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嫁接”的路径

2011-08-15 00:46雷小倩
黑龙江史志 2011年9期
关键词:嫁接道德素质延安精神

雷小倩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延安精神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嫁接”的路径

雷小倩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随着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的日益凸显,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延安精神的教育、传承与弘扬成为共识,其论著浩如烟海。可是,如何实现延安精神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成功“嫁接”,近乎成了盲点,也存在许多误区。笔者认为,应当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三观”,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创新精神,塑造他们自立、民主、勤劳节俭的品格这三方面为着眼点,创新延安精神教育的载体,通过理性认知到行为养成,实现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相结合,实现延安精神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相结合,才能够谈得上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延安精神;素质教育;嫁接;路径

教育部1998年下发《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高校开始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社会评价来看,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思想道德素质不过硬,尤其像“马家爵杀人”这类道德失范事件的频发,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再高,也难以培养出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的高素质人才。而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正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关键是要探索出有效的“嫁接”方式,走出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说教,让延安精神成为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里一朵奇葩,绽放异彩。

一、“两课”课堂,把握延安精神科学内涵的“主阵地”

一切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塑造人,塑造一种特殊的人才,也就是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一种精神的培养与形成,首先离不开从理论到实践的蜕变过程,而这一过程的起点就是要科学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学界也经过了多层次的阐发,不断焕发出时代精神的光芒。

作为当代大学生,深刻领悟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科学内涵,就不得不从“两课”课堂开始。开设“两课”是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其诸多内容涉及到延安精神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可以说一部延安时期的历史,抽出了延安精神,剩下的也就是一个大事表,了无历史感和资政育人的力量。所以说,要想让延安精神在大学生的心灵里生根发芽,离开了“两课”教育主阵地,就意味着白白抛弃了这一理性认知的主战场。结果造成一提起延安精神教育,往往被施教者所困惑,被受教者所忽视。这一较普遍的教学现象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即就是造成了两种错误认识:一种是“万金油”,认为延安精神就包容了一切先进的时代精神,是一个失去“个性”的抽象概念,空洞而乏味;一种是“老古董”,认为那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与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没有多少联系,是“政治犬儒主义”的故作高深。最终,本身内含着无限生长潜质的延安精神被扭曲,被肢解了,失去了它原本的生命力。

2002年3月,江泽民在结束延安、榆林、西安的考察后,概括出延安精神的核心内容。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表明,通常人们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为延安精神名词前的修饰语,再一次被时代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在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构成和教育中,延安精神的独特教育功能不言而喻。

虽然,积极向上是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流,大多数大学生也能够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更重要的在于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但我们也难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人人主义以及某些腐朽的生活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和当代大学的健康成长。不少人突出个人价值,缺乏奉献精神和集体协作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薄弱,心理素质脆弱,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受到了冲击,存在着扭曲现象。这与延安时期,人人心怀天下,改造主客世界所展示出来的精神风貌相去甚远,更别说与时下那些在各行各业创新进取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优秀人才去一决才智的高下。

为人民服务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是延安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这正是一种“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构成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的内核。毛泽东指出“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了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如果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偏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延安精神的价值体系就难以正确理解青春、祖国、人民之间的血肉关联,也就谈不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塑造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就笔者多年从事党史相关课程和“两课”的教学实践来看,没有比空洞的说教更令人反感的东西了。提到延安精神,就应当从它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当代价值的学界阐发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地给予讲解与归纳,让大学生有一个科学全面的理性认知才有意义。也只有让大学生从史实中去感受到有一种精神的存在,才会体会出它的价值。至于如何生动地再现那段历史的沉淀,那就是一个教学技巧的问题了,这与本文强调要把“两课”课堂视为延安精神教育主阵地的观点关系不太大,不必多言。

二、校园文化建设,践行延安精神的“试验田”

当“文化”二字被泛化之日,也就是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开端,昭示着人性的自我觉醒和人性的张扬。一个要求被尊重、被认可的时代来临了。伴随着多元化的思潮,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保守与更新中激荡,在张扬与反思中沉静,在浮躁与淡然之间得以深刻。这些特点,均在当代的大学生群体身上找到印痕。

一个做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时常让大学老师感到有些焦虑与茫然。究竟什么样的校园文化生态,才能让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在大学校园中得到人生的重要历练,也让人们能够从他们身上找到青年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豪气冲天?不如埋头培育一片丰沃的文化土壤吧,这也许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鲁迅可更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他说过“在未有天才之前,先得有适合天才成长的土壤。”并表示与其空谈人才与天才,不如努力经营一片适宜天才成长的“土壤”。这一教诲也时常让笔者感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尊严之外那些时代的痛苦追索。

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笔者以为,倡导先进文化,贬损低级趣味,充分做到褒贬分明、客观公正、民主公开,就能倡导和催生出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并能使其生根发芽。

比如说,一度“笑贫不笑娼”的腐朽思想抬头,不可避免地让这些时代的宠儿在刹那间无所适从,有的步入极度的痛苦与自卑中难以自拔,有的更受到脆弱的爱情“考验”,“马家爵杀人”事件似乎有了极强烈的讽刺意味。当大学生自杀事件日渐为人所不惊,本身就昭示出教育理念和方法出现了问题,至少不是一片适宜“天才”成长的土壤,又遑论人才?一个没受过延安精神熏陶与浸染的灵魂如何指望它能从容地安全“软着陆”?教育者身上的负疚感焉能用“时代综合症”能够解释与释然么?

