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乐园诗歌的王土——贵州绥阳印象

2011-08-15 00:49崔笛扬
山花 2011年1期
关键词:绥阳诗歌

崔笛扬

旅游的乐园诗歌的王土
——贵州绥阳印象

崔笛扬

贵州省绥阳县是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典型代表,25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盆地宽广辽阔,峰丛叠嶂起伏,峡谷深幽空旷,沟壑纵横,草木苍翠,洞穴奇险神秘,生物种类繁多,古木浓密参天,河溪密布,瀑布壮美,温泉奇特,是洞林山水汇集的地质大公园。绥阳还盛产诗歌,是风雅兴盛的一方热土,诗歌文化纵贯古今一脉相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诗歌艺术之乡”。

走进绥阳,就走进了旅游的乐园,走进了诗歌的王土。

洞林山水汇集的地质大公园

双河洞——中华第一长洞。位于温泉镇的双河溶洞群,总长130公里,是中国第一长洞。主要有石膏洞、水帘洞、大风洞等,可谓洞挨洞、洞连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套洞。水洞旱洞,无不精彩玄迷;长洞短洞,一样壮观神奇。被中外地理学家誉为“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馆”。在13公里长的石膏晶花洞内,拥有3万多平方米的石膏晶体。晶体像棉絮,似鹅毛,如银针,玲珑剔透,银光闪烁,纤尘不染,是一片没有寒冷的冰雪世界;又像牡丹,似玉兰,如粉团,是一个无需阳光雨露滋养的地下大花园。如此大面积的石膏晶体和绚丽洞景,这在全世界也极为罕见,堪称国宝。卷曲石洞长1000米,洞内卷曲石分布达3万多平方米,这种石体通体透明,丝状晶体卷曲如白菊花的须瓣,玲珑别致,是罕见的地质遗迹。其它洞内,石柱、石笋、石瀑、石幔等景观亦比比皆是。2004年,国土资源部把双河溶洞群命名为“中国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4月,被全国32家都市报纸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

宽阔林——地球同纬度上仅存的原始森林。北纬27度绕地球一周的自然景观,有陆地、海洋、草原、雪山、湿地、灌木丛等,其间仅有一片原始森林,就是绥阳的宽阔水原始森林!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木争荣,风景如画,既具有科学考察的宝贵价值,又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原生性森林雄奇野莽,仅木本植物就达252种,以第三纪残留植物亮叶水青冈为主的森林生态,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性和珍稀性。与恐龙同时代的孑遗植物珙桐,又称中国鸽子树,树形端正,花如白鸽,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树。原始次生林枝繁叶茂,密密匝匝,老树自朽,新苗自生。林区栖息着645种动物,有鸟类148种,占贵州鸟类种数的36.7%,为中国三大观鸟胜地之一。珍奇兽类有黑叶猴、云豹、林麝、毛冠鹿、大灵猫、小灵猫等;国家保护鸟类有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14种。宽阔水林区有数十条迷人小溪和一个美丽湖泊,还有一道70米高的瀑布。这里奇特的风光,撞击着现代人的心扉,使到过这里的游人,都想嬗变成小鸟,筑巢在鸽子树的枝头,永远聆听林涛的绿色歌唱!

