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交锁髓内钉用于踝关节与跟距关节融合术中的固定

2011-08-15 00:44张朝凯李迎辉杨洪刚张跃华刘庆波吴明贵
云南医药 2011年5期
关键词:融合术植骨髓内

张朝凯,李迎辉,杨洪刚,张跃华,刘庆波,吴明贵

(祥云县人民医院 骨科,云南 大理 672100)

关节融合术是处理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胫距、跟距关节退变、畸形的常用手段。关节融合的方法很多,目前使用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经跟、距、胫骨的植骨融合手术正在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我院自2005年起应用这种髓内钉对18例严重的创伤性胫距、跟距关节炎患者实施了融合术,并对治疗效果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观察,现将治疗情况及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8例,系本院2005年2月~2009年6月间收治,全部为创伤后胫距、跟距关节严重退变,男10例,女8例,年龄44~67岁,平均57.5岁。创伤性关节炎均为单侧,左侧6例,右侧12例。其中9例呈外翻畸形,2例为马蹄内翻畸形。退变原因:关节周围骨折13例;侧副韧带断裂5例,手术距原发伤的时间6~15年,平均8.6年。伴有2型糖尿病者4例;2级以上高血压者5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双膝退变。

治疗方法 选择钛合金逆行股骨交锁髓内钉进行胫距、跟距关节融合并植骨。将患者安置于仰卧位,患侧小腿垫高,大腿根部扎止血带。首先沿腓骨末端作纵行切口,经外踝后弧行延向远方。切开后在外踝近侧约5cm处斜行截断腓骨,以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为轴向下翻转,显露胫距、跟距关节。用薄骨刀将胫距、跟距关节面的软骨凿除,将腓骨截骨远段的内侧骨质劈下,填充入上述两关节间隙内,无需另取自体髂骨。必要时加作内踝小切口用于胫距关节间隙的处理。将踝关节手法扳至外翻5°、外旋10°和屈伸中立位[1]。在足底经第2趾的足长轴线与跟骨底前、中1/3交界的汇合处作1个3cm纵切口,钝性分离足底组织后探及跟骨。用电钻将导丝钻入跟骨、距骨并进入胫骨髓腔,透视确认位置后扩髓,置入合适长度的交锁髓内钉,近端的胫骨上锁钉2枚,远端于跟骨、距骨上各锁钉1枚。测量下肢力线并测试关节融合后的稳定度,结束手术。

手术后抬高患肢,定期更换敷料,并以石膏托保护2周,利于水肿消退。鼓励患者在床上作直腿抬高及下肢肌肉等长收缩。手术2周后拆线,要求患者扶双拐下地并避免患肢负重,术后6~8周开始以足趾作有限负重,用3~6月的时间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术后针对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进行内科治疗。

结 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5.5个月。手术后所有患者切口正常愈合,2周左右出院。恢复完全负重的平均时间为12.6周(8~16周)。1名患者(5%) 主诉平地行走时中度疼痛;2人(11%)于崎岖路面上行走时出现轻-中度疼痛;1人(5%)站立时轻度疼痛。其余14人(79%) 行走时无痛。术前患者的AOFAS平均评分为43.5分(40~52分);术后平均69分(56~84分)。影像显示13人(72%) 植骨融合,时间12~48周,平均16.8周;3人(17%)未完全融合;2人(11%)未融合。未完全融合及未融合的5例患者仅于行走时出现轻度疼痛。

讨 论 踝关节骨折、脱位后继发的胫距、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两者常合并发生,并往往伴有明显的踝、足畸形。严重关节退变引起的疼痛对患者生活造成极大影响,保守治疗不能奏效者多考虑手术。多年来已公认关节融合是解除症状、纠正畸形的最有效方法,融合后的关节虽失去活动功能,但获得的是1个无痛、基本能够应付正常的生活、具有负重能力的关节,因此手术是具有很大意义的。近年来也有人工踝关节假体问世,但所报道的数量和并发症来看,目前踝关节置换技术尚不成熟。对于严重的踝及距下关节退变而言,融合手术仍是首选[2]。

踝关节融合的方法有很多,如加压螺钉固定、钢板螺钉固定和固定支架等。作者认为加压螺钉固定、钢板螺钉固定方法的不足之处有:(1) 螺丝钉固定不允许早期负重;(2)钢板固定需要剔除更多的软组织,出现不愈合问题,包括感染或者关节畸形多见。(3)对于严重内翻或外翻畸形的患者,则不适用于螺钉固定。外固定支架在踝关节畸形愈合病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外固定支架影响美观,针道易感染,特别对糖尿病患者,更应慎重选择,应用动态外固定器施行胫距关节融合,更易出现融合部位不融合。逆行髓内钉较传统的钢板、螺钉等方式能更有效地控制踝关节的背伸及跖屈,有助于植骨的早期融合,同时由于髓内钉的固定确实,可允许术后早期负重,避免应长期制动而导致的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的发生[3],也较外固定架减少感染的发生,不影响患者美观,利于患者社会交往。髓内钉固定允许植骨区存在一定的微动,有利于植骨早期融合。对于伴随的内、外翻畸形髓内钉固定需要牺牲胫距关节和跟距关节的活动度,因此逆行髓内钉融合只适用于胫距、跟距关节同时存在退变的患者。

髓内钉手术的最主要并发症为术中足底神经、血管损伤,而这与进钉点的选择密切相关。足底内、外侧动脉及其伴行神经支配这足趾血运及足底短小肌群的活动,自内踝后方分叉发出后斜向远侧、外侧走行。而跟骨在轴向位置上偏居胫骨髓腔的外方,进钉入口因而必须在跟骨中线稍偏内侧,扩髓、插钉时有损伤足底内外神经、血管的危险。学者们针对跟骨底部安全进钉的位置展开了大量研究[4],目前采用比较普遍的是经由第2趾发出的足长轴平行线,与跟垫前、中1/3段交界部的汇合处这一位置。本组手术均以此方法定位,术中再根据透视作微小调整,并未出现血管神经误伤。但对每1例患者,特别是老年人,要时刻警惕这一并发症的可能。术后1例患者站立时疼痛,考虑是钉尾不能完全埋入跟骨之故,术中我们发现,若将钉尾完全沉入跟骨中,最近1枚锁钉不能锁入跟骨内,只能锁入跟距关节内,考虑术后会影响跟距关节的融合及整体的稳定性,术中作稍稍退钉,解决上述问题,但钉尾仍低于跟骨结节,若病人经济条件允许,选择进口逆行交锁髓内钉可避免其发生。

综上所述,踝关节融合术是1种疗效确切、技术成熟的手术。对于严重的踝关节病损,长期以来其一直作为治疗的标准方法,虽然踝关节融合术式很多,但参照患者具体病情,应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法。创伤性胫距、跟距关节炎采用植骨融合+逆行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植骨融合效果,且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1]朱通伯.戴尅戎.骨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11-619.

[2]周军杰,俞光荣.距下关节融合术后对中后足关节活动影响的相关研究及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15):1181-1183.

[3]FLEMING SS,MOORE TJ,HUTTON WC.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hindfoot fixation using an intermudullary rod[J].J South Orthop Assoc,1998,7:19-26.

[4]张雪非,范爱民,李诚.踝关节融合术的远期疗效(附150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7(6):98-99.

猜你喜欢
融合术植骨髓内
髓内钉加钢板钢缆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
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研究进展
Herbert螺钉合并桡骨远端松质骨植骨治疗陈旧性舟骨骨折
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研究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能谱CT在钛笼椎间植骨融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交锁髓内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20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