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厨神

2011-08-15 00:47巫其祥
烹调知识 2011年1期
关键词:伊尹彭祖隋文帝

陕 西 巫其祥文

中国古代的厨神

陕 西 巫其祥文

我国的烹饪技艺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也产生了诸多厨神,为后世敬仰。

“厨神”中被公认的,又有历史记载的,一个是彭祖,一个是伊尹,一个是易牙。这些人或有烹饪理论流传后世,或有高超烹饪技艺载入史册,在中国烹饪开创时期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厨师的始祖。

彭祖,是帝尧年代的一位名厨。传说姓 名铿,也有称彭翦的,是黄帝、颛顼帝后裔玄孙,祝融氏吴回之孙,陆终氏的第三子。据《神仙传》及《列仙传》上的说法,生于夏代,这位铿“少好恬静,不恤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惟从养生沾身为事”。殷王以为大夫,但经常托病而闲居,不参与政事,又经常独自云游,不乘车马,“或数百日或数十日不持粮资”。因他深得养性之方,所以“年二百七十岁,视之如五六十岁”。这位铿据说活到殷末“已岁,则不衰老”(一说八百余岁)。旧时因以彭祖为长寿的象征。彭祖后来成为封疆大吏,缘因他的精湛厨技。据史书上说,黄帝嫡裔的尧帝,本来是“太羹不和,粢食不 ,藜藿之羹,饭于土簋”的,吃了彭祖的美味“雉羹”后,在惊异和赞赏之际,就动起了重用这个本家人的念头。据屈原《楚辞·天问》:“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之长。”之后就有王逸注及洪兴祖的补注,谓彭祖善调雉羹以事帝尧,为尧所赞美,封之于彭城。稍晚一些,司马迁复又重申:“彭祖自尧时举用”(《史记·五帝本纪》)。这位铿以后子孙繁衍,成为大彭氏族的祖先,所以称为“彭祖”。故彭城在今江苏徐州,《徐州府志》记载:“唐尧封大彭氏国,其城在大彭山下,距今城三十里。”旧彭城流传有诗:“雍巫善味祖彭铿,三坊求师古彭城。九会诸侯任司庖,八盘五簋宴王公。”

往昔,旧彭城北门土垣内的瓮圈,路东不远建有一座彭祖庙。庙的外观古雅朴拙,院内林木蓊郁。庙殿的抱柱上还有幅楹联:“烹饪高墙难易进,当求炮术传世后;调理真谛珍馐出,还需青鸟行路前”。庙前还设有一青铜巨鼎,鼎内还残存着祭火的烟痕。庙内正面悬挂着“捉雉烹羹”的壁画。画前,供着彭祖的塑像,冠罩身披长裘,目光深邃,神情放达。封地就是昔日的彭城,今天的徐州。徐州云龙山北麓,有一口古井,相传就是彭铿用过的井。往年彭城的厨业有敬奉彭祖之俗。厨徒出师要受礼仪式,燃烛焚香,还要供奉三牲,朝拜祖像。为师者赠给弟子《厨谱》,封面上印有彭祖画像,正文写的是厨行之规。彭祖晚年曾在四川彭山县象耳居住,死后葬于仙女山,又名彭亡山。这一带的民众自古有祭礼彭祖的习俗。

伊尹,我国第一位宰相厨师。商汤时的辅国宰相伊尹是“烹调之圣”,是古代一位了不起的名厨。名伊,尹是官名。一说名挚,又名阿衡,传说曾是商汤的妻子陪嫁的奴隶。伊尹是古莘国空桑城人,按《括地志》:“在汴州陈留东,故莘城是也。”《地理考异》:“故莘城在汴州,陈留县东北三十五里。”空桑城,《河南通志》记:“在陈留县南十五里。”《河南杞县志》:“空桑城在雍邱县(即今杞县)西二十里。”开封属邑曰杞,去邑二十五里有空桑城。《帝王世纪》曰:“伊尹降生于空桑,即其地也旧留有伊尹庙,考之建于商、周时。”范成大《揽辔录》记:“丙寅过雍邱县空桑,世传伊尹生于此。一里,过伊尹墓,道左砖堠石刻云汤相伊尹之墓。”《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有关于伊尹的故事。传说有莘国的女子采桑,在桑林中得到一个婴儿,便献给了国君,国君知道了婴儿出生在桑林中的故事,就命名他叫“伊尹”。有莘之君命令一个庖人抚养这个婴儿。这位厨师把婴儿抚养大了,伊尹长大以后,便显露出他才华过人的天赋。商汤听到伊尹的名声,就向有莘国国君要伊尹,有莘国国王开始不同意,但伊尹却有心投奔汤。后来商汤向有莘氏求婚,有莘国王高兴了,就派伊尹做陪嫁的媵臣,陪送女儿到了商。史书上说,商汤得到伊尹,也就得到了天下。伊尹到了商以后,汤任以国政,帮助汤攻灭夏桀。汤去世后,力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其 太甲当立,他篡位自立,放逐太甲。七年后,太甲潜回,把他杀死。一说仲壬死后,由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坏商汤法制,不理国政,被他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又接回复位,死于沃丁时。

