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转化本质探析

2011-08-15 00:54纪占武邵荣策
科技视界 2011年14期
关键词:生产力科学技术本质

纪占武 邵荣策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思政部 辽宁 阜新 123000;2.阜新市高级中学 辽宁 阜新 123000)

1 科学技术转化内涵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出:运动是永恒的,物质是不灭的,运动是实现了物质转化。人类出现后是加速了转化,人类主要是通过科学和技术把握和加速了转化,科学和技术也主要构成了当前物质转化的主要内容。从人类社会角度看,科学技术转化可以帮助人类战胜疾病、净化环境,还可以转化为财富,转化为产业,转化为工作岗位。科学技术转化既有实际的经济效益,还有潜在的社会效益。从生产力的角度看,科学技术转化本质是科学技术对天然自然的开发利用就是使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现代科技整体来看,科学是对转化的认识活动,技术是进行转化的实践活动,在转化的过程当中,对转化的认识和转化工具的形式在当代很难分出彼此,转化过程中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不可分体现为科学技术的一体化。从科学技术合规律性来看,人类科技手段和水平无法违背物质不生不灭这个根本自然法则,人类科学技术不论如何先进,也不可能凭空创造一个实物粒子,或使一个粒子消失得无影无踪。科学技术其本质不过是人们按不同方式对各种资源进行转化利用的过程。

人类主要是通过科学和技术把握和加速了转化,科学和技术也主要构成了当前物质转化的主要内容。纵观人类的科技发展史,以前的社会,人类主要是重视科学技术的创造功能,而忽视了其转化功能,科技的创造功能实际仅仅是转化功能的一部分。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促使人类觉醒,提示人类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必须从创造功能到转化功能转变,把科学技术理解为是转化。

2 人与自然界的转化关系

2.1 资源稀缺本质与科技转化

自然资源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每种自然资源都有其特性,但所有自然资源也都有一些共性。了解这些基本特性和共性,对于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从资源的角度看,科学技术对资源转化的关系,自然资源属于“硬资源”,科学技术(人才、知识、文化、制度等)属于“软资源”。人类对资源“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由低级转化(自然资源)到高级转化(社会资源)、由硬转化到软转化、由浅转化到深转化、由单极转化到多极转化、由小规模转化到大规模转化、由简单转化到复杂转化、由自发转化到自觉转化的发展过程。从资源稀缺的本质角度看,资源稀缺的本质是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自然资源有限性与人类的需要无限性的矛盾根源在于人类科技手段和方法转化资源能力不足。

2.2 生产劳动与科学技术转化

生产原来是指生物的繁殖现象,一个物种数量通过 “生产”而增多。柏拉图把生产理解为“从非存在者向存在者的转变”,亚里士多德把生产看做“从潜能到实现”的运动。生产的基本含义就是“带来了新东西”,劳动就具有这种意义上的生产性,因为劳动总是把某物变为另一物,把不存在的转化为存在的[1]。劳动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展开的,技术也要随着劳动对象和社会需求改变而改变。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都是对把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手段和方法的改变。

3 科学技术转化本质特征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作为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过程,其主要表现在互动性、条件性、综合性、创造性和顺序性等五个方面[2]。此外,从自然哲学层面来看,转化具有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根据转化的程度来看,转化的阶段性表现为转化可初步分为:浅转化、半转化和全(面)转化等几个阶段。从转化的整体性来看,转化是原点开始经历不同阶段之后又回到起点的过程,实现循环。如煤炭燃烧之后,热的回收是科学家的认为是发现回收的方式和途径,STS研究者是强调转化是一个辩证的循环过程,通过科技的手段、具备一定的条件之后,人类能够实现全转化。从转化的总体进程来看,人类社会目前主要还是处于半转化时代。但在某些领域已经实现了全转化,如钢铁工业,从矿石的开采到冶炼到废旧钢铁的回收,实现了物质循环。碳中和是能源技术实现全面转化的标志。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垃圾分类回收等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出现,预示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正在经历着从半转化向全转化的过渡过程之中,人类也将迎来全面转化时代的到来。科学和技术的转化本质,是在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层面的循环运动过程。

4 科学技术转化路径

近代以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更加密切,出现了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统一的明显趋势,造成了一个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充分体现了客观世界的统一性。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表现为转化,主要需要通过三种路径:第一种是通过投资实现转化;第二种是通过人才的学习,实现转化;第三种是通过专利制度实现转化。

第一,通过投资实现的科技转化。探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路径,就具有了理论建构和经济运作的重要创新意义。其创新路径基本有三条,即人格化的教育创新过程、物质化的工具创新过程和制度化的改革创新过程,本文仅探讨人格化的教育创新过程。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必须经过人格化的教育创新过程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教育使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劳动力质量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根本前提[3]。

第二,通过学习实现的科技转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思想,只能作下述意义上的科学理解,即以理论文字、数据图形和符号定律等知识形态存在的科学技术,一旦在实践上被用来改造自然时,就会由潜在和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和物质的生产力,并日益成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第一动力。因此可以肯定,由科学技术到生产力之间还必定具有转化过程和创新路径。而且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和程度,又总是与教育的发展速度和发达程度呈正相关的必然联系。

第三,通过专利制度实现的科技转化。科技成果是知识的集合,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是知识流的运动,在这样一个知识密集的领域,知识管理天然地存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德鲁克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这既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式,也包括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某个个体(或机构)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为有效的行动的方式[4]。”

目前,我国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其生产力具有二重性特点:既包括机器大工业等传统生产力,又包括现代科技生产力,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既发挥半循环转化功能,又发挥循环转化功能,由此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出现了一系列二重性的特点。这样社会主义打造生产力基础的任务应该分两步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迅速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基础,在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更要打造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生产力基础。

[1]包国光,王健.人工自然范畴和人工自然的结构特性[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月,第6卷第1期.

[2]马孝民,关蒙恩.科学技术转化生产力过程的基本理论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02).

[3]俞宪忠.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教育创新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05期.

[4]王玉梅,王宪涛.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研究综述与展望[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第25卷第2期.

猜你喜欢
生产力科学技术本质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