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百万头肉牛基地运行模式的建立及推广

2011-08-15 00:47魏玉明张文波
中国牛业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张掖市母牛肉牛

魏玉明,齐 明,张文波

(甘肃省张掖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张掖 734000)

张掖市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工程自2008年实施以来,严格按照“强基础、扩总量、保安全、促发展”的要求,明确职责,强化措施,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有力地推动了肉牛基地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截止2010年底,全市肉牛饲养量78.2万头,全年出栏23.56万头,年产牛肉2.59万吨,同比增长17.7%;养牛业产值达16亿元,同比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养牛业的收入达64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5%。肉牛养殖业已成为全市农民增收重要渠道之一。

1 张掖市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基础

1.1 地理优势优越

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的中段,南边是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边是绵延几千里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东西狭长,形成一个橄榄形地形,是天然的生物疫病隔离区。全市光热资源丰富,是典型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日照时数长,年平均气温6℃,最高气温38.7℃,最低气温-31.0℃;全年日照时数2 900~3 000 h,有利于肉牛营养生长的干物质的积累。这里是沙漠中的绿洲,属灌溉农业区,农作物主要依靠祁连山雪水灌溉,没有工业污染,水质清澈,饲养环保,肉牛肉质鲜美,品质上乘。

1.2 建立了一定规模肉牛新类群

张掖市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引进西门塔尔、夏洛莱等优良品种冻精,进行了三十多年不间断的级进式黄牛冻配改良,使得西门塔尔为主的基础母牛核心群基本建立,形成了与其它杂交类群不同的高代杂交肉牛类群。该类群既能适应本地环境又能适应本地农民饲养习惯,成为独具张掖特色的肉牛类群。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前的2007年全市牛饲养量54.64万头(其中:适龄母牛19.58万头),出栏12.13万头,牛肉产量1.27万t,牛奶产量3.01万t,人均牛肉、牛奶占有量分别为9.9 kg和23.4 kg,养牛业产值占到畜牧业总产值的44%,养牛业人均纯收入176元,占到畜牧业人均纯收入的25%。

1.3 优质丰富饲草料资源

自1996年开始,张掖市玉米制种面积逐年扩大,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每年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其秸秆近300万t以上。每头牛按5只羊单位换算,每头牛每天25 kg青贮秸秆,每头育肥牛季按4个月120 d算,每头育肥牛消耗3 t。目前的制种玉米秸秆已能满足100万头牛的饲草,这在全国也是惟一集中的草资源。

2 张掖市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目标

经过5年(2008~2012年),到2012年,建成比较完善的良种繁育、育肥基地、疫病防控、科技推广、产品加工流通、质量监控等体系,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105万头(其中:适龄母牛53万头)、年出栏育肥肉牛32万头,年均分别递增14%、22%和21%;肉牛良种授配率由目前的60%提高到85%,肉牛育肥个体出栏体重达到500 kg以上,屠宰率达到60%以上;产业总产值达到40.67亿元,年均增长22%,占到畜牧业总产值的50%以上,农民养牛人均纯收入达到550元,年均增加75元。

3 张掖市百万头肉牛基地运行模式的建立

目前,农村家庭散养肉牛仍是张掖市肉牛生产和繁育的主体,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主要承担肉牛育肥环节,贩运大户和流通经纪人主要承担肉牛运销,屠宰加工企业承担深加工环节。为了使百万头肉牛工程顺利实施,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针对张掖市肉牛养殖基本现状,经过专家论证,政府和业务部门一致同意,提出了“政府抓良种、农户抓繁殖、小区吊架子、大户抓育肥、协会抓流通、企业抓加工、站所抓防疫”的独特发展模式。本发展模式力求做到肉牛生产各环节环环相扣不脱节,政府、农户、中介、企业、服务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取所得、全力推进的良好发展氛围。在各个环节大力推广肉牛标准化生产规程,逐步实现从繁殖、养殖、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规范化生产,确保肉牛和牛肉的品质。

