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收并蓄与不断创新
——曹植诗赋创作对前代诗歌的继承和创新

2011-08-15 00:42邯郸学院河北邯郸056005
名作欣赏 2011年14期
关键词:乐府诗曹植白马

⊙韩 军[邯郸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05]

兼收并蓄与不断创新
——曹植诗赋创作对前代诗歌的继承和创新

⊙韩 军[邯郸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05]

曹植作为“建安之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往对曹植的研究多关注时代、作家生平、作品,从文学接受的角度研究较少,本论文以曹植诗赋创作对前代诗歌的继承和创新这一文学接受角度,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曹植对《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风雅精神的继承和创新;2.曹植对楚辞代表诗人屈原创作动机、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和楚辞浪漫风格的继承与创新;3.曹植对汉乐府的叙事、艺术形式的继承与创新;4.曹植对《古诗十九首》的文体、抒情主人公、诗歌意境等方面的继承和创新。希望通过这些分析归纳能够对曹植的文学接受实践的研究有所帮助。

曹植 诗赋 前代诗歌 继承与创新

曹植被钟嵘称为“建安之杰”,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影响深远。应该说,曹植作品特点的形成和成就的取得和他本人的修养、经历及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同时也和他自觉进行的文学接受实践分不开。曹植的诗赋创作是曹植文学创作的重要部分,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探析曹植对《诗经》、楚辞、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的继承和创新,从文学接受的角度了解曹植的诗赋创作。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曹植的继承和创新主要集中在题材、表现手法、用典、文体等几个方面。

一、曹植对《诗经》的继承和创新

1.曹植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创新。《弃妇篇》中人物的一系列动作,《七哀》中女子自诉愁苦之情,《白马篇》中白马小将的骑射技术、舍身为国的理想描述,都用赋的手法加以表现。曹植很多诗篇,如《弃妇篇》、《吁嗟篇》、《浮萍篇》、《七哀》、《杂诗》(南国有佳人)、《赠白马王彪》、《白马篇》等都用到了比的手法,《吁嗟篇》全篇用比,以“转蓬”的形象寄寓了自己身世飘零、十一年中三次迁徙的生活遭际。其他如“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以尘与泥比喻夫妻的分离和地位的不同;“容华若桃李”以桃李的艳丽比女子的美貌;“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比白马小将的身手敏捷和英勇。和《诗经》不同的是,曹植诗中的兴句常常和中心题旨密切相关,如《弃妇篇》以“石榴植前庭”起兴,以石榴的“丹华实不成”点明了女子因无子见弃的主题。《浮萍篇》以“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起兴,表达了女子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主题。比兴的形象上,曹植有意识地烙印上自己复杂的经历和丰富的感情,比《诗经》中的起兴的物象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如《七哀诗》中他用“愁思妇”这一物象,表现了他在其兄曹丕的迫害压抑下的复杂心态;又如《吁嗟篇》,曹植通篇描写一个随风飘荡的“蓬”,来抒发自己因遭受迫害而四处飘零、任人摆布、不能自主的悲痛哀怨之情,形象贴切,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给读者留下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意境更为含蓄,韵味更加悠长,体现了曹植对比兴手法的创新。

2.曹植对《诗经》“风雅”精神的继承。“风雅”精神是指“《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①。曹植对现实的关注不仅表现在前期的《白马篇》《送应氏》《薤露行》《东征赋》中,更重要的是在后期,在曹植人生遭受了挫折、备受迫害之后,还屡屡在诗文中表达其用世之心和对现实的关注,如《杂诗》《洛神赋》《门有万里客》等,“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涂,东路安足由”②,表明自己想要为伐东吴效力。《洛神赋》也是借“人神道殊”表达作者无限身世之感,是对现实中被怀疑、被疏远,才能无由施展的苦闷悲愤心情的反映。《门有万里客》:“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③这里诗人选取了一个特写的镜头,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战乱中人民奔走飘荡的苦楚。曹植也通过描写自己和朋友的现实处境来反映当时的政治环境,如《野田黄雀行》一诗,诗歌一开始便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形象地展现出当时环境的险恶和恐怖;《赠白马王彪》更是“……直书见事,直书目前,直抒胸臆,沉郁顿挫,淋漓悲壮”④。此类诗作中,诗人立足于现实,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写得淋漓尽致,力透纸背,与“风雅”精神一脉相承。

