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挑战与路径选择——从发达国家的低碳路径探索看

2011-08-05 12:38赖以坚刘永定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东莞经济发展

赖以坚 刘永定

(东莞市环境保护局,广东东莞 523009)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以二氧化碳为表征的温室气体排放,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由于低碳经济模式是一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是以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因此被誉为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走向生态文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近几年来,在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政治家、科学家、经济学家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矛盾最终的出路。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刺激经济的重点放在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将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作为新的战略增长点。在世界经济历经工业化、信息化,正在走向低碳化,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这种大背景,对中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战略性问题。

1 发达国家的低碳路径探索

自2003年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发展目标[2]以来,欧盟各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响应,制定本地区、本国“低碳化”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先机。如英国提出,到2010年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2007年3月,欧盟各成员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澳大利亚提出2020年在2000年水平上“无条件”降低5%。在能源方面,各国纷纷提出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如欧盟计划到2010年时,将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到12%,到2020年时,进一步提高到20%。英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0%的目标。在技术方面,各国都提出了低碳技术的研发计划,由于创新的不可预测性,低碳性技术政策最直接的体现是用于研发低碳技术的公共支出数额不断增加。 “低碳经济”的明确提出始于2003年,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低碳化”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付诸行动了。本世纪以来,各国更是加大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力度。表1是主要发达国家与低碳经济有关的政策文件列表。

从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来看,有五个侧重点:一是开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比重,改变能源结构;二是提高能源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三是降低“高碳”产业的比例,优化产业结构;四是建立“绿色消费”模式,改变生活方式;五是促进企业决策和公众观念的转变。为实现其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发达国家设计了各种有效的低碳政策工具,并充分利用了市场机制,调动微观经济主体 (企业、消费者)的积极性,政府发挥制定规则和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发达国家的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政策手段见表2。

表1 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文件、法案一览表

表2 发达国家低碳政策及手段

2 东莞传统经济发展的高碳特性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以平均每年19%以上的经济增长率蓬勃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由于产业结构等原因,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东莞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路径。据统计,2005年东莞市的经济总量在全省排第四名,占全省的10%,但主要污染物化学吸氧量和二氧化硫占了全省的14%,居全省首位。其中化学吸氧量是11.6万吨,高出广州0.1万吨,是深圳5.6万吨的一倍多,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是17.7万吨,比广州的14.9万吨多出了2.5万吨,是深圳4.3万吨的4倍多。2009年,全市空气污染指数为57,虽然达到了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但酸雨 (pH值<5.6)频率达到51.8%。据有关专家跟踪监测,我市灰霾天气的天数是全省较多的地区之一。从1957到1989年的33年里,全市一共只出现了12天灰霾天气,2003年急剧增加到154天,2006年达到192天,2009年虽有减少,但仍然达到85天。全市的水环境污染也较严重,除东江外,市域内的河涌大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劣于Ⅳ类、Ⅴ类水标准,丧失了水的基本功能,由于水环境污染造成水质性缺水问题严重。

3 东莞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和《京都议定书》成员国之一,尽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没有减排义务,但中国政府明确表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2005)、《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07)等一系列的法规政策支持和鼓励低碳经济发展。根据中央政府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立科学发展观,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东莞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3.1 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

东莞是世界闻名的制造业城市,在电子信息、电气机械、装备制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天的优越条件。东莞市利用自身产业优势,把新能源产业作为东莞创造的重要环节,培养了一大批新能源科技企业,东莞市新能源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行业。如广东五星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东莞市康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物质能、太阳能)等等。

3.2 重视发展新光源产业

LED照明作为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不仅能够有效促进节能降耗,还能有效的促产业升级,加快东莞从传统制造业升级为有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的步伐。当前东莞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LED产业链,2008年,东莞企石镇正式获得“广东省光电产业基地”称号。东莞理工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调研得知,东莞共有LED企业200多家,主要以LED产业下游的产品封装、应用为主,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LED封装及应用产业的心脏,封装及应用产业占全国总产值的50%左右。

3.3 其他低碳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

近年来,东莞按照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大力推广和应用节能与清洁生产技术,如燃料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技术、注塑机变频节能改造技术、中央空调变频节能改造技术、环保水煤浆生产技术等,以期通过核心技术改造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4 东莞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总体而言,东莞低碳产业的规模较小,发展速度较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4.1 低碳产品市场推广难度大

国家一直鼓励节能减排,为地方政府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是尚缺乏执行力度,低碳市场难以推广。

4.2 低碳产业结构过于零散,产业链不完善

以细分的三个领域来看,虽然东莞新能源、新光源以及其他节能技术改造领域各出现了一些全国性或区域性的龙头企业,一些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但是总体而言,低碳产业的各个领域并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即使是发展状况较好的LED照明产业,也仅仅是在中下游产品封装和应用上的产业链较为完备,在上游技术领域仍然欠缺。因此,不少关键设备依赖进口,从而导致产业化、商业化程度低,发展缓慢,产业规模小,总体竞争力不强。

