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山区贫困县农业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

2011-08-15 00:48富宁县农村经营管理站663400韦鹏飞
云南农业 2011年9期
关键词:资源生产农业

□富宁县农村经营管理站 663400 韦鹏飞

农业循环经济是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取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给富宁农业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富宁农业生产仍处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阶段,部分村寨还处在人背马驮传统农耕生活层面,仅有公路沿线部分村组农业生产实现半现代科技耕作,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仍普遍存在。要让农业经济真正发展起来,农村实现村容整洁,农民富裕,必须走建设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之路。

1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工农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当前,社会上普遍推行的是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和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农业循环经济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农业循环经济是遵循生态规律,涉及到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清洁生产、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农业、绿色消费等一切有利于农业环境发展的循环经济系统;②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节约农业资源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为特征,以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为目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双赢的经济形态;③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依托现代高科技成果和手段,以现代科技为支撑;④农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合理的农业产业化体系,须以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为载体。在新的未来增长当中,使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

2 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富宁县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贫困农业县,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5%,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就是在这种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和发展却一直维系着高劳动力投入、高水资源消耗。土地集约化程度利用较低的生产状态,所造成的人口、资源、环境等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因此,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解决富宁资源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2.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调结构、扩大就业、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富宁县耕地质量较差,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95.3%,中、低产田达60%以上。同时,全县的人均土地数量少,随着人口的增加,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根据富宁山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种植结构不合理的实际,必须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恰能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进行立体种养结合,实行集约化经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品种,深化农产品的加工,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防治污染,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既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2.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富宁农业经济发展重规模轻质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毁林开荒,掠夺性开采地下资源;农村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农村固体废物任意排放;不合理使用或过度使用农用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化学除草剂、作物生长剂等违背自然生态规律的行为时有发生,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惊人浪费,而且还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影响了富宁县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富宁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农业生产结构虽然有变化,但农产品商品率不高。三是农民收入水平虽有增长,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四是农村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但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较差。五是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虽有更新,但对政策的研究及执行水平还较低。六是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由此决定了富宁在这种经济中,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会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

2.4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提升农业产品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关税被逐步降低,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中国,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也逐渐走出国门,更多地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中去。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地区为了保护地方利益,频频设置“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要求尤为苛刻,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境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这就给富宁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外销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大大削弱了富宁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3.1 树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近年来,虽然富宁县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了探索,启动了新农村建设项目,完成沼气建设3 143口,粮油、果蔬、干果、水产、畜牧养殖等5个基地申报的无公害环境评价已完成,89 460hm2产地达到环评要求,但并未因此而真正树立起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因此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富宁县首先要注重树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第一,树立系统的理念。要摆脱传统农业思想的束缚,把农业生产某一领域的相关环节统筹为一个生产系统,统筹处理农业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中的各种相互关系问题,将经济活动过程有机组合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废物—资源”的经济循环链,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出效率。第二,树立生态的理念。突破单一生产的束缚,把农业生产的某一领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运用自然规律考察农业生产结构、功能和发展前景,把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废弃物做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循环利用,或把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第三,确立节约资源的理念。要彻底摒弃依靠消耗资源来发展经济的做法,寻求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稀缺或不可再生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走低消耗、高增长、可持续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途径。最后,转变生产经营和消费理念。强化舆论宣传,形成符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氛围,在农业生产主体和消费者中,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3.2 遵循科学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原则

由于富宁县各乡镇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可“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除了必须制定正确的规划战略与指导思想外,还必须遵循科学的战略规划建设原则。富宁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坚持“分阶段、分产业带建设”的战略规划原则。

3.3 选择适宜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生态整合物质循环利用模式。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再生闭路循环利用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达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目的。

2)生态链联接与各有侧重模式。不同产业之间如何进行有效地联接与各有侧重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是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性机制。

3)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由于农村家庭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或生产单位,因此,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更适用于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

3.4 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政府引导和推动

农业循环经济符合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一是要加强规划指导。二是要提供法制保障。逐步走上依法治农,运用法律规范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三是要完善政策机制。要建立相应的农业循环经济工作推进机构,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通过优先给予资金、物质、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投入,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核算机制,改变过去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的做法,并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四是政府各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生产者的宣传教育力度,发布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使他们的行为能落到实处。五是搞好试点,要在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试点,着重在重点行业、农业科技园区、规模种养集中区等,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农业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应用。

[1]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娄信义.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J].中国环保产业,2003(4).

[3]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J].环境保护,2004(1).

猜你喜欢
资源生产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我给资源分分类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