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2011-08-15 00:52梁融雪
运动 2011年12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人格规则

梁融雪,曹 洋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理论与方法探索

试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梁融雪,曹 洋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文章探讨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将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进行紧密结合,在帮助学生强健体魄的同时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与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对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相关方法进行了归纳和阐述。

体育教学;体育精神;人格教育

1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社会学家对于社会活动的成熟阶段曾经进行过这样的界定,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现象,当它仅仅体现为技术层面时,它是低层次的,不成熟的。当它进入到人的精神的层面,人的意识的层面,并影响到人的人格、心理、意识及行为时,那它就进入了成熟的科学阶段。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都没有屏弃体育的教育功能,中国讲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体育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什么是体育精神呢?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予以重视,并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体育精神在对中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对于中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在于塑造中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充分的身心适应能力和个性的多远性发展,责任感、合作精神、竞争、拼搏、信心、荣誉的信念,公平公正的问题。

体育精神在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时就已经开始对他们产生教育和影响。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深化,这是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当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2 体育精神的几个表现方面

2.1 竞争性

近代由西方传入的体育运动,区别于中国传统的修身养性和功夫打斗。体育运动的体现方式一般都是竞技性的。体育的发展是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人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在工作之余的空闲时间进行的活动。随着体育的专业化发展,竞技性逐渐成为西方体育文化中最突出的特点。比赛成为体现体育竞技性最直接的载体。这种在西方的经济文化下孕育出的体育活动的最大特点,赋予了区别于东方体育的西方体育文化内涵。体育运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作用不是人的自身与自然的对话,不止于人对于自身的挑战,而是包含更多人与人之间的挑战。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充满竞争精神是必备的个人素质。体育在教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也成为培养学生竞争精神的重要阵地。在课堂中和课余时间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体育比赛,可以不断地培养、激发学生的超越自我、勇攀高峰的竞争精神。竞争的基础是一次次地挑战、突破自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磨练韧性、耐久性,并在最终的比赛中增强挑战胜者的勇气,并在最终的成功之后获得自信,并开启新一轮向更高标准的挑战。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科学、艺术、文学的重要区别就是其具备更加细化、明确的规则性。而在众多规则中,最突出的一条,并且为全世界所共同认可的,便是公平竞争原则。体育是通过调动、使用自身的身体,从事某项运动的过程。身体的运动方法有很多,身体可以向外界借助的媒介也有很多。公平竞争原则就是保证所有的参赛者在限定的运用身体和借助的外界物的范围内进行竞争的原则,是对取之于内求之于外的范围与程度的规则。

对于中学教育而言,贯穿教育始终的一条重点理念,就是要保证学生懂得“自由是有范围的自由”的道理。明确规则性,便明确了事情可以操作的边界和范围,在被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最大程度的尝试和挑战,是一名心理素质成熟、负责人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和道德准则。所以,对于规则性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不应仅限于给学生制定死板的条条框框。而是在保证充分了解各种规则、各种限制的基础之上,引导、教育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创新、挑战自我。规则虽然是死的,但要把规则看做是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限定条件,而不是纯粹的壁垒,使学生在懂得并遵守规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挑战自我。

2.3 组织性

除却个人运动项目,在团队运动项目中,组织性显得无比重要。即便团队只有两人,为了在日常训练以及各种赛事中不断提高,队员也需要根据每人的特点和优劣进行有组织的、有针对性的、有策略性的训练。运动的组织性,基于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以及参与者个人的特点,以保证团队的高效运行,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团队协作特性。

在体育课中大量地安排进行团队型运动项目的练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在此方面的不足。课堂教学更多地是通过老师的知识讲解以及学生通过本人接收新知识的信息并通过反复练习以掌握知识的过程,是纵向的老师与同学的信息发送与传递的过程以及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巩固知识的过程。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虽然存在,但不是主体。而作为一名成熟的人,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体育课程中的集体项目则弥补了书本教育中人与人交流、合作相关内容的欠缺。

在团体运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与别人合作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这是对从童年向青年迈进的年轻人进行自我发掘、自我认知的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了解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人,进一步找寻自己的长处与劣势。在不断地与同学们的相互接触中,加强优势,并参照周围好的榜样,不断弥补缺点和劣势。

