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

2011-08-15 00:43叶亚坤
群文天地 2011年24期
关键词:说明文事物特征

■叶亚坤

语文教学中对于说明文的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教师把方法传授给学生,采用短文引路,授之以渔、瞻前顾后,把握特征、辨类探因,学习方法、学会抓住标志,巧理顺序、最后要定向思考,选择语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纵观中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精心准备,周密安排,指导学生进行说明文的阅读。

一、短文引路,授之以渔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说明文作为三种基本文体之一,其知识点多,容量大,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以学法,尤为必要。说明文是初中语文的教学任务之一。教材将说明文分别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教学事物性说明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教学事理性说明了文。这样易于学生接受学习。每一册的安排都是非常系统的。所以整体导学十分重要。俗语说的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授新课前,我就先介绍说明文的有关知识,也就是说明文的启始课,从系统的高度,引导学生整体认识说明文的知识结构,明确说明文的知识点,理出“知识链”,画出“知识树”,理清自学的线索和思路,即:说明对象——特征——方法——顺序——语言。以此给学生自学定向、定量、定度。介绍时结合课文,帮助学生弄清单元编排的意图,学习重点,单元之间的联系,单元内单篇课文的位置安排。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苏洲园林》,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事物说明文。再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也是一篇非常典型的事理说明文。学习既要相互联系,又要各有侧重。要教给学生学习的钥匙,使其明确学习的基本思路,有的放矢,学有所依,这对具体单元或课文的导学,起到了重要的引路作用。

二、瞻前顾后,把握特征

学说明文,首先要善于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怎样才能把握呢?关键在方法。写文章讲究开宗明义,或卒章显志。说明文也是如此,或开篇点明特征,或收尾概括大义。因此,我往往精讲单元的首篇,作为示例,教给学生抓特征的“一招鲜”。在教学《苏洲园林》一文时,先点出说明的对象,继而结合课文进行阅读教学,启发学生抓特性,学生大都能归纳出来。第三步,提示规律:联系说明文首尾部分,瞻前“顾”后,评“头”品“足”,较快地把握特征。课后,我让学生试学《桥梁远景图》等课的首尾部分,概括其特征。学生能够联系课文的开头部分,较为准确地把握了事物的特征。可见,导学得法,一两节课就基本解决了说明文的“特征问题”。

三、辨类探因,学习方法

说明方法取决于事物或整理的特征。二者相互联系和制约,怎样学方法?可以分三步:一是辩明说明方法的类别,引导将方法各类列成表格,自学课文时,对号入“座”,逐一列出。二是思考方法与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假设比较法”,即换用别的说明方法,能否突出说明对象服务的原则。第三步,总结规律。说明外形,适用打比方;说明有数量特征的对象,则宜用列数字;解释现象,则宜用作诠释,等等。如《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文,道理抽象,采用大量的例子,说明就更加的形象鲜明。

四、学会抓住标志,巧理顺序

说明顺序只有三类,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要学好说明文要学会抓住标志,理清说明顺序,寻找各种顺序的不同的语言标志,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时间顺序则常以关联词语及过渡语作依托。因此,要教会学生依据语言标志,巧妙而迅速地理清说明顺序。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教学中,我首先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为了说明一个事理,花是表象,内在原因是本质,比较抽象,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顺序,就无法给读者一个清晰的印象。因此,作者按照顾及事物本身及其内在联系这一原则,将决定性的因素摆在第一位,其语言标志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出标志生的词语:首先、还需要、还有,而总体方面,花红的原因也是先自身因素后外部因素。这样不用点明学生就能够找到,并明确什么是逻辑顺序。这种按事物内在规律和主次安排行文先后次序,就是整理说明文常用的顺序——逻辑顺序。至此学生装对逻辑顺序有了深入的了解。

五、定向思考,选择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简明准确。要学好这一点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应当定向思考,有选择性地学。首先应让学生知道,最能表明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是哪些,主要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及其它表示修饰和限制性的词语等。在自学课文时,应重点注意这类词语的使用特点和规律。当然,还要教给学生辩词析句的具体方法。一般说来,采用“替换比较法”,从时间、数量、程度、估计、限制等角度,思考比较,领会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很多,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用得很准确,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副词,从程度上限制了“到处都有”,说明我国的石拱桥很多,但又不是到处都有。如果去掉它,或换上别的词,就太肯定,语意就不准确了。实践证明,引导学生会定向思考,运用“替换比较法”学习训练,能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课后的许多类似的练习题,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完成,且回答准确。

通过以上的五种阅读方法,可以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说明文,同时又能够提高说明文阅读理解的能力。

猜你喜欢
说明文事物特征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另一种事物(组诗)
抓特征解方程组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单独中的洞见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