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信息化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2011-08-15 00:51张晓鹏
航空标准化与质量 2011年3期
关键词:信息化质量信息

张晓鹏

(中航工业宏远,陕西 三原 713801)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目前在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手工数据录入和半手工的操作已经无法适应需要。质量管理工作面对大量的产品信息,包括从原材料到生产过程、产品交付和售后,以及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和产品质量责任的追溯等等,需要用高效率的信息化策略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管理水平。质量管理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1 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公司质量管理仍然是采用以传统的检验把关为主,辅助简单的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

1.1 质量信息采集与管理方面

企业质量信息是质量管理的记录和过程受控的重要凭证。质量管理体系中对质量记录有着明确的要求。目前企业质量记录普遍采用纸质记录的方式,各部门分散管理各自直接相关的质量记录。这就给质量信息的共享、查询和追溯造成不便。质量信息的不规范记录给统计分析带来困难。质量信息的大量丢失隐藏了巨大的质量隐患。

1.2 质量过程控制方面

虽然公司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文件化的质量管理程序文件和过程规范,对影响质量的主要过程都进行了策划,并制定了相应的控制办法。然而实际上文件规定与实际操作“两张皮”的现象十分普遍。质量过程有法不依、违规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几乎成了企业质量管理的顽疾,为企业质量部门所头疼。规范的流程是需要相应的系统或工具来保障,而不单单依靠人的自觉性和管理制度。缺乏软件系统辅助的质量管理和缺乏流程固化的过程控制势必无法将文件要求同人的操作紧密联系起来,以达到过程受控的目的。

许多质量过程的流转仍然采用表单传递、人工流转的方式,信息传递缓慢,工作效率低下。这种方式使得许多质量信息,尤其是产品故障信息的处理过程无法有效的监控和追踪,许多质量信息下发以后杳无音信。

1.3 质量管理信息化能力不足的后果

质量信息的大量丢失将会严重影响质量数据的分析,数据的缺失直接导致分析结果的失真。因此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能力不足对企业运营所造成的后果将表现在以下方面:

1.3.1 因供应商质量不稳定引发的单一或批次性质量事故频繁出现。

1.3.2 质量问题无法追踪根本原因、源头和责任人,无法根本解决。

1.3.3 质量问题处理过程有始无终,各类故障交互影响。

1.3.4 常规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效果退化,无法满足企业运营需求。

1.3.5 高返修造成质量成本增加,吞噬企业先期利润率,财务指标下降。

2 实施质量管理信息化的益处与目标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以期加强过程的控制,提升企业的管理效能。企业质量管理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深度不断加大,质量系统与相关系统的集成度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需要依靠更多的、更先进的、更成熟的质量管理信息化技术,来保障企业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稳定。

2.1 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益处

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有很大的益处,主要表现在:能将质量信息及时传递到需要的各部门、各环节、各过程;大大提高质量决策的速度与准确性;大大提高产品、服务和工作质量,体系实现无缝平滑运行;质量成本下降,同时质量持续得到改进;对质量体系能够部分实现远程审核和评价;能随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而调整;与企业其他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平稳连接。

2.2 质量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质量管理信息化的目标是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对业务流程中的不协调部分进行改造,降低企业内部的交流成本和管理成本,降低企业与外部伙伴之间的信息传递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根据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可以将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划分为管理标准化、数据资源化和综合信息化3个阶段。

2.2.1 在管理标准化阶段,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内部人员的信息技术知识不足,与上下游厂商的信息交流成本较高。在这个阶段如果把质量管理信息化目标设定为建立一个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则会面临计算机操作理念、数据录入准确性、及时性等诸多问题。

2.2.2 在数据资源化阶段,企业各部门已经完成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能够实现信息的及时、有效录入,但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顺畅,形成各个信息孤岛。所以,在数据资源化阶段,质量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应是建立较完备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促进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此时如果引入大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就需要对企业内部员工、业务流程进行大幅度的调整,这样的调整反而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造成大的影响。

2.2.3 在综合信息化阶段,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已经很高了,能够进行简单的市场与产品预测,但是企业与上下游的厂商之间,在信息、物资与技术的传递上仍存在着不畅通的现象;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的各个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建设完成,在这时候引入大型的信息化系统,比如ERP(企业资源计划),KM(知识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或者SCM(供应链管理)等,在企业设计、制造装备、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内外部资源集成,实现制造企业的整体优化,才会对企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公司正处于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中间阶段,具体表现为:在信息化建设上已做了相当多的工作,这些工作的应用为公司带来了积极变化和明显效益。但是公司管理层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和困惑:生产计划下达后,无法在线跟踪实际生产情况;无法及时、直观地了解生产现场的运行情况;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抄来的报表数据是否准确,以及依据这样的数据,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多套管理系统各自独立,形成信息孤岛,如何统一规划全厂资源等。 这样就需要我公司在今后构建一个涵盖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数据统计、性能分析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将现有的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实现降低企业内部的交流成本和管理成本,降低企业与外部伙伴之间的信息传递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的目标。

3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从管理的视角来看,一个合格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一般应具备下列功能。

3.1 质量追踪功能

追踪功能是质量管理信息化里最为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企业在各类质量管理标准和管理体系的框架下,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能够真正“追踪”到质量源头的系统,这个系统必须是“动态”的,动态地将每天发生的成千上万条质量事件进行分类、汇总、追踪。如发生任何质量相关的事件,可直接追踪到根本原因(工艺问题、供应商、设计问题等)和相关责任人。

3.2 质量管理功能

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要保证满足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功能。在维持和持续改进质量的同时,还要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率,不仅要管产品质量,还要管工序质量、工作质量;它管理的过程包括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市场调研、产品规划、设计试制、加工制造、技术检验、销售服务);参加管理的人员包括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

3.3 质量分析功能

质量数据的闭环过程和追踪过程产生的大量数据,只有通过深度分析才能找出规律,质量数据的故有特点通过二维数据表或枯燥的报告很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真正意义。因此,深入的分析能力势必成为质量管理系统的一个必然要素。

4 结论

企业建立信息化的质量管理系统,除了可以建立完善的质量数据库外,还可以通过质量管理信息化来落实质量管理的要求,有助于排除人为的因素,解决长期困扰人们的“写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等“两张皮”现象。并通过质量数据库对数据的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公司的质量数据永不间断的累积,从而实现降低企业内部的交流成本和管理成本,降低企业与外部伙伴之间的信息传递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的最终目标。

[1] 龚益鸣. 现代质量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马会宁.质量管理中存在的几个误区[J].集团经济研究,2005(5):79-79.

[3] 唐晓青,段桂江,王雪聪等.集成化质量信息管理技术在中国企业的实践[J].中国质量, 2003(9):14-17.

[4] 张吉善,边志伟.浅析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16),197-198.

猜你喜欢
信息化质量信息
“质量”知识巩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订阅信息
质量投诉超六成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