绥阳山——立体的美丽乡土。绥阳以褶皱结构为格架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经历亿万年地壳演变和风雕雨琢,形成了群山起伏、峰丛林立、岩嶂险峻的自然景观。明代诗人马德在《绥阳山》中,道出了这种喀斯特峰丛的磅薄气势:“绥阳山色朝来看,绝似瀛海涌波峰。”绥阳籍当代著名诗人廖公弦眺望故乡大山,则写出了这样的壮美诗句:“一望大山开胸怀,千座排成堆,万座连成排,天下多少奇峰峻岭,一齐跑到故乡来。”位于青杠塘镇的九道门风景区,是喀斯特峰丛的荟萃之地。这里奇峰簇拥,怪石列阵,座座山都是风景,道道岭皆为画屏。天门山巍峨雄壮,气势磅薄;五峰岭峥嵘嵯峨,苍劲挺拔;“一线天”因裂痕而美丽神奇,因横跨着清代铁索桥而令人叹为观止;“擎天十三柱”,俨然如向天而立的十三支巨笔,正把诗乡美景绘上青天。旺草镇与茅垭镇交界的印浸寺石林,是一片怪异的石头森林,是造物主赐给绥阳的奇石名苑。那些断裂和隆起,记录着大自然分娩这些石头骄子时的剧烈疼痛;那些槽痕和纹理,让人感触到风刀雨锉雕琢地球的神奇力量和苍凉岁月。这里有永不垮塌的“万里长城”,有圣经里的“尖顶教堂”,有敛翅峰巅的“雄鹰”。那些叫不出名儿的石体,则为游人提供了想象素材,当你的灵感与那些裸体相触,便会碰撞出簇簇美的火花。是的,绥阳的土地,到处是山的堆积。但百座大山铺开,便是平原千里。朋友,请用立体几何,来计算绥阳美丽的面积。

诗乡水——瀑流溪泉共秀美。绥阳生态环境良好,植被茂盛,有2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而且瀑布众多,温泉奇特,地下水丰富。温泉镇的水晶温泉,形成于10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日出水量1600吨。其水澄清透明,可饮可浴。园区占地1000余亩,有面积达3600平方米的浴海一个,另有珍珠串池、药物池、室内游泳池等20余个,整个洗浴区,可容纳上千人同时洗浴,是贵州省开发水平较高的一处温泉。这里浸泡过夜郎放牛娃,洗浴过唐朝采桑女。当我们浸淫其中,便是与远古相拥,心灵会感悟到大自然的温馨洗礼和浓浓爱意。龙桥是以水为主题的风景区。桶桥河在奔流到海的途中,大山陷塌,河床断裂,它便从悬崖一步跳下,形成了龙桥瀑布。龙桥瀑布水势浩大,涛声轰鸣,阳光之下,水雾折射的霓虹斜跨山谷,蔚为壮观。瀑布溶入龙潭,化作一湖柔澜,清澈见底,鱼儿可数。龙潭右边巉岩绝壁,藤蔓丛生;左面植被茂盛,山下连迭“情水”、“美池”两泓岩泉。龙潭之水漫过嶙峋怪石,奔入桃源洞。桃源洞空阔静谧,水流缓慢,洞顶悬挂各种形态的钟乳石,洞水之上,一座坚固秀美的单孔小石桥,拱成一弯月牙。桥畔停泊的竹筏,在这儿等你摆渡逸乐。出桃源洞,豁然开朗。天蓝蓝,水蓝蓝,游人乘舟载筏,戏于洞林山水,其乐融融。岸边芦苇上的绿翠鸟,嘴里也叼着人们的欢歌笑语。后水湖是一个峡长的湖泊。放眼望去,长湖泱泱,水波蓝蓝;湖波簇拥的几座小岛,宛若别在绿绸上的几片翡翠。湖的周围,碧峦凝绿,青峰耸翠。春天,杜鹃花簇簇似火;秋季,枫叶灿若红霞。这些披红着绿的山峦倒映水中,碧蓝的后水湖也变成了五彩缤纷的园林。这里是泛舟、垂钓、避暑和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风华镇双门峡的水,像山中的幽兰,清香让人陶醉;像深闺里的少女,娇美令人痴迷。“玉女瀑”的点点玑珠,似仙女洒向凡尘的花雨;“情侣瀑”牵手碧岩,比翼双飞;“一箭瀑”如花木兰百步穿杨的利箭,从百丈悬崖上直穿深潭;“竖琴瀑”在峡谷深处,弹奏《高山流水》。这里的溪潭,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皆如翠似玉,清澈见底,秀美可人。双门峡有上百个景点景观,集山、水、洞、瀑、崖为一谷,汇奇、险、秀、美、幽为一峡,是开展峡谷生态旅游的最佳去处。