3.曹植对《诗经》的继承和创新还表现在引用方面,对此张晓庆的《曹植作品引〈诗经〉考论》⑤,张振龙、张晓庆的《从用典看曹植对〈诗经〉的接受及其文艺思想》⑥都已有论述,考察和论述较为详尽,在此不再赘述。

二、曹植对楚辞的继承和创新

1.对屈原创作动机及其表达情感方面的继承。《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⑦指出屈原创作的动机,是要借诗赋来表达怨愤之情。曹植人生后期,颠沛流离,遭际危殆,创作却进入了高峰期,作品多书写自己的不幸处境和宣泄内心的郁闷思绪,创作目的与屈原相同,最明显的就是《赠白马王彪》,作者在小序里写道:“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⑧表明诗人也是在被奸邪小人谗害,“意毒恨之”的情况下“愤而成篇”的,和屈原的“盖自怨生”完全相同。对《吁嗟篇》,黄节曰:“屈原《卜居》曰:‘于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子建此篇……意盖本之。”⑨也指出了在创作动机和表达情感上和屈原的一致性。后期很多作品都表达了曹植的“怨”,如《杂诗》(转蓬离本根)、《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九愁赋》等。对此钟嵘在肯定曹植继承文化传统时,一方面,直截了当指出“其源出于《国风》”,另一方面在评语中甚推其诗风的“情兼雅怨”。“情兼雅怨”本是司马迁《史记》推崇屈原《离骚》之语,《屈原列传》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⑩钟嵘以此评价曹植的诗歌,即指出了曹植诗歌兼有《国风》《小雅》和《离骚》的风格、情感特点这一事实。

2.对屈原的象征手法的继承。屈原作品中以“香草美人”寄托作者的社会人生理想,以男女遇合的失意比喻作家人生理想追求中的失意。曹植的作品,尤其是后期作品,大都有所寄托,如《美女篇》《杂诗》(南国有佳人),都是通过姿容美好、情怀高洁的女子却难觅佳偶、青春流逝、空叹年华虚度的形象象征自己怀才不遇的满腔悲愤。《浮萍篇》、《七哀诗》(明月照高楼)、《种葛篇》等更直接继承屈原以“夫妻之情比君臣之意”的写法,借女子之口抒写因“夫君”的变心,使得“和乐如琴瑟”的夫妻最终“旷若参与商”,“浮沉各异势”,寄寓了诗人对兄弟之情的眷恋,对君臣之义的渴望,对现实境遇的不满和悲叹。

3.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的风格并有所创新。楚辞常常用古代神话为依托借以抒发自我情感、表达志向,如屈原的《离骚》《山鬼》《九歌》《湘君》《湘夫人》,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等,曹植也有此类作品,如《洛神赋》《杂诗》(南国有佳人)不但有着与楚辞相同的神话形象,而且有着相近的意境塑造。如《洛神赋》中的宓妃:“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⑪,与《神女赋》中的巫山神女:“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步裔裔兮曜殿堂,忽兮改容,婉若游龙乘云翔……”⑫几乎如出一辙,而《洛神赋》中“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⑬,则化用了《山鬼》“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⑭的意境,体现了曹植在继承上的创新。

三、曹植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与创新

曹植现存诗歌较完整的有九十首左右,其中乐府诗占半数以上。“总的看,曹植乐府诗之曲,以继承沿用汉代旧曲较多,少部分沿用曹操之曲,自度新曲者亦有,但不多,甚至许多作品中已经无曲,词与曲已经分家。其篇题则沿用汉代旧题者较少,有部分取自曹操或《楚辞》作品,但大部分为自创新拟,至于歌词,则基本上全为新创,只有少数例外。”⑮这说明在乐府诗的题目、题材内容、曲调方面,曹植对汉代乐府诗有继承也有创新。

在艺术形式方面,曹植对汉乐府继承的同时,也时有创新。如《美女篇》,曹植显然是继承了汉乐府民歌《陌上桑》的写人技巧,写美女为“: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飖,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⑯这和《陌上桑》中“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⑰几乎相同,都是从描写穿戴服饰,旁观者的反应,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人物的美丽,刻画鲜明的人物。但是和《陌上桑》通过罗敷遭遇反映现实不同“,曹植此篇藉美女以自况,洋溢怀才不遇之感,以抒其恨愤”⑱。表达情感成为曹植这首乐府诗的主要内容,所以也就有诗歌中“媒氏何所营”“,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的诘问和“中夜起长叹”的感伤。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乐府诗在叙事的基础上逐渐转向以抒情为主。曹植的其他乐府诗,如《平陵东行》《薤露行》《鰕篇》《浮萍篇》等,也常常是借叙事以抒情或有所寄托,都和汉乐府民歌的纯粹的叙事有所区别,体现了曹植在继承中的创新。

