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痢疾的诊断与防治

2011-08-15 00:46
云南畜牧兽医 2011年3期
关键词:螺旋体痢疾每千克

戴 萍

(景谷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 景谷 666400)

猪痢疾主要由病猪和无症状带痢疾密螺旋体猪而传播。我国有不少地区已有猪痢疾的存在,可因频繁交易而传播病原,为此,特将猪痢疾作一介绍。

猪痢疾又称血痢,是猪的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临诊上以表现黏液性或黏性出血性下痢为特征。剖检为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有的发展为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病猪除发生死亡外,病愈猪生长也很缓慢,耗费饲料和人力,更为严重的是猪痢疾的传播,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 病原

本病的主要病原为猪痢疾密螺旋体(Treponema hyodysenteiae,简写 T·h),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着色力差,苯胺染料着色良好的螺旋体,长 6.0~8.5μm,宽 0.32~0.38μm,菌体圆柱状,两端尖突,细长而有弹性,形如双燕翅状,多有 4~6个疏螺旋弯曲,螺旋弯曲致密而规则,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可见活泼的屈曲和旋转的陀状运动。

(1)猪痢疾密螺旋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在密闭猪舍粪尿沟中可存活 30 d,在粪中 5℃时存活 61 d,25℃时存活7 d,37℃时很快死亡,在土壤中 4℃时存活 18 d,粪中 3 d,阳光照射、干燥、加热及一般常用的消毒药剂均可杀死这种细菌。0.1%过氧乙酸或 1%来苏尔或 1%~2%臭药水,不但价格适宜,使用方便,消毒效果也好。

(2)需要说明,在一些健康猪大肠中,还存在一种从形态上无法与猪痢疾密螺旋体区别的非致病性密螺旋体,称为无害密螺旋体(T·innocms简写为 T·i)。

2 流行病学

在自然情况下,除猪以外的其他畜禽未见发病。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病。主要侵害 2~3月龄的仔猪,小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大猪高。据报道,本病的发病率约为 75%,严重的为 100%;致死率为 5%~25%,严重的达 75%。

(1)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康复猪的带菌率很高,带菌时间可达数月。病猪和康复猪常随粪便排出大量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猪圈、饲槽、用具、周围环境及母猪躯体(包括母猪奶头),通过消化道感染。

(2)由于带菌猪的存在,通过猪群运输流动和交易猪只将病原扩散,国内已有不少随种猪的流动而扩散的事例,应该吸取教训。但也有暴发于没有购入新猪的猪群,可能是通过人员、工具或其他传染媒介引起传染。本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常是先在一个猪舍内开始发生几头,以后逐渐蔓延,在较大的猪场常可延续较长时间,很难控制。在一个自然村(组),一家发病逐步蔓延。猪群发病时,病情蔓延数月,由猪只入栏直至育肥出售。病猪虽经治疗,但停药后往往复发,致使感染猪群病情绵延不断,成为较难净化的顽固病。

(3)带菌猪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常不发病,当有降低猪体抵抗力的不良因素和应激因素时,便可促进发病。因此,平时做好猪只的饲养管理,尽量避免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对防止该病的发生十分重要。

3 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 7~8 d,长的可达 2~3个月。猪群开始暴发本病时,常呈急性,后逐渐缓和变为亚急性和慢性。

(1)主要症状是拉稀。一般是先拉软粪,渐变为黄色和黄灰色的稀粪,内混黏液或带血。病情严重时排出红色糊状粪便,内含大量黏液、血液及脓性分泌物。随着病程发展,粪便恶臭,粪中混有黏液,上皮组织碎片和血液减少。也有的病猪拉灰色、褐色甚至绿色糊状粪,有时带有很多小气泡,混有黏液及纤维素伪膜。病猪精神不振,厌食及喜饮水,弓背,腹部蜷缩,行走摇摆,用后肢踢腹,被毛粗乱无光,迅速消瘦。后期排粪失禁,肛门周围及尾根被粪便沾污,起立无力,极度衰竭死亡。大部分病猪体温正常,少数病猪开始几天体温升高,但不超过 41°C。病程一般 7~10 d,少数病猪经治疗可见好转,病程可达 15 d以上。

(2)病猪经用药治疗后,大部分症状减轻或逐渐消失,但停止用药后 3~4周又可重复发病,在一栋猪舍内连续不断。

(3)仔猪在 2~3日龄时发病多,死亡率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逐渐降低,年龄较大的猪常能自愈,很少死亡。但耐过本病的仔猪,多发育不良,成为“僵猪”。