那么,伊尹又是怎样被尊为厨神的呢?因伊尹是庖厨把他养大,因此精通烹割之道,在有莘氏期间参加过饮食行业的劳动,当过酒保。商汤在宗庙里为伊尹举行了除灾去邪的仪式,一边在“桔 ”上燃起古代所说的不祥之火,一边在伊尹身上涂抹公猪的血。“桔 ”是一种原始的提取井水的工具,用一根横木支在木柱上,一端挂水桶,一端系石头等重物,两端上下运动以汲井水。第二天,商汤举行朝见伊尹的仪式。伊尹背着玉鼎,抱了砧板,烧了一只“鹄羹”(大雁之羹),还做了一味鱼肉之酱献给商汤,商汤品尝后大加赞赏,并得到商汤的欢心。伊尹就从调味开始,谈到各种美食,告诉商汤,要成为天子,就必须施行仁道,和商汤交谈,以烹饪之术来比喻治国之道。商汤觉得很有道理,高兴地任命他做了宰相。伊尹和商汤的对话,就是烹饪史上最早的文献《本味篇》。

易牙,又名狄牙,春秋时齐桓公宠幸的近臣。雍人:名巫,亦称雍巫,也是齐桓公的名厨,精于煎、熬、燔、炙,善于调味,为后世所称道。《临淄县志》(原齐国故都之地),在“人物志”中将易牙列入“艺术栏”的首位。书载“易牙——善调五味,渑淄之水尝而知之。”对他的技艺的评价,只有两句话,前一句是对他烹饪技艺总的结论;第二句是对其技艺的具体例证:渑子、淄水两河之水,经过品尝可以区别开来。其品“味”之敏可谓无以复加,这就是厨者始祖。他长于调味,善逢迎,烹制的菜肴酸咸甘淡各异,皆美味可口,齐桓公有时半夜还要起来品尝易牙做的菜肴。关于易牙与齐桓公的关系,史书上还记载着一件令人震惊的事。齐桓公晚年昏庸无道,吃腻了山珍海味后,居然异想天开要尝人肉,令易牙烹制婴儿。易牙无法违抗君令,又不忍百姓家痛失娇儿。最后他横下一条心,只好烹其子为羹以献齐桓公。此事一直被历代史家们嗤笑。后来齐桓公病倒在床,易牙将宫门堵塞将齐桓公困在宫里活活饿死,其尸六十七天无人过问,尸体生出的蛆虫一直爬出宫外。易牙终于以一个厨师特有的手段饿死昏君,报了杀子之仇。但这位易牙的名声并不好。文书上称,管仲死后,他与竖刁、开方共同专权。桓公死,诸子争立,他与竖刁等杀害群吏,立公子无亏,太子昭奔宋,齐国因此发生内乱。

除了这三位之外,民间尊为厨神的还有两位:一位是汉宣帝,被称为“饼师神”,面点行业一定要敬。汉宣帝名刘询,西汉皇帝,公元前74~49年在位,为汉武帝刘彻之曾孙,戾太子孙。“巫蛊之乱”,刘询隐名埋姓逃于民间。《汉书·宣帝纪》记这位皇帝幼时因巫蛊之祸蒙难,“年长后喜游侠,遍历关中。”其时刘询并不会做饼,只是在落难时,喜欢吃饼,经常去饼铺买饼。据说他每到一饼铺买饼,这家饼铺生意就特别兴旺,连他自己也觉奇。昭帝死,他被大将军霍光所立,当了皇帝后,关中的厨业竟然奉他为祖师。后《画诀》祖师神马名位中,饼铺就用他的神马。宋人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汉宣帝在仄微,有售饼之异,见于《汉书·宣帝纪》。至今凡千百岁,而关中饼师,每图宣帝像于肆中,今殆成俗。”

另一位,就是传说中的詹王,一说是隋文帝的御厨。一次,隋文帝问詹王,什么东西最好吃,他回答是盐。隋文帝便以戏君之罪杀了他。之后,御厨们吓得做菜都不敢放盐了,隋文帝吃菜没有滋味,这才醒悟过来,于是封詹厨师为詹王。由此厨业便奉詹王为祖师,尊为“詹王大帝”。另有一说,这位詹王是名叫詹鼠的流浪汉,根本不是什么御厨。隋文帝因饭菜不好吃杀了不少御厨,因此无人敢来做饭,只好张榜招贤,詹鼠误揭皇榜被召入宫。隋文帝问他:“什么最好吃?”他说:“饿”最好吃。随后领隋文帝出城找“饿”,等隋文帝真的饿了,就拿出葱花饼给隋文帝吃,文帝才明白只有饿了饭才好吃,于是封詹鼠为詹王。民间后来有祭祀这位詹王之俗。国荣洲《佐餐的典故》云:四川的厨师供奉“厨师菩萨”——詹王,农历八月十七日有詹王庙会。据《采风录》记,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举办“詹王会”,要敬四十八天,这期间发售食物,又是厨师收徒和出师谢师的日子。

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厨业信奉的祖师也不尽一致。还有雷祖大帝、关公、诸葛亮、梅翁等都曾是厨业的祖师。

猜你喜欢
伊尹彭祖隋文帝
彭祖山的传说
伊尹摄政
彭祖活了“八百八”?
厨子灭王朝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一个厨子灭了一个王朝
一城青山半城湖 一方水土一方人
直谏诤臣
——赵绰
隋文帝造字
仁者寿:彭祖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