4.3 配套政策欠缺,资源过于集中于龙头企业

低碳企业普遍反映由于该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属于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收益不确定性等特点,且东莞并未出台关于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划与配套政策,因此,大多数机构对该产业众多中小企业持观望态度,而把资源过于集中于一两家大型企业。

4.4 低碳产业发展规划不明确

东莞市政府还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支持有待进一步形成,对于部门协作、金融合作等有待进一步明确和规范。

5 东莞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目前,东莞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4000美元,相当于新加坡、韩国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这是一个产业升级转型、发展模式创新的关键拐点,也是一个实现经济转型、社会转轨、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针对上述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东莞应该积极借鉴西方发展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及教训,明确地将低碳经济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将自身发展与保护全球气候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5.1 制定完善低碳产业发展规划

2009年5月,《广州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2008-2020)》在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这是国内首个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相关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4000亿元。与此同时,2009年9月,深圳市常务会议原则上通过了《深圳市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与《深圳市促进新能源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到2015年,深圳新能源总产值要达到2500亿元以上,成为深圳的新兴支柱产业。而东莞市在低碳产业发展规划上,动作略显得迟缓。外向型经济显著的东莞市在此次的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在广东省各市中最大,产业结构调整不容趋缓。东莞理工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调研的低碳企业中,77%的企业认为东莞已经或部分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政府应加快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东莞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措施,以作为未来东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推动。

5.2 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促经济结构调整

低碳产业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发展低碳产业,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应对“碳关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发达国家已把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美国大力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应用,英国正多举措推进低碳社会建设,日本实施《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欧盟通过了能源技术战略计划,明确提出鼓励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方向转型。低碳产业在我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上海、无锡、保定、德州和珠海等城市都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了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和行动方案,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东莞目前的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产业为主,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由此带来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应抓住国家正大力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把发展低碳产业作为东莞产业调整升级的战略方向,以低碳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新产业的崛起。尤其要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为主体的“三新”产业,大力发展信息、生物医药、文化及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大力发展洁净技术、家用环保设备、环保服务、资源综合利用等环保产业。

5.3 有效落实节能降耗

近年来,东莞节能降耗取得了一定成效。2008年单位GDP能耗指标值为0.738吨标准煤/万元,同比降5.11%,降幅位居全省第六位。但由于东莞是个能源消耗大市,能源自给力低,95%的能源依靠外地供应,电力、成品油等能源供应日益紧张,再加上东莞产业加工贸易比重大,节能降耗工作基础相对薄弱,节能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因此要坚持不懈地抓好以下4个方面:一是抓好余热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源系统优化、热电联产、大型公共建筑节能、高效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等重大节能工程,大力推广节能示范工程的经验;二是加强对高耗能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能源审计、能耗评估和节能监督工作;三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淘汰不符合能耗标准的设备装置;四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智能电网,推进太阳能屋顶计划,新建社区和建筑物要按照节能环保原则进行设计和建造。

5.4 积极推广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方面,强调预防和源头控制,是从根本上控制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措施,清洁生产追求的是尽可能少消耗、少排放,达到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的多重效果。2003-2008年,我国通过清洁生产累计实现削减化学需氧量约38万吨,削减二氧化硫排放40万吨,削减氨氮排放6527吨,节水79亿吨,节能1321万吨标准煤,取得经济效益220亿元。目前,东莞已有一部分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工作,应鼓励和推广这些企业的做法,扩大清洁生产的推广范围,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积极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采取强制审核和自愿申报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在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力度,积极推进印染、制革、电镀、洗水、电子、造纸、家具、化工、纺织等工业行业和餐饮业、旅馆等服务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加大清洁生产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力度,支持清洁生产技术创新,推广使用资源利用效率高、污染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成套设备。培育和发展清洁生产技术服务单位、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技术开发和推广、信息咨询等提供服务。

5.5 提高全社会的低碳意识

低碳生产、低碳消费是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目前低碳经济尚处于孕育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表现在民众的认知程度上。为了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建议各级政府可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广泛深入地宣传低碳生产和消费理念,大力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宣传与研究力度,提高全社会的低碳意识。一是积极引导低碳生产方式。政府可综合采取激励性和约束性的手段,引导、支持企业开展低碳生产。也可定期组织开展低碳经济论坛,邀请低碳经济专家来莞与企业家共同探讨低碳技术的运用,以形成良好的低碳氛围。二是积极倡导低碳消费理念。可制定东莞低碳经济宣传日,并鼓励各镇政府开展低碳经济的文化宣传活动,让消费者更清晰地认识低碳经济,以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政府相关部门可营造一个低碳生活环境,比如建设低碳小区,对自觉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市民给予一定的奖励等激励措施。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79-87.

[2]UK Govemment.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2003.

[3]姚良军,孙成永.意大利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J].中国科技产业,2007(11):58-60.

[4]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23-27.

[5]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社会版,2009(3):20-23.

[6]普惠资信课题组.东莞低碳产业发展与升级[R].2010.

[7]郭万达,郑宇劼.低碳经济:未来四起年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开放导报,2009(4):5-9.

猜你喜欢
东莞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