度、风气、心理等内在因素。如:

“学风是学生的思想作风在学习业务上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具体精神风貌,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学风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反映了学生的思想作风和道德情操,表现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要求、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风是指学者在长期的学习研究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精神风貌的总和。学风实际上是一种学校内部心理环境的建设。”

“学风是一所大学校风的重要标志,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他一般是指学生在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动机和追求目标的支配下所体现出来的治学精神。”

2. 行为论。“行为论”者主张学风是一种行为特征,是可以从外部观察到的。如:

“学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群体性行为,是全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精神论”占主流,“行为论”属于非主流。目前还出现一种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定义趋势。如:

“学风是学生集体或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和稳定性的态度和行为。”

“学风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

三、目前定义的弊端

根据定义的外延与内涵的两大标准,可以绘制一个关于学风的四种定义模式。如表一所示:

表一

目前在学术界与实践中流行的主要是第①和③种定义,尤其是第①种定义。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非常明显的,就是学风工作似乎难以琢磨,“心理”和“精神”是难以量化把握的,也是难以评比的,采取的措施也难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凡持“精神论”者,最大的问题是导致学风工作难以测量评比,针对措施更是无从下手。

而凡持“狭义论”者,最大的弊端是舍本逐末。凡有高校工作经验者,即会深刻体会一个道理:教风决定学风。学生们都相似,关键是老师如何引导。同一个班的学生在不同老师的课堂上表现也有很大不同。

所以,放弃教师这个群体,只从学生入手促进学风是不切实际的。而“教风”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由学校的管理制度决定。因为目前高校学风建设往往由学生处主抓,而教师的管理则需要学校层面统一部署并由教务处负责。所以,相关论文中往往出现集中谈论思政辅导是如何从学生工作上促进学风,而极少有研究如何管理任课教师以促进学风的文章。应该说这是一个高校管理工作上的理论薄弱区,值得深入比较研究。

四、笔者给出的定义

笔者主张采取“行为论”,特别是“广义行为论”。因为目前也有一些文章已在使用“狭义行为论”,因为狭义论的弊端上面已经陈述,所以“广义行为论”是最优选择。

学风,就是学习活动中的风气。风气,就是社会上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由此可知,风气并不是像水蒸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习惯。所以,行为论更贴近词源本意,也更有利于开展实际工作。

综上而言,学风的定义是:在一定大学理念指导下,老师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体现的群体性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可以培养的,培养习惯可以通过制度约束。老师的行为习惯决定学生的行为习惯,所以管理约束老师是关键。《论语·颜渊篇》有言:“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中说:“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

总之,学风建设是高校各项学生工作的一个最佳结合点,有很多创新和尝试的空间,比如学生处和教务处的协调,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并重,教室里和寝室里的互动,等等。

本文所提出的概念仍是一个探索,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完善的概念还有待众多高校老师的探讨与丰富。学风不是目的,是手段,是高校实现历史使命、社会功能、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的之手段。有竞争力的学风模式,一定是和有竞争力的大学理念紧密联系的!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治学广义风气
The Last Lumberjacks
施明敬
风气
风气
风气
风气
一类特别的广义积分
分期付款
任意半环上正则元的广义逆
KW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