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育苗方式对草莓苗生长的影响

2011-07-30 09:52解振强董召娣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匍匐茎叶柄炭疽病

解振强,董召娣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句容212400)

南方地区降水量大,在草莓露地繁殖季节的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正值南方梅雨季节,连续的阴雨天气给草莓繁殖地块杂草及时清除带来巨大困难,造成杂草滋生,前期繁殖的部分匍匐茎苗由于杂草掩盖,光照和肥力不足,绝大部分生产苗死亡;8月份进入干旱少雨季节,温度较高,在高温、干旱、强光照的条件下,容易造成草莓病害流行,红颊易发炭疽病[1],造成草莓苗后期质量降低、苗情较差的后果,以至于草莓移栽定植后缓苗慢,营养生长时间长,开花时间推迟,花量少,前期果实产量低。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供试品种为明宝(A1)、丰香(A2)、红颊(A3)。

1.2 方法

本试验在江苏农林学院实训基地进行,试验田块前茬作物为小麦,供试品种于2009年3月15日定植。处理小区为3 m×5 m,每小区种植3行,行距为1 m,株距为0.5 m,共计30株草莓苗。每处理重复3次,处理组合随机排列。设置3组对照,共计45个小区。营养钵繁殖(B1)采用8 cm×12 cm育苗钵,栽培基质为腐熟有机肥∶草炭8∶2混合而成[2],营养钵均匀排列在草莓母株苗周围,待匍匐茎子苗2叶1心时将其固定在营养钵内。穴盘繁殖(B2)采用50穴规格穴盘,将其排列于定植行两侧,待匍匐茎子苗2叶1心时将子苗固定在盘穴内。地膜覆盖繁殖(B3)采用5丝黑地膜于母株定植后进行全小区覆盖,并及时将母株苗从地膜下破出,待匍匐茎子苗2叶1心时将地膜破一小口,并将子苗固定在膜下土面上。稻草覆盖繁殖(B4)采用稻草均匀覆盖在小区表面,厚度以盖住土面为宜,待匍匐茎子苗2片叶时将其用土壤固定在稻草下土面。对照(CK)为不做任何处理,定植在小区中,待子苗2叶1心时将其用土壤固定在土面。

草莓母株定植前每小区施50 kg腐熟鸡粪便作为底肥,生长期间肥水管转入常规管理,注意浇水防旱和雨季排涝。

1.3 记录项目和数据分析

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按照《草莓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3]每隔6 d进行1次记录,记录项目为4叶1心草莓匍匐茎子苗的茎粗、叶柄长度、株高、子苗数量。其中茎粗、叶柄长度、株高取6次记录平均值;子苗数量取6次记录之和。病情指数于8月31日记录1次定植前发病情况,按照以下标准分级调查炭疽病发病指数:0级:叶片正常;1级:1~2叶发病;2级:3~4叶发病;3级:全株发病;4级全株发病,植株死亡。病情指数计算参照文献4。试验结果运用新复级差(LSR)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茎粗、株高、叶柄长度、子苗数量、病情指数在品种间及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3个草莓品种生长情况的表现

表1结果显示:A3茎粗最大,A1次之,A2最小;A1与A3茎粗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大于A2;A3叶柄长度、株高极显著大于A1与A2,A1,A2间差异不显著;在匍匐茎子苗数量上表现为3个品种之间差异极显著,其中A1子苗数最多,A2次之,A3最少;3个品种的病情指数差异极显著,表现为A3>A2>A1,说明A3易感染炭疽病,A2次之,A1较抗炭疽病。

表1 3个草莓品种生长情况

2.2 不同育苗方法对草莓子苗生产情况的影响

根据试验,草莓子苗茎粗、叶柄长度、株高、子苗数量、病情指数等试验项目各取其重复平均值,通过LSR多重比较得到如表2所示结果。

2.2.1 茎粗

表2所示,A1B1,A1B4与A1(CK)间差异不显著,A1B2,A1B3显著小于A1(CK),A2B1,A2B4与A2B5间差异不显著,A2B2,A2B3极显著小于A2(CK),A3B1,A3B4与A3(CK)间差异不显著,A3B2,A3B3显著小于A3(CK),说明B1,B4对A1,A2,A3茎增粗作用不明显,而B2,B3显著抑制A1,A2,A3草莓茎粗增加。

A1B1与A1B4,A2B1与A2B4,A3B1与A3B4差异不显著,A1B2极显著大于A1B3,A2B2显著大于A2B3,A3B2极显著大于A3B3,说明对于A1,A2,A3茎粗的影响,B1,B4处理差异不显著,而B3抑制草莓茎增粗的能力比B2强。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指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无效:各项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并且甲状腺功能无改善甚或加重;显效:患者心慌、汗出、急躁等症状较前减轻,甲状腺肿大、突眼等体征减轻,甲状腺激素等指标较前改善;有效:患者甲状腺肿大、心率增快等症状显著减轻,甲状腺激素明显降低且趋于正常;痊愈:甲亢症状、体征消失,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治愈)/总数*100%。

表2 不同育苗方法对草莓子苗茎粗、叶柄长度、株高、子苗数量、病情指数的影响

2.2.2 子苗叶柄长

A1B1,A1B2,A1B4与A1(CK)差异不显著,A1B3极显著小于A1(CK),说明B1,B2,B4对A1叶柄长度没有显著影响,B3显著抑制A1叶柄伸长生长;A2B1显著大于A2(CK),A2B2,A2B4与A2(CK)差异不显著,A2B3极显著小于A2(CK),说明B1对A2叶柄伸长有显著促进作用,B3对A2叶柄伸长有显著抑制作用,B2,B4对A2叶柄增长没有影响;A3B1,A3B2与A3(CK)差异显著,A3B4与A3(CK)之间差异不显著,A3B3极显著小于A3(CK),说明B1,B2显著促进A3叶柄伸长,B4对A3叶柄伸长没有影响,B3则显著抑制A3叶柄伸长。