4 运行模式推广措施

为了使“政府抓良种、农户抓繁殖、小区吊架子、大户抓育肥、协会抓流通、企业抓加工、站所抓防疫”的运行模式在全市普遍推广,确实取得实效,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制定了各项推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1) 通过采取“五统一分”的方式,加快发展以养殖小区(场)为重点的规模养殖。“五统一分”即统一圈舍标准、统一引进良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疫病防制、统一组织销售,分户经营管理。通过推广“五统一分”科学管理措施,大大促进了全市肉牛工程发展。至2010年底,全市肉牛养殖小区累计达到147个,千头以上的肉牛规模养殖小区(场)达到19个,年出栏百头以上的肉牛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180个,饲养肉牛5头以上规模养殖户累计达到5.8万户,农户规模养殖肉牛占到总量的55.6%以上。培育母牛专业村3个,培养经纪人190人,种植优质牧草3.7万hm2,青贮窖建设完成102万m3。

2) 通过“十乡百村千户”示范引导、市县乡村四级扶持带动等措施,大力推广肉牛标准化生产。在肉牛养殖条件好的地方,建立了10个肉牛养殖示范乡,100个示范村,1 000个示范户。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大大推进了肉牛标准化养殖技术。截止2010年底,全市90%的肉牛养殖基地都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3) 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培育壮大了一批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全市年肉牛屠宰加工能力已达到25万头。

4) 抢抓全市五县一区均被列入全省牛羊产业大县的机遇,利用省上下达的扶持资金,进一步完善了肉牛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体系,全市已累计新建肉牛人工授精点270个,各县(区)相继出台了发展母牛的扶持政策措施。2010年调引西门塔尔等优质肉牛冻精30万支,改良授配母牛15万头,优质肉牛良种率由2008年的88%提高到95%。

5) 不定期邀请国家肉牛技术体系的岗位科学家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高层次的技术培训。市、县抽调160名专业技术人员专抓60个科技示范点建设。一批示范点已通过省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评审,条件特别优越的已晋升为国家级标准化肉牛核心示范场。

6) 结合省财政扶持的68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改扩建项目,新建成疫情监测点10个,养殖小区疫病监测室25个,村级动物防疫室30个。肉牛疫病防治工作已经形成市、县(区)、乡(镇)、村三级防疫机构联合互动机制。各级防疫机构常年主抓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重大动物疫病免疫覆盖率达99%以上。通过不定期免疫抗体监测表明,重大动物疫病免疫保护率达到国家规定的70%以上。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有效保证了百万头肉牛工程的健康高效发展。

5 今后的努力方向

张掖市百万头肉牛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遇到了养殖环节利益不均衡、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饲草开发利用不充分、标准化养殖水平较低、交易市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肉牛基地建设工程要继续坚持和深化“政府抓良种、农户抓繁殖、小区吊架子、大户抓育肥、协会抓流通、企业抓加工、站所抓防疫”的发展模式,以规模化养殖为抓手,以标准化生产为目标,注重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塑造品牌,把肉牛产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5.1 不断壮大牛源基地

在肉牛品种改良上,充分利用全市优质西门达尔肉牛品种的高代杂交种做基础母牛,引进高档肉牛新品种,采用梯级杂交,横向稳定的方式,培育河西肉牛新类群,不断壮大牛源基地,在扩张养殖总量上求突破。

5.2 抓好饲草资源开发利用

要着力推广专用青贮玉米、饲用玉米品种,实行带穗玉米青贮,保证肉牛有营养平衡、质优量足的饲草。加强青贮、氨化窖(池)的建设力度,确保秸秆加工利用率提高到45%以上。

5.3 塑造知名品牌

推进肉牛品牌化战略,既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养牛业与市场对接、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要立足种群优势,加大对养牛业的投入和品牌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运作、市场营销等综合手段,全力打造金张掖肉牛品牌,通过深加工实现转化增值,把金张掖肉牛品牌做强做大。

猜你喜欢
张掖市母牛肉牛
母牛分娩前管理要点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母牛常见产科病及治疗措施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影响因素探讨
肉牛口炎咋防治
初产母牛的饲养管理
母牛产犊后瘫痪该咋治
张掖市第四中学
青贮饲料在肉牛养殖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