4 病理变化

尸体剖检的主要变化在大肠。急性病例营养状况良好,可见卡他性及血性肠炎,结肠及盲肠黏膜肿胀,皱褶明显,上附黏液。黏膜有出血,肠内容物稀薄,其中混有黏液及血液而呈酱色或巧克力色。直肠黏膜增厚,重者可见出血。病程稍长的猪明显消瘦,大肠黏膜表层点状坏死,或有黄色和灰色伪膜,呈麸皮样,剥去伪膜可露出浅的糜烂面。肠内容物混有大量黏膜和坏死组织碎片,肠黏膜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胃底幽门处红肿或出血。肝、脾、心、肺无明显变化。肾充血呈黑红色,皮质与髓质界限不清。

5 诊断

(1)主要根据发病情况、病状及病理变化,可作初步诊断。其诊断要点是:本病发生无季节性,流行比较缓慢,初以急性病例为主,3周后以慢性为主;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病;但以 2~3月龄仔猪发病多,死亡率高;临诊上体温基本正常,以血性下痢为主要症状;剖检时,急性病例为大肠黏液性和出血性炎症,慢性病例为坏死性大肠炎。其他脏器常无明显变化。

(2)确切诊断尚需进行细菌学检查。直接镜检法,采取病猪粪便(或病死猪结肠黏膜病变部病料),制成涂片,自然干燥,火焰固定,用结晶紫染色3~5min,水洗,干后在 1 000倍油镜下检查。可见两端尖突密螺旋体样微生物,每视野3~5条。或将病料混于适量生理盐水,取一滴置载玻片上,盖片后用相差或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可见呈弯曲样动物,上下翻滚的螺旋体。在病后期、慢性、急性及用药后的病例,粪中病原体的数量大大减少,这种方法失去诊断价值。

(3)有条件的进行免疫血清学诊断,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荧光等方法进行确诊。

6 防治

(1)在无本病史的猪群(场),应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以防止本病的侵入。从非疫区引进的种猪或外购的商品种,要做好防疫检疫工作,运回隔离观察 1个月以上,确认健康无病方可并群。

(2)做好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消毒工作,尽量减少和防止一切应激因素的发生。

(3)在发生本病的猪场,应及时隔离病猪,积极进行药物治疗。尚未出现病状的猪群,也需要药物进行预防。猪舍、饲槽、用具进行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处理。有条件的猪场,可将病猪淘汰。

(4)治疗猪痢疾的药物不少,下列药物都有一定效果,可以选用。①痢特灵,按每千克体重 8mg计算,分两次口服,连服 3~4 d;或按每吨饲料加入 300 g,混匀后饲喂,连喂1~2周。②痢菌净,按每千克体重用 0.5%水溶液 0.5m L,肌肉注射,或按每千克体重 2.5~5.0mg内服,每天 2次,连用3~5 d为一疗程。③正泰霉素,每 10 kg体重 2 000 IU计算,肌肉注射,每天 2次,连用 5 d。④3%二甲硝咪唑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 20mg计算,肌肉注射,连用 5 d;或二甲硝咪唑片,按每千克体重 300mg内服,连用 5 d;或土霉素钙盐大猪每头 20~40 g,仔猪每头 10 g,每天 2~3次,连用5~10 d;强力霉素,每千克体重 4mg,每天 1次,连用 4~5 d;或用咪唑西林钠每千克体重20~25mg,双黄连注射液 10~20mL,每天1次,肌肉注射,连用 3~5 d。对剧烈下痢者还应采用补液、强心等对症治疗。⑤以上各种药物治疗,各地所获防治效果不一致,这与各防治猪群具体情况有关。但需指出,前述药物治愈猪只,在停药后数天,可能有复发现象。对发病猪群,坚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清洁卫生和防疫消毒工作,配以药物分群防治的综合净化措施,可使猪痢疾得到控制或消灭。

猜你喜欢
螺旋体痢疾每千克
福建省北部地区鼠类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及分离株分子特征研究
猪痢疾的诊断和防治
TP-ELISA和CLIA在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中的作用及准确性分析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肉牛痢疾的临床表现及中西药治疗方案
一道利润问题的变式思考
猪痢疾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买水果的学问
活鱼当成死鱼卖
大苹果小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