A1B1,A1B2,A1B4差异不显著,说明对A1叶柄伸长的影响B1,B2,B4处理内差异不显著;A2B1与A2B2,A2B4差异显著,A2B2,A2B4差异不显著,说明B1对A2叶柄伸长效果显著大于B2,B4,B2,B4处理间差异不显著;A3B1与A3B2差异不显著,均显著大于A3B4,说明B4对A3叶柄伸长效果显著小于B1,B2,B1,B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2.2.3 植株高度

A1B1,A1B2,A1B4与A1(CK)差异不显著,A1B3极显著小于A1(CK),说明B1,B2,B4对A1株高没有影响,B3对A1植株增高有显著抑制作用;A2B1显著大于A2(CK),A2B3极显著小于A2(CK),A2B2,A2(CK),A2B4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B1对A2植株增高有显著促进作用,B3对A2植株增高有显著抑制作用,B2,B4对A2植株增高影响不明显;A3B1显著大于A3(CK),A3B3极显著小于A3(CK),A3B2,A3B4,A3(CK)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B1有利于A3植株增高,B3显著抑制A3植株生长,B2,B4对A3植株增高没有影响。

A1B1,A1B2,A1B4差异不显著,A2B1,A2B2,A2B4差异不显著,说明对A1,A2植株增高,B1,B2,B4的处理效果差异不显著;A3B1与A3B2差异不显著,A3B2与A3B4差异不显著,A3B1与A3B4差异显著,说明对A3植株增高,B1与B2,B2与B4差异不显著,B1处理显著大于B4。

2.2.4 草莓苗子苗数量

A1B1显著大于A1B2,A1B2显著大于A1B4,说明提高A1繁殖能力,B1显著优于B2,B2显著优于B4;A2B1与A2B2差异不显著,说明提高A2繁殖能力,B1与B2没有显著差异;A1B1极显著大于A1B2,A1B2极显著大于A1B4,说明B1对提高A3繁殖能力,显著优于B2,说明B2显著优于B4。

2.2.5 炭疽病发病率

A1B3极显著大于A1(CK),A1B1,A1B4极显著小于A1(CK),A1B2与A1(CK)差异不显著,说明B3显著提高了A1炭疽病的发病率,B1,B4显著降低了A1炭疽病发病率,B2对A1炭疽病发病率没有显著影响;A2B3极显著大于A2(CK),A2B1,A2B2极显著小于A2(CK),说明B1,B2显著降低了A2炭疽病发病率,A2B4与A1(CK)差异不显著,B4对A2炭疽病发病率没有显著影响;A3B3极显著大于A3(CK),A3B1,A3B4极显著小于A3(CK),A3B2与A3(CK)差异不显著,说明B1,B4对A3炭疽病发病率有显著抑制作用,B2对A3炭疽病发病率影响不显著,B3则显著提高了A3炭疽病发病率。

A1B2极显著大于A1B4,A1B4极显著大于A1B1,A1B2极显著大于A1B4,A1B4极显著大于A1B1,说明对于A1,A2炭疽病发病抑制作用,B1大于B4,B4大于B2;A3B1极显著小于A3B4,说明抑制A3炭疽病发生的能力B1处理比B4显著增强。

3 小结和讨论

草莓炭疽病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的匍匐茎抽生期与育苗期,也出现定植后茎基部发病造成死苗[5]。国内有学者用多效唑及其他方法防治草莓炭疽病的报道[6-7]。本试验结果表明,营养钵与穴盘育苗可有效降低草莓苗炭疽病的发病率。另外,营养钵育苗有利于培养草莓植株壮苗,对草莓苗的茎粗、株高、叶柄长度以及草莓苗繁殖数量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稻草覆盖繁殖草莓苗能有效保持土壤湿度和降低土壤温度,有利于提高红颊品种的繁殖系数,降低草莓子苗炭疽病发病率,但对丰香,明宝品种繁殖系数的增加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草莓株高和叶柄长度的影响不显著。

地膜覆盖条件下虽有效降低了苗田的草害,对土壤保湿效果好,但在高温季节提高了叶片周围的温度,不利于子苗生长。尤其是丰香品种(植株开张),叶片离地膜之间的距离更小,易产生高温伤害,诱发病害,甚至死亡;而对于易感染炭疽病的红颊品种,高温季节在地膜覆盖繁殖条件下,炭疽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1]钱丽华,马华升.草莓品种新秀“红颊”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杭州农业科技,2006(6):28.

[2]赵智明,李建明,王静静,等.有机基质配比对草莓幼苗生长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3):118-122.

[3]赵密珍,王桂霞,钱亚明.草莓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韩柏明,李贺,高秀岩,等.组培条件下脱毒与带毒丰香草莓植株表型的比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40(4):400-403.

[5]杨敬奎,骆红群.大棚草莓植后死苗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技术[J].杭州农业科技,2009(4):45.

[6]吕鹏飞,赵巳栋,俞庚戍,等.多效唑控苗技术对提高草莓育苗期炭疽病抗性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0(1):138-140.

[7]杨肖芳,蒋桂华,邹宜静.草莓炭疽病防控育苗技术[J].上海蔬菜,2010(3):74-75.

猜你喜欢
匍匐茎叶柄炭疽病
斗 草
苦瓜长“雀斑” 警惕炭疽病
斗草
扭动的小蚕
猪炭疽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扭动的小蚕
草莓匍匐茎繁殖技术要点
瓜类炭疽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马铃薯匍匐茎糖类物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草地早熟禾匍匐茎数字化生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