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县肉牛改良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1-08-15 00:47李丰成
中国牛业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杂种养牛肉牛

李丰成

(青海民和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青海民和 810800)

民和县肉牛改良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以人工改良为主。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需求,养牛业逐步由役用向肉乳兼用,肉用方向转化,特别是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民和县的养牛业呈现发展态势。肉牛规模养殖户不断增多,养牛业已成为民和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经过30多年的改良。目前全县有牛改点 17处,本交改良点 68处。2009年底全县共存栏牛33 200头,良种化率约38%。杂种肉牛的后代主要以秦川牛、西门塔尔牛为主。2000年以来民和县引入西门塔尔、皮埃蒙特、利木赞、夏洛来、德国黄牛、比利时蓝白花等肉牛冻精进行试点推广,并对其杂种后代的生产性能、适应性等进行试验观察与育肥试验。结果表明,西门塔尔、皮埃蒙特、夏洛来牛的杂种后代表现较好,初生重高、生长发育快、饲料报酬高、适应性好,在民和县浅山和脑山地区的粗放条件下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具有耐粗饲,抗病性强的生物学特性,杂交效果十分明显。但是,肉牛生产还存在整体规模小,良种化率底,效益不高,饲草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肉牛育肥还没有成为当地畜牧业的支柱产业。为此,本人就民和县肉牛改良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以推动肉牛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1 肉牛生产现状

1.1 民和县自然生态条件

民和县位于青海省最东部。境内多山,海拔相对高差大,沟山起伏不平,多为东西走向,为黄土高原地带。纯农业县,人口 40万,农耕面积4.6万hm2。全县分为川水、浅山、脑山三个不同区域,气候干旱,年平均气温5~8℃;年降水量350~700 mm,降水量一般集中在7~9月,往往造成春旱现象严重;由于雨热同季,夏秋农作物经常受到灾害性气候的严重危害。2009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3.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3%。畜牧业人均纯收入75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0.3%。为此,在民和这样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经济相对落后、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通过发展畜牧业来实现振兴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是符合民和县情的。

1.2 养牛基本情况

截止2009年底,全县存栏牛33 200头,其中荷斯坦纯种及杂种奶牛10 964头,占总数的33%,西门塔尔杂种牛1 880头,占总数的5.7%,秦川牛和鲁西黄牛481头占总数的1.45%,德国杂种黄牛560头占总数的1.7%,皮埃蒙特和蓝白花杂种牛844头占总数的2.5%,利木赞杂种牛366头占总数的1.1%,牦牛和本地黄牛18305头,占总数的54.5%。全县存栏能繁母牛17530头。2006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2.37亿元,其中奶牛和肉牛产值达0.458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19.4%,在畜牧业产值中位居第四位。肉牛及杂种牛分布于浅山、脑山地方,户均1~2头散养,主要以从事劳役为主。随着近几年畜牧业扶贫项目等的实施,养牛业由分散粗放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开始转变,肉牛养殖成为发展畜牧业的新亮点。全县现已建成千头肉牛养殖场1个,随着国家畜牧业扶贫开发项目的展开,养牛专业户、专业村、专业小区不断涌现。川口镇、马营镇等养牛协会的成立,给养牛户提供了养殖科技信息、资金信贷担保等服务,推动了养牛业的规模化进程。

1.3 牛改情况

根据畜牧业实际,基层畜牧兽医站的工作重点从过去以兽医临床治疗为主已逐步转移到在依法完成动物防疫的基础上,全面参与以家畜改良为主的畜牧技术服务上。全县有牛改点17个,本交改良点68处,覆盖全县20个乡镇68个行政村。本交荷斯坦种公牛有65头,秦川种公牛2头,西门塔尔种公牛1头。主要分布在松树、西沟、古鄯等13个乡镇,形成了以乡镇站为中心,辐射辖区每个角落。全县共存栏当地黄牛及杂种肉牛1.98万头,良种化率约38%。2005年至2009年共改良牛31851头(其中人工18931头,本交12 928头)。杂种肉牛的后代主要以秦川牛、西门塔尔牛为主,还有少量近几年改良所产的皮埃蒙特、夏洛来、德国黄牛、比利时蓝白花牛等的杂种后代。为了全县牛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管理上对分散的站点统一供应液氮冻精,确保工作正常进行;在服务方式上,大部分配种站点的技术人员通过一部手机接受配种休息,一个液氮罐和一部摩托车就组成了流动的改良点,保证了分散的养殖户都能及时得到优质的服务。随着养养牛业的发展,2001年起引进荷斯坦奶牛、四门塔尔等胚胎,在黄牛上进行胚胎移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以提高牛的品种质量,牛的良种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2 肉牛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整体养殖规模小,效益不高

