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生新闻中寻求人文关怀的突破点

2011-08-15 00:43□马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9期
关键词:杨斌西双版纳野生动物

□马 芸

(西双版纳报社,云南 景洪 666100)

从民生新闻中寻求人文关怀的突破点

□马 芸

(西双版纳报社,云南 景洪 66610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出发,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给新闻工作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判断形势提供了新的视角。近年来,《西双版纳报》立足边疆、民族、边境的实际,加大民生新闻宣传报道力度,并在报道中努力体现人文关怀,不仅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强化了传播效果,还营造了一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塑造人的氛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地方民生新闻 人文关怀

民生新闻“本土化” 有效提升竞争力

民生新闻近年来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新闻事业中的反映。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关注民生,报道民生,是报纸媒体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

具体到每个不同的地方,民生又有不同的含义,要真正做好民生新闻,就必须充分考虑和结合当地实际,充分了解当地群众的要求,办出自己的特色。西双版纳是一个地处边疆、边境,少数民族众多的自治州,生态环境、民族团结、经济发展、边境稳定就是我们的特点和优势,是体现《西双版纳报》话语权和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武器,为此,《西双版纳报》进行了积极探索。长期以来,西双版纳各族群众对这片北回归线上唯一一块绿洲进行了倾力地保护,使生活在这里的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不断增加,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各类野生动物对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人与野生动物如何和谐发展是受人关注的一个热点。2010年底,州政府与某商业保险公司签订《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服务协议》,这是对野生亚洲象的保护由政府直接补偿向商业保险转变的一个新尝试,在全国尚属首创。本报记者以敏锐的触角,及时采写了《全面探索野生动物保护新举措》一文,报道了西双版纳在保护野生动物领域的新举措、新突破、新成果,就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这一受世人关注的大民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此文获2010年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不仅如此,本报记者还深入受野生亚洲象人身财产侵害的村寨,跟随保险公司工作员勘察野生亚洲象肇事现场,与老百姓倾心交谈,与专家学者沟通,以真诚的态度和关切的笔触,充满人情味的语言采写了《全球首批亚洲象公众责任险开始理赔》、《如何在理赔新机制下生存发展?》、《包二家的新生活》等文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各族群众的欢迎。

有效实施人文关怀 提升民生新闻价值

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主要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通过民生新闻体现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其最终落脚点在于在新闻传播中如何更有效地实施人文关怀,可以从几方面寻求突破。

传播者:提高人文修养,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

新闻传播要真正体现人文关怀,传播者首先必须建立正确的人文价值取向。也就是说,记者要先有人文关怀的意识,并使新闻采访具备和体现应有的人文精神。

广义上要求记者具备的人文关怀,是指记者透过采写报道新闻事件的文字或镜头,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多采访多报道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体现以人为本,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社会精神文明。2009年2月6日,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小磨高速公路上一棵距高速公路不到10米的大榕树失火。火势蔓延迅速,严重威胁到周边村寨、橡胶林及高速公路上通行车辆的安全。接到报警后,勐腊县消防大队干部杨斌带领两名消防员赶赴火灾现场组织灭火。在扑灭大火的同时,杨斌也倒在了烈焰熊熊的火场上。《西双版纳报》记者及时赶赴现场,采访了杨斌的领导、战友、同事、家人、老乡、当地群众,翻阅杨斌日记,走近杨斌生活环境,查看火灾现场,全方位了解英雄成长经历和崇高精神境界的深层原因,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新闻事件背后的人文精神,短短几天内,采写出通讯《南天起舞火凤凰》、《英雄背后的故事》和消息《我州掀起向革命烈士杨斌学习热潮》、《革命烈士杨斌同志追悼会在勐腊举行》等文章,较好地宣传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祖国、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军人价值观和“忠诚可靠、赴汤蹈火、服务人民”的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表现了在灾难面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军民鱼水情深、干群团结一心的新时代人文精神。

狭义上的人文关怀,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对各类不同的读者和个体提供经济、金钱、知识、政策和心灵、精神、情感等具体、实在的关心和帮助。

2006年7月底,贫困学生李秋菊以西双版纳考区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南开大学录取,可每年5000元钱的学杂费让她面临无法上大学的境地。当记者了解情况后,她们积极想办法,四处奔走,为她筹措到了四年的大部分学费和生活费,圆了她的大学梦。四年里,《西双版纳报》一直关注李秋菊的学习生活情况,鼓励她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近年来,《西双版纳报》给予了残疾人、下岗工人、贫困群众、艾滋病病患者、困难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大量帮助,牵线搭桥,解决了很多人的实际困难,向世人展示一个爱心温情的媒体,一个人文关怀的媒体。

新闻采访:尊重采访对象,崇尚平等交流

这是个采访态度和技巧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中要尊重采访对象,一是要尊重采访对象的风俗习惯;其次是注意对方的身份地位,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特别是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问题,更要慎重地提问。

2010年3月,本报记者到勐海县勐海镇曼峦回村采访当地群众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新闻时,由于事先没做充分准备,不知道当地群众虽然身穿傣装,却是回族的情况,于是询问了群众养猪业的发展情况,引起了村民的极大不满,记者也从中吸取了教训。2006年6月,记者来到州禁毒劳教所采访一支由劳教学员组成的新生艺术团,起初,记者像以往的采访那样,与采访对象面对面坐好,一本正经地问着一个个问题,可没多久记者发现,学员十分拘谨,连头都不好意思抬起来,更别说掏心窝子跟记者交流,采访进行得十分艰难。据此,记者调整采访方式,把采访本收了起来,先欣赏艺术团成员的歌声,学唱他们创作的歌曲,很快,劳教成员放下了包袱,解除了顾虑,在歌声中讲述了自己如何走上吸毒道路,如何改过自新,在艺术中得到新生的一个个感人故事,才有了一篇感人至深,充满灵魂觉醒的通讯《在歌声中唤起新生》。

报道视角:关注苍生大众,确立平民化视角

媒体报道体现人文关怀精神既要注意对弱势群体的报道,还要尽量做到全面、客观。新闻人文关怀的对象应是“苍生大众”,它也应体现出对社会中非弱势群体的关怀。

2007年,本报记者采访获“云南省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称号的当地青年企业家李玉莲,这名企业家在当地经营着数家超市,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名人。如何采写这样一位老百姓眼中神秘、高高在上的人物?记者没有从她的企业经济效益、身家财产有多少、拥有多少光鲜的头衔入手,而是放平心态,以客观平实的笔触,与采访对象进行深层次的灵魂沟通,重点放在了人物艰难求学,白手起家,转型的阵痛,成功的喜悦,失败后的坚持,困境中的困惑,倾听采访对象的喜、怒、哀、乐,以及成功后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助人的爱心故事,把一个女企业家生动、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体现了媒体对自强不息、充满爱心的采访对象的尊重、关怀。《爱在这里延伸》一文获得了采访对象和读者的肯定和欢迎。

猜你喜欢
杨斌西双版纳野生动物
雨花·艺术 杨斌作品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精神的漫游——杨斌工笔画探微
时间之象——杨斌自述
追逐阳光的创业者杨斌昌
YUN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