3 用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

3.1 自我意识的开发。在通过对各运动项目的学习和训练中,通过使学生从身体的活动、开发、探索,塑造培养积极健康的运动意识、自我意识。在不断突破耐力、爆发力极限的同时,挑战自我。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自我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培养各种克服困难的信心并将其保持为一种习惯,从而为将来的生活、学习建立坚强的心理基础。

从消防安全的角度考虑,防止发电机和UPS因火灾同时失去功能,油机房需在院内单独建设,距办公楼≥20m,对不能满足该条件的站点,可以根据现有条件安排,但油机房应做防噪音处理。

3.2 发展社会认知,在个人项目中不断培养突破极限、挑战自我的顽强品质,学会与对手的平等竞争精神;在团队项目中学会合作、与人相处。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塑造积极的参与感。在运动中学会与人相处、与己相处。培养完善学生的社会型人格,为其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提前打好基础。

3.3 培养独立性,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力,面对突如其来问题的解决能力。体育活动中很有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尤其在体育比赛过程中,面临的突发事件更是林林总总。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条件和机会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使其有更多直面突发事件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临危不惧、熟练处理各种应急事件的能力。

3.4 培养责任感。在体育比赛中,往往学生个人承担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责任,尤其在团队项目中,每个人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日常的体育课程教学中,通过运动竞技,对学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应始终贯穿。

4 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4.1 规范训练法

通过制定并遵守已有的制度和规则,遵循其指明的规范标准来引导、培养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

遵循制度和规则是体育的根本性特点之一。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都可以做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此外,除了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规则之外,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因此,要求教师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分化。常用的办法就是适时地给以奖励与惩罚。当然光有教师的执法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另外,规则制度的管理应该与非规则制度的软性管理科学结合。为学生创造一个既有章可循,同时又有发挥空间的体育运动课堂气氛。

4.2 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在培养团队配合、团队默契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对于自我在团队中角色定位的了解、自我的管控、团队协作、个人责任感的培养、团体荣誉感的获得等。在一次次的互相帮扶、同甘共苦的体育历练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在充分的集体互动的环境下,逐步完善学生的个人人格和社会人格。

4.3 对抗与竞赛训练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具有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短跑训练,仅在“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4.4 表率示范法

表率示范法是教育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的方法。它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学生个性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多,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体育教师的身教常比言教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其形象也给学生的十分深刻印象。如果自己没有正确的道德意识,或者言行不一,那就会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受到影响,干扰学生道德信念的建立,给品德形成带来障碍。所以体育教师的仪表言行,都应该考虑到它可能的模范性和感召力。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然后才能要求学生,要充分用自己的性格和人格作表率,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产生道德概念,从而乐于接受和效仿。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经过亲身实践,必然会认识到它的正确性,从而建立自己的道德信念,形成自己的性格和品质。

5 小 结

当今,由于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新知识、新技术的竞争,已引起了世界各国对人才培养的普遍重视。教育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在未来的社会中,哪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思想、文化、身体素质)愈高,其生产力发展越快,综合国力发展水平更高。所以,我国需要尽快培养出有赤子之心的莘莘学子,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努力。

[1]陈洪. 人文性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影响[J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2]赵文昌,张丽艳,邵金龙,李琳. 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体育教育人格塑造功能[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3]徐凡.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应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J ].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1).

[4]郭飞. 浅谈在体育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9).

[5]阳云. 体育教学对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理论思考[J ].湖北体育科技,2008(5).

[6]王娟. 竞技体育异化与人性回归的思考[J ].湖北体育科技,2009(1).

[7]徐隆瑞,梁向阳. 体育社会学[J ].福建体育科技,1996(1).

[8]董嘉鹏.人文精神教育观视域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研究[D]. 太原:山西大学,2010.

[9]王新华. 刘波.对我国体育教学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J ].体育科学,2004年(1).

[10]刘玉本. 体育教育与人格精神培养探析[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1).

[11]仇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J ].体育科学,2006(2).

[12]李岳峰,陈磊,李诚喜,尹承松. 体育课程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研究[J ].体育世界,2006(1).

G80-05

A

1674-151X(2011)10-130-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0.062

投稿日期:2011-06-11

梁融雪,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人格规则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