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农业产业化的现状与对策建议

2011-08-15 00:53覃青青
绿色科技 2011年8期
关键词:产业化农产品农业

覃青青,张 骏

(咸宁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1 引言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其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功能的作用,并且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襄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的发展,为襄阳经济增添了一个亮点。

2 襄阳市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和现状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是中西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大市,其农业发展有着天然的优势。襄阳地处中国地势的山区和平原转折地带,域内山区、岗地和平原都有,大部分土地都可利用,为农业经济的各方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气候适宜,水资源丰沛,河运航道便捷,灌溉水利发电等多方面皆可利用;生物资源丰富,兼有亚热带和温带动植物,南北交汇,为物种的多样性提供了保障;农业产亚基础设施完备,形成了系统的农田水利设施网,旱涝保收占耕地面积的60%左右。该市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不断培植主导产业,建立农业产业化基地,组织流通壮大公司制农业。目前,全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取得了显著性成效。

(1)涌现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目前,全市建立了多个与农民利益相关联的龙头企业带动型组织,中企组织带动型组织,专业市场带动型经营组织和干部能人带动型经营组织,各组之间形成了竞相发展的新格局。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建立了农业合作组织600个,网络会员300多个,带动60多万农户。订单农业面积逐渐扩大,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公司成立,农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正在逐步完善。如金华麦面集团每年与枣阳市14个乡镇签订50多万亩优质小麦订单,占全市小麦面积的70%,每年为农民增收1000万元以上。

(2)涌现了一批龙头产业,实现了产销两旺,资产运营健康。据统计汇总,2009年,15家龙头企业共完成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12.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3.4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55.8%、56.7%。其中,奥星、鲁花(襄阳)、万宝、金华4家企业产销超过20亿元,襄大农牧、妞妞、惠农、三杰4家企业产销达5亿元以上。

资产运营方面,15家龙头企业总资产达22.6亿元,平均拥有资产1.51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10.5亿元,平均7000万元),负债总额9.2亿元(平均6133万元),资产负债率40.7%;企业自有流动资金7.8亿元(平均5200万元),占负债总额的84.8%;银行贷款余额8.2亿元(平均5466万元),占负债总额的89.1%。这几组数据显示的企业资产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充分表明,15家龙头企业资产优良、营运健康,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而且作为投资风险相对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有着很大的举债发展空间。尤其是万宝、奥星、襄大农牧3家企业资产均超过了3亿元,被省发改委纳入了上市公司后备企业,上市融资前景可观。

(3)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化示范区,推动了全市农业结构的优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地形成了较有特色的种植结构,构成了一些较有特色的产业化示范区,如老河口,枣阳的棉粮生产区,老河口的沿江林果产业带,南漳,保康,谷城等地的山区林牧产业带等。目前,全市按“岗地麦棉薯,沿河果蔬瓜,丘林油麻茶,山区苞药茶,城郊菜和花”的总体产业格局,建成了以“三北”岗地百万亩的优质小麦,丘林地区的100万亩的优质油菜,山区的30万亩玉米基地,城郊的20万亩蔬菜和万亩的花卉为主的产业基地。

3 襄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3.1 在农业产业结构上不够合理

第一产业基础不牢,资源利用不够,获利能力低。如全市621万亩耕地有效灌溉率、旱涝保收率和机电排灌率分别只有64%、50%和25%;耕地少,山场水面资源利用不足,全市六山一水三分田,但三分田产出却占了65%;生态环境恶化,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版图面积的45%等。第二产业科技含量低,乡镇企业设备均为20世纪60到70年代水平,达80%年代的仅占30%。管理水平、产业层次上也处于较低阶段;同时3大产业联系松散,各自为政,发展失调。

3.2 农产品加工业落后

与先进水平相比,襄樊市农产品加工业还存在着总体加工水平不高、龙头不大、品牌不响、基地不稳、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新兴产业开发滞后等问题。粮食加工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产业链延伸不够,绝大多数加工企业的终端产品是大米,基本处于原粮状态;面粉加工业大多数也仅到生产挂面为止,加工增值非常有限。而本省监利县的福娃集团,其大米加工60%转化成雪饼、八宝粥等食品;京山县的“国宝桥米”系列产品达75个,目前正在实施米乳、饴糖、桥料酒等8个精深加工和配套项目。襄樊市类似深层次、多系列的产品开发还少有踪迹。再如在品牌打造方面,京山“国宝桥米”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监利“福娃”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而襄樊市还没有一个国家级品牌,更无“双汇”这样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