中国诗歌艺术之乡

诗歌,这神圣的“文学之母”,被那些吸着她的奶汁长大的“超女”们“裸模”们,挤到舞台后幕的冷板凳上去了;诗歌,这曾经的“国风”,被那些“秀儿”们“票儿”们边缘化了……但是,绥阳却是至今依然保存着原生态的诗歌王土,这里居住着五十万诗的子民,坚守着五千年的仄仄平平。

诗歌是绥阳的一种庄稼。诗歌是绥阳传统的乡邦文化。早在1800年前的东汉恒帝时,与绥阳毗邻的牂牁毋敛(今正安县毋敛坝)人尹珍,“游学北方”成为经学家后,回归故里,在绥阳旺草设馆讲学十五年,把诗歌的种子播在了这片土地上。唐朝贞观十三年(公元639)置播州,州治在今绥阳县治附近,所以这里留下了与唐代诗人陈子昂、李太白、白居易、柳宗元有关的“陈子昂祠”、“怀白堂”、“金山白氏庙”、“柳公祠”四处历史遗迹,传承了崇尚诗歌、尊重诗人的社会心理和生生不息的诗歌精神。南宋淳祐年间,绥阳名士冉琎冉璞兄弟,在四川合州率领军民修建的钓鱼城军事防卸体系,抗击了蒙古军队发动的200多次进攻,包括蒙哥大汗在内的80余位蒙古将帅战死钓鱼城下,从而延续了南宋王朝的国运,改写了世界中古历史。明清两代,绥阳先后涌现了50余位有声誉的诗人,其中13位本土诗人著有22部诗文集传世。民国年间,绥阳有一批很有作为的诗人,如曾留学日本东京宏文学院的童汇源,以及陈锡光、胡仁、梁书汉等,他们创作的许多优秀诗篇,至今依然脍炙人口。

新中国成立后,绥阳的诗歌创作更是成绩斐然。全县有300多位诗作者在国家级和省、市级报刊上发表诗歌。《诗刊》、《山花》等十多家报刊出过绥阳诗歌专辑。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贵州日报》等30多家媒体报导过绥阳诗歌创作情况。《文学报》、《哈尔滨日报》等20多家报刊发表署名文章,评论绥阳诗歌作品。绥阳的诗歌创作既有众多的数量,也出了不少精品。1978年以来,先后有70多件作品获国家及省、市级文艺创作奖。现在,全县有7人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48人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13人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23人为省诗词学会会员,131人为遵义市文联各协会会员。全县已出版诗歌专集一百余部。有两位诗人的诗作编入《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海版),14位诗人的17首诗歌选入《贵州三十年诗选》,10位诗人的20首诗歌选入《贵州新文学大系·诗歌卷》,有的诗歌被编入学生教材,有的诗歌被译介到国外。1993年,绥阳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诗乡”,2002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2007年12月,文化部授予绥阳“中国诗歌艺术之乡”称号。

诗歌,因绥阳而自豪!绥阳,因诗歌而多彩!

编者按:贵州素有“公园省”之称,既有高原的磅礴恢弘,亦有深峡幽谷的静谧和地下溶洞的诡异。地形复杂,山回路转,数步之遥,风景迥异。气候宜人,尤其夏季,清凉无比。同时,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蕴涵着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到处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并且还是“红色旅游”的一个必经之处,地质旅游要地。然而,由于地方僻远,“藏在深山人未识”,外界知之甚少。我刊特开设“旅游视线”栏目,就是想集中展示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宣传多彩贵州,成为外界了解美丽贵州的一个重要窗口。另一个想法是,旅游与文学历来关系紧密,旅游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文学也使“旅游”风光平添人文色彩,声名远扬。

猜你喜欢
绥阳诗歌
贵州绥阳张喜山祠 :石文化经典之作
超越想象的地下世界——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
绥阳双河洞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
功夫在诗外
观《绝地逢生》感怀等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