国家“西繁东育”及“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的实施,全县牛羊暖棚建设达到1.23万户,11.24万间, 134.92万m2,但育肥牛存栏只有1.98万头。饲草资源相对丰富的浅脑山地区,国家投资修建的牛羊暖棚部分闲置,利用率不高。肉牛育肥是一家一户的分散养殖,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大部分养牛户即无技术,又无经验,更谈不上科学的饲养管理,饲料单一,育肥牛年龄偏大,多采用架子牛进行育肥,低精料、多粗料、长周期的育肥方式,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

2.2 饲草资源的利用率低

民和县农耕面积4.6万hm2,随着国家以生态治理为目的退耕换林换草工程的全面启动,2000年至今50%农耕面积逐年已实施了退耕还林换草,退耕地种植了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资源丰富。2010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将达到1.33万hm2,玉米秸杆产量可达57.5万t,其它农作物秸秆为52.4万t,秸秆总量达110万t,加上退耕还林草种植的苜蓿、复种的饲草以及其它饲草等,饲草总量可达到164.3万t,能满足120万个羊单位的饲草需求。其次,饲料资源丰富。有年产12万t的玉米、2.5万t的麸皮、麻渣等农副产品,能满足80万个羊单位的精饲料需求。第三,块根、块茎类饲料资源丰富。全县通过复种、套种、果园内种植的胡萝卜、甜菜等年产量可达20万t,能满足14万个羊单位的饲料需求。以上3项合计年产饲草料可达198.8万t,能满足214万个羊单位的饲草料。但农民仍没摆脱传统的养殖观念,每户饲养1~2头牛用于耕畜或育肥,没有扩大养殖规模,价廉物美的优质牧草没有被广大农户所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2.3 文化素质低,缺乏科学养畜知识

国家通过畜禽良种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扶贫项目引进了良种牛,但一些农户受文化素质低等因素,接收先进技术意识淡薄,养殖技术滞后,沿用传统养殖经验,管理粗放,饲草单一,很少补料,忽视母牛怀孕期、泌乳期、犊牛培育期的科学管理,使母牛和肉犊牛长期处于低营养水平,各种疫病时有发生,养牛经济效益低,没有充分发挥良种畜的生产优势。缺乏科学文化素质,观念陈旧,思想仍然停留在旧的观念上,牛改意识淡薄。杂交牛具有生长速度快,生产性能高等优点,但得不到科学的饲养管理,这些优点难以发挥,经济效益不明显,饲养管理不科学,杂种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2.4 肉牛改良工作力度不大

2.4.1 肉牛改良点少,授配母牛比例低 土种、杂种、劣种牛配种现象严重,部分劣质种公畜得不到及时淘汰,畜牧部门无力强制执行,影响改良进程。全县只有17个牛改点,2009年存栏适龄母牛1.8万头,70%的母牛没有进行杂交改良,采用杂种牛自然交配,所产后代牛在生产性能等方面较低,经济效益不高,严重制约着肉牛品种改良的进程。

2.4.2 牛改队伍“青黄不接”,技术力量削弱 由于牛改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与其它技术工作不同的是操作上不直观,全凭感觉和经验。目前大部分牛改人员年龄已老化,一部分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由于经验不足,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不能有机的相结合,受胎率低,导致农民对牛改人员的信赖度降低,严重影响授配牛的增加。缺乏专项资金,没有固定经费来源,部分改良点器械设备陈旧和缺乏,无力更换和补充。

3 今后的发展对策

3.1 发挥地理优势,拓展肉牛市场

旺盛的市场需求能有效地促使本地区肉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民和县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连接着兰州,西宁两大市场。我县畜牧业生产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由分散经营开始向区域化,规模化经营过度。由于西部大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实施,家畜由过去的放牧饲养向舍饲圈养转变;由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化,精细化经营模式转变;由地方原始品种逐步向专用、高产、良种化方向发展。民和县人口近40万,牛肉依靠外地供给,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商贸活跃,市场上牛肉消费呈猛增趋势,牛肉价格不断上涨,目前每公斤36元左右。由于市场的需求,民和县发展肉牛产业,生产优质牛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需求潜力巨大。而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回族群众历来就有从事畜牧业生产和发展商品经济的传统习惯和经验,并有较好的贩运销售渠道。旺盛的市场需求能有效地促使本地区肉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