3.2 农村劳动力问题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剩余劳动力减少,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缓慢,而外出成本和生活消费支出增长较快。从近两年调查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收人情况看,2004年人均务工收人为7098元,2005年为7424元增长4.6%,明显低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名义增长率。从支出情况看,外出从业的生产性费用支出2004年人均为242元,2005年人均为350元.增长44.4%;外出务工人员生活消费总支出2004年人均为2760元.2005年为3112元,增长12.8%。收支相抵后,务工收入净结余额呈减少趋势,2004年人均结余4095.8元,2005年人均结余3961.8元,同比降低3.3%;务工带回农村的现金收人减少的幅度更大,2005年比2004年人均减少12.4%。外出务工收人增长慢而支出增长快,导致外出务工净收人不升反降,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也是近两年一些地方出现所谓“民工荒”的重要原因。

3.4 农产品出口体制不顺

(1)广大农民群众分散,零星,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科学有效的进入国际市场。

(2)广大农村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出口各个而环节相分离,为建立一种能够把广大农民群众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不能推动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群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流通领域中有关收购商,外贸公司层层加价,农民群众生产农产品收益得不到保证。由于农民群众与国际市场相脱节,不能及时掌握国际市场的信息,及时调整农产品结构,因而农产品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4 襄阳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搞好水利、土地整理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以交通、供水、供电、通讯为重点的农业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发掘优势资源,形成区域特色。一个地区应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传统的生产项目,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培植本地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大农业科技措施推广力度,建设区域农业商品基地,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档次和质量。为此,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

4.2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首先是以良种良法为先导,加快良种产业工程建设进度,把良种良法作为农业技术革命和兴农的突破口来抓,适应市场需求,淘汰不适销的品种和无市场前景的品种,发展优质品种,扩大特色品种,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进程。同时要发展多样化,优质化农产品的基础上还要发展专用化农场农品。其次是充分利用现有高科技龙头企业优势,把农业常规技术与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视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培育名牌农产品,改变目前农产品品种相同,产期集中,低质量品种多,优质品种少所带来的产品滞销,价格下降等问题。最后是要充分发挥襄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襄阳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等科研机构的作用,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4.3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进一步的提高农民的各方面的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要狠抓农民的教育培训。可以发展农村的教育职业培训,成人教育,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农科教中心,专业协会,科技示范户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

(2)发挥农技推广站、农业院校的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农、科、教的结合,要与当地的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加快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新产品。要有组织,有计划,持久的抓好综和素质的培养,为农村培养大批的懂技术,能操作,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其次是要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多元服务组织。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章程都应以经济合同法,民法以及其他经济法规为基本依据,对入社各方的权利义务包括违约责任都要平等设置,公正合理,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4.4 大力培植市场体系,开拓国内外市场,建立农业收入支持体系

培植多元市场体系,改变国有专营体制,将储备和经营分开;逐步扩大大宗农产品的私人经营,打破垄断专营;培育农产品贸易市场,特别是专业专业批发市场,网上无形市场,期货市场等,搞活农产品的流通。

4.5 发挥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积极作用

政府要正确地引导农业产业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搞好职能定位,建立起高效全面的管理体系,为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市场,建立起完善的以各级农贸市场为基点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学会应用政策和财政,金融和经济杠杆进行间接调控,引导金融系统对农业产业化进行资金上的支持,大力加强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和服务。

[1]朱明芬.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史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0):101~103.

[2]史清华,卓建伟,郑龙兵.农民外出就业及遭遇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0):68~69.

[3]农业部课题组.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1(5):7~10.

[4]白安义,田家富,谢晓翠,等.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33~34.

[5]琚兆成.中西部农业地区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及对策——以鄂西北襄阳市农业生产为例[J].现代农业,2007(5):43~49.

[6]樊 丽.重视农业科技 发展农村经济[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7):151~153.

[7]屠风莲.农业产业化初探[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8]何新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阻滞及对策研究》[J].兰州学刊,2005(10):223~224.

[9]王亦兵.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4(5):178~179.

[10]林文胜.闽北山区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4):21~22.

[11]周淑芳.襄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J].商业现代化,2008,6(1):45~46.

[12]张家林.襄樊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J].经济与科技,2006(5):43~45.

[13]郝群会,邓胜文.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展分析[J].湖北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34~36.

[14]戴开富,胡水华,要旭峰.襄樊高新区管理模式与发展模式研究[J].特区经济,2007(3):77~79.

[15]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6]国家统计局.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产业化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罗健夫:全面施政 促进再制造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