在乐府诗体裁方面,也体现了曹植继承中的创新,如《赠白马王彪》章章蝉联的形式,或称为辘轳体,就是曹植在继承乐府诗基础上的创新。乐府诗《平陵东》《长安有狭邪行》等都部分地运用了这种形式,它要求行文在段与段或句与句之间用相同的字句相互衔接。《赠白马王彪》除第一章和第二章没有使用辘轳体(《古诗源》把第一章和第二章视为一章)之外,其余各章都用了。如第二章的末句是“我马玄以黄”,第三章的首句就是“玄黄犹能进”;第三章的末句是“揽辔止踟蹰”,第四章的首句就是“踟蹰亦何留”,下皆仿此。这种手法能够使结构紧凑、段落分明而又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并使文气贯通,前后勾连,曹植创造性地使用,很好地表达了作者走投无路、进退失据、悲愤交加的境遇和复杂心情,起到了回环往复的抒情效果,把这种诗歌形式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四、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与创新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诗的代表,是“五言之冠冕”,它最突出的特点是长于抒情,它运用多种手法,抒发了游子思妇复杂的情感,创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独特的诗歌意境。曹植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主要在文体、抒情主人公和诗歌意境方面。

曹植的诗歌创作中,虽然文体多样,但是“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五言诗”⑲。更重要的是,曹植通过自己的创作,使五言诗的艺术性大大提高,对此前人多有评价:张戒曰:“钟嵘《诗品》以古诗第一,子建次之,此论诚然。观子建‘明月照高楼’、‘高台多悲风’、‘南国有佳人’、‘惊风飘白日’、‘谒帝承明庐’等篇,铿锵音节,抑扬态度,温润清和,金声而玉振,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与三百篇异世同律,此所谓韵不可及也”(《岁寒堂诗话》);王世懋曰:“古诗两汉以来,曹子建出而始为宏肆,多生情态,此一变也”(《艺圃撷余》);胡应麟曰:“子建名都、白马、美女诸篇,辞极瞻丽,然句颇尚工,语多致饰……”⑳这些评价皆以曹植五言诗为例,从文辞、情感和风格上指出了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继承中的创新,也体现了曹植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

除此之外,曹植一些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意境,也体现了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如《七哀诗》写女子在明月荡漾的清辉中思念远方的丈夫,与《明月何皎皎》的形象和意境如出一辙,只是曹植赋予了这一形象更多的象征意义,是借夫妻之情表现君臣之义。《西北有织妇》可以说融合了《西北有高楼》和《迢迢牵牛星》的意境和情感,借织女的传说故事,以“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的形象,在原有的知音难遇和离别相思情感的基础上,转为寄托不得志的情感。

综上所述,曹植的诗赋创作中对前代诗歌的成就兼收并蓄,在题材、文体、语言、意境、风格等方面都有继承,更可贵的是曹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因此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以此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这是值得我们后人关注的。

①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②③⑧⑪⑬⑯⑱ 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79页,第504页,第294页,第283页,第283页,第384页,第386页。

④ 王长华、杨栋、吴广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401页。

⑤ 张晓庆:《曹植作品引〈诗经〉考论》,《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16页。

⑥ 张振龙、张晓庆:《从用典看曹植对〈诗经〉的接受及其文艺思想》,《求索》2008年第5期,第180页。

⑦⑩ 司马迁:《史记》(中卷),团结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1077页。

⑨ 傅亚庶注译:《三曹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656页。

⑫⑭ 萧统选、李善注:《昭明文选》,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下卷第523页,中卷第421页。

⑮ 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89页。

⑰ 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98版,第410页。

⑳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上),中华书局2009年6月版,第115页。

此论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成果(一般课题、课题编号:201003019)

作 者:韩 军,邯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编 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猜你喜欢
乐府诗曹植白马
乐府诗
一匹白马驮着你(组诗)
一匹白马
素衣白马少年时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七步诗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
曹植辩鹿死谁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