如果不定期地举办从身边事解说延安精神的历史故事,进而形成一种制度固化下来,从身边人学习延安精神,这样的文化建设或许更来得有力。同时,也必须用违背延安精神要求的典型事例进行反面教育,本着跨学院、不提名的保护措施进行座谈与点评,本着爱护与关心和教育,也不会受到学生的抵制。如是,不正是体现了延安精神的活力所在么?

可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视校训为窠臼,难以用实际的举措和机制去支撑和更新鲜活的时代精神,僵化成一种标志和口号,生硬地伫立于各种场所。当然,这也是一种校园文化建设,但怎么指望这一做法能够激活大学生激扬的青春活力?校园文化建设离开了是非明辨的奖惩制度约束,要想培育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近乎呓语。

当你看到学校为资助贫困大学生设置的“小红帽”公益资助岗位被一个“富二代”雇用人来占据时,当你看到奖学金发放也可以“放水”时,会怎样感叹正确的价值观被息恶意“人性化”后的悲哀?在一个号称“拼老爹”的时代,面对那些充满了质疑的目光,身为施教者,身体力行的垂范作用就更显得尤为必要而迫切,这不正是延安精神的时代光芒所折射出的光斑么?当然,施教者自从孔子那里起始,就成为一种专门职业,其职业操守历经数千的净化与沉淀,拥有了一个半土半洋的崇高称谓——教授。某大学副教授“换妻淫乱”的“游戏人生”,给社会老早把“教授”“戏说”为“教兽”一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样的正气萎靡,邪气丛生的“土壤”非一日之力,其校园文化建设“土壤”的积贫也绝非一日之功。

在这里,笔者也仅仅只是指出校园文化建设要高扬延安精神的旗帜,让它照亮大学生的心灵,看清自我,构建一个健康的精神家园,为适应并力图积极影响和最终改造社会的种种“积弊”,从而实现大学教育及自身价值而储备一点宝贵精神的营养与动力,能如此就足够了。可见,片面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不言自明,一个高校、一个群体激昂向上的精神,必须要以各种方式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赋予这一精神无比的崇高感、自豪感与主人翁价值认同,才能真正养成。

延安精神同样也是这样,主张什么,贬损什么,旗帜鲜明。正确的处理方式会让大学生培育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人生观,而缺乏生动活力的校园文化,只会让大学生失去一个价值标尺和参照体系。

三、主办一份大学生刊物,监测延安精神践行实效的“晴雨表”

说大了,这同样也是一个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说小了,就是一个适时监测大学生是否养成主流“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窗口”,也算是一个有效的举措。“三观”之序列不论人们去怎么排序,价值观是基石,也是大学生首先要关注并自我修养的主要目标。主办一份大学生自己的刊物,在交流思想和增进才智的同时,校方管理层有意识地把延安精神的养成教育纳入其中,占据一席之地,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大家畅所欲言,针砭时弊,激扬文字,也就张扬了时代精神的主题。如若它能健康成长,星火传承,不知不觉间充就当了一个监测延安精神践行实效的“晴雨表”的角色。一个支撑点,一个支撑起延安精神当代价值体验的“晴雨表”,必将在正值青春的大学生群体中植入心灵的“圣火”。笔者不必说一个真正要经营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层会担心开放言论自由会带来的管理成本,单就一本大学生刊物,只要他们喜爱,它就会成长,生生不息。

那么什么是延安精神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嫁接”方式的障碍?恐怕校园文化是否能与时俱进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障碍。

北大精神的奠基人蔡元培先生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理念,让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沈从文得以给大学生们当写作课教员。当他极不自信的“兜售”着连自己都不自信的所谓“文学创作”经验时,那种不敢看台下只会嘟囔的窘态,成为一段佳话。且不说当今的北大校园文化建设能否再出现“沈从文”现象,就说这一办学理念,在笔者看来,具有“普世价值”。不论时下社会上对高校管理模式中“去官员化”的言词如何激烈,当今“文凭至上”的人才观,不仅北大精神传承与弘扬遍生困惑,备受全社会的“监测”,就说他沈老先生能活到现在,也决然不敢“冒充”人师。全国有几千所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谓各具特色,但在突出自我特色的同时,北大精神的历史演化是否带上了悲喜剧的意味?从中不是能汲取更多的教益?