3.2 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是肉牛生产的物质基础

民和县除有丰富的草场资源外,农业生产每年为畜牧业发展可以提供秸秆总量达110万t,尚有浅山、脑山退耕地种植的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有年产12万t的玉米、2.5万t的麸皮、麻渣等农副产品。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发展我县肉牛生产提供物质基础。2010年,民和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实施农畜联动、草畜结合工程打造农区畜牧业强县的决定”,这为发展肉牛养殖提供了政策保证,推动肉牛产业的发展。

3.3 加强科学饲养

传统的饲养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饲养技术的需要。推进“畜牧科技入户”项目,全面开展畜牧科技培训,对农民首先开展科普教育,改变落后观念,掌握良种牛饲养规范,认识到饲养改良牛的好处。举办培训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推广科学养牛技术,重点推广肉牛人工授精技术、肉牛快速育肥技术、疫病防治等综合配套技术,充分发挥良种畜的生产优势,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民和县引进的肉乳兼用品种牛细管冻精,在古鄯镇,松树乡,西沟乡进行了杂交改良,杂交一代牛经测定初生重比同龄本地牛提高了30%,1周岁牛体重比同龄本地牛提高了60%,皮埃蒙特牛在民和县适应性较强,生长速度快,1周岁公牛在本地市场上能卖1 500~2 000元,比本地同龄牛高600~800元,因此,应该引导农民对良种肉牛饲养的积极性,发挥良种牛的经济效益。

3.4 走肉牛产业化之路,发展规模经营

经过几十年的引进和改良,全县已基本具备肉牛改良的条件。在古鄯、西沟、硖门、满坪,马营,李二堡、总堡等7个乡镇大力推广德国黄牛,皮埃蒙特、西门塔尔等肉牛品种,生产杂种肉牛,把现有的万头各种杂种黄牛,逐步向商品肉牛转型。培养一批养殖大户和示范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五年内建立五个肉牛繁育基地即马营、满坪、古鄯、西沟、硖门杂种肉牛繁育区。加强科技培训力度,积极扶持养牛大户,建立养牛示范户,以示范带动村民,大规模进行养殖,并建立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提高经济效益。

3.5 加大投入,推动肉牛品种改良

积极争取资金,从2006年开始,民和县政府每年投入25万元资金,两年共计投入50万元资金,其中投于牛种改良资金占40%即20万元。主要用于购买液氮罐、冻精、种牛和运输费用。肉牛羊育肥、奶牛、等已经从传统养殖向规模经营转变,社会资金向畜牧业的投资在不断加大,2008年、2009年达到4 700万元和5 600万元。兴办牛改点,壮大牛改良队伍,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品种改良科技队伍和涵盖全县的人工授精冷配点,形成了网络化的牛改服务体系,为广大生产者提供快速、就近、及时的优质服务,使品种改良工作从体制上得到了保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推动牛品种改良进程。近10年来,细管冻精、性控冻精、胚胎移植等一大批高新技术在生产中运用效果理想,易于推广普及,群众也容易接受。并且通过政府投资和一大批项目带动,促进了改良工作的扎实推进。民和县肉牛改良方向以大型良种肉牛为主攻方向,在坚持当地黄牛良好的适应性和抗逆型的前提下,选用大型良种肉牛品种如西门塔尔、皮埃蒙特、利木赞、夏洛来、等改良当地土种黄牛的生长发育性能和生产性能,不断提高生长发育速度和饲料报酬。大力推广新型养殖实用技术,广泛开展肉牛经济杂交,提高肉牛养殖科技含量,转变养殖观念和饲养方式,走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经营的路子。

猜你喜欢
杂种养牛肉牛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湖羊及其杂种生产性能和瘤胃微生物差异研究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肉牛口炎咋防治
夏季养牛提高利润有办法
杨伟军:养牛脱贫谋致富 “牛劲十足”奔小康
青贮饲料在肉牛养殖中的使用
玉米—大刍草杂种F1籽粒品质杂种优势分析
情系老区抓养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