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一切美好之初衷,离开了成长中的青年去支撑,偏离了育人的终极目标,什么延安精神,什么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统统可以收到“回收站”。教师这一受人尊敬的职业必将堕落为“匠人”,高校也就变成了“工厂”。“扩招”的诟病日渐被社会所认清,招来的指责不更令人深思么?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创办一份大学生刊物,就有了一个实现大学生话语自由的“平台”,不仅可以消除不良社会影响,缓解不良情绪,借鉴经验,其实也就是一个寻求群体精神道德力量去支撑的“家园”,也内在地包含了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无声结合,也创出延安精神教育与道德、情操教育相结合的“路径”。可以说,包括延安精神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与精神遗产,只有找到了理论与践行的“嫁接”点,才有可能不再高高在上,空洞说教,从而落地生根。

四、红色资源,延安精神教育的“活化石”

中国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构成了宝贵的“红色资源”,每一处都是一部“活化石”。有条件的高校完全可以带领大学生亲临现场,去感受那段火红的年代,从那一件件革命文物中,从那一段段革命故事中,去感受老一代革命家、革命先烈和革命志士身上透出那股“劲”,那股让人肃然起敬的浩然正气。延安精神不是空洞而抽象的名词,它实实在在地存活于历史的天空,它是那段非凡历史的灵魂,需要人们用一颗赤子之心去细心感悟。

作为地处革命圣地的延安大学,在利用红色资源进行“现地教学”方面有得得天独厚的优势。延安十三年所留下的350多处革命旧址和大量的革命遗址、纪念物、文献资料,它们共同构成了见证这段历史和延安精神形成与发展的“活化石”。刘献君教授提出:人的内化过程是认识、感受、体验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因此,现场体验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现场的体验增强大学生对延安精神活的灵魂的深刻理解,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1]毛泽东亲自在延安的杨家岭开荒种田,号召边区的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毛泽东指出,1942和1943两年先后开始的带普遍性的整风运动和生产运动、曾经分别在精神生活方面和物质方面起了和正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延安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3]

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解读,学生们就会更深刻地认识到,这种不向困难低头、依靠自我创造性地解决困难的做法生动地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容结构中内在包含了自立、民主、创造和勤俭的要素。自力更生是一种主体精神,自力的目的在于更生,更生就是要不断地变更、发展和创造,因此自力更生也是一种创造精神。同时,自力更生还是一种民主精神,自力更生就是要自己当家作主。

有的学生也说,这比看光盘、查资料、听讲解得来的知识更鲜活、更亲切,也更可信,收获是别的方式所不可能有的。获得了真知的学生自然会去抵制那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延安时期革命历史的诋毁和扭曲,在生活中也会自觉抵制一些不良习气和有害思潮的影响和侵蚀,自主地完成从认知到理性坚守的蜕变,从而净化了心灵。

在利用红色资源来强化延安精神教育方面,如有地缘优势和便利条件的,不妨“近水楼台先得月”,来个零距离接触,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五、素质教育不是口号,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当年,喧嚣尘上的科大少年班,才俊“神童”何所在?天涯无人再萦怀。有著述称,这一项类似于“拔苗助长”的人才工程因种种复杂的原因而沉寂无声,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光注重了智商的超群而无暇于情商的提升和养成。结果,这一群“神童”长大后,大多很平凡,与人们一厢情愿的高期望值相去甚远。这也实证了素质教育不是句口号,说教就更可笑,它必定要经过一个由理性认知到践行的内化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意见》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文化、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大凡上了大学,人生观、世界观基本已经形成,以上基本素质也得了长期的培养,具备了起码的明辨是非能力,只有价值观最容易出现扭曲和变味。这也是许多悲剧产生的主要根源。

时代在进步,延安精神的内涵也在丰富与发展,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一旦漠视了延安精神教育,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有可能难辨是非,误入歧途,难以造就成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钢铁为什么没有炼成?大学生应当称得上是一块好钢吧?我们整个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如何来回答这样一个新课题?笔者只能反证的是:如果《伤仲永》之“伤”,还要继续“痛”下去,如果高智商的“神童”最终不可避免地被“还原”为平凡之躯,甚至化为“废铁”。那将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大讽刺。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892页.

[2][3]郭必选,杨延虎,任学岭.延安精神探源[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第24页.

雷小倩,女,陕西澄城人,现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博士。

猜你喜欢
嫁接道德素质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延安精神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不同砧木对油亮型黄瓜品种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西瓜嫁接砧木的筛选与研究
日本五针松的嫁接育苗技术研究
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