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中微粒的危害与防治的研究进展

2011-08-15 00:47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输液器微粒针头

何 莉

(铜陵市人民医院,安徽 铜陵 244000)

静脉输液中微粒的危害与防治的研究进展

何 莉

(铜陵市人民医院,安徽 铜陵 244000)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是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微粒污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这种现象越来越被医院和患者重视。文章分析静脉输液过程中微粒污染的一些副作用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提出控制和减少微粒污染对患者危害的防治。

静脉输液;预防;微粒污染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可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挽救病人的生命。但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副反应,给病人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控制和减少微粒污染对患者的危害,越来越被医院和患者重视,现将其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微粒的概念:指静脉给药过程中,进入人体的非代谢的颗粒杂质。直径一般为1-300μm或更大,50μm以上微粒肉眼可以看见。[1]

2.微粒的种类:静脉输液中常见的微粒大致可分为八大类,分别是尘埃微粒、药物结晶体、胶体微粒、玻璃微粒、橡胶微粒、塑料微粒、纤维素微粒、未乳化的脂肪微粒等。[2]

3.微粒产生的原因

3.1 液体本身的原因,药液在生产过程中污染及出厂前未经严格把关,达不到《中国药典》规定的微粒标准,我国2005年版的药典规定,对100ml以上静脉注射液,静脉无菌粉末及注射用浓溶液,每个容器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6000个,含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600个。[3]

3.2 药物的因素:输液中常需含合并用药,有可能出现配伍、禁忌或微粒累加及倍增而出现热原反应,配伍的药物越多,微粒越多,微粒增加越明显。[4]另外几种常见的中草药剂,如临床上常用的黄芪、复方丹参等与输液配伍,其配伍中不溶性微粒数量明显增加。输液的溶媒的PH值各不相同,输液溶媒选择不当也是微粒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3.3 药物的配制过程:静脉给药治疗,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尤其是抗生素的广泛大量应用,在溶解过程中,需反复穿刺瓶塞,会导致塞屑微粒进入药液。杨桂华等对不同针头配药对微粒污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普通针头形成微粒的数量多于圆锥形针头,认为普通针头的针尖部,与瓶塞的摩擦力和接触面积大,产生污染的几率大,而圆锥形针头接触而小,产生污染的几率也就偏小。

3.4 输液器、注射器的原因。一次性输液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产生微粒污染,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本身带有未塑化的高分子微粒,或因生产环境、组装过程中带入微粒,人体对其无降解能力,一旦输入对人体危害性很大,李立新进行了静脉用药器具与压力对药液微粒的实验。研究表明,单纯用一次性输液器进行静脉输液的病人,因输液管终端有过滤装置,可截留药液中的微粒,避免其进入血液内,但部分同时需要静脉推注的输液患者,其头皮针管和三通管都没有过滤装置,不能阻挡微粒进入血内,又加上外加压力等因素,就不可避免地将微粒注入人体内。所以说输液器有无终端过滤器及过滤器的质量,对输液中的微粒截留很重要。

3.5 护理操作违反操作规程,常见的护理操作不当而引人不溶性微粒的原因有:抽药的方法不当,消毒不彻底,擦拭材料选择不当,配制药液时所选的针头不当,或加药时操作不当。[5]

4.微粒对人体的危害

4.1 引起输液反应:大量微粒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抗原作用,诱发炎症反应。简洁对158例输液反应的因素进行分析,输液器材不合格22例,占13.9%,微粒超标60例,占38%。李丽香等提供的输液资料表明,近年来,因输入双黄连、清开灵、复方丹参引起的输液反应占39%。

4.2 引起静脉炎:微粒进入人体后,可随血的循环引起血管内壁刺激损伤,使血管壁正常状态发生改变,变得不光滑,引起血小板黏着,导致静脉炎的产生,研究表明,输液中微粒的含量多少与静脉炎有关,占70%。

4.3 造成局部组织栓塞或坏死:成人毛细血管的直径为7-12μm,婴幼儿的毛细血管直径为3-5μm,当微粒大于毛细血管直径时,就可直接造成血管堵塞,引起局部血供不足,缺氧和水肿,甚至坏死。[6]

4.4 引起药物过敏反应:药剂中含有药物结晶微粒、聚合物、降解物及其它异物可以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及出现血小板减少症。

4.5 导致肉芽肿的产生:肉芽肿主要发生在肺脏,其次也可能发生在心、肝、脾、肾等脏器,少量肉芽肿对机体影响不大,但大量的肉芽肿可影响这些脏器重要功能,甚至威胁到生命。

5.微粒的防治

5.1 控制制剂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厂家应改善车间的环境卫生状况,安装空气净化装置,防止空气中悬浮尘粒与细菌污染,直接生产药品车间的工作人员要穿工作服、工作鞋、戴口罩,必要时戴手套,选用优质溶质与注射用水,采用先进工艺、先进技术,提高检验技术,确保药液的质量。

5.2 搞好操作室的环境卫生和空气净化,治疗室内必须严格消毒和管理,每日消毒1-2次,控制非工作人员入内,进行细菌监测,保持病房清洁整齐,空气流通,减少因环境污染而引起的输液反应。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设置静脉药物配制中心。

5.3 严格规范操作程序,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做好药液质量与有效期的检查,输液前应认真检查药液中的澄明度,所用液体应无变色、沉淀、混浊,输液器要无裂痕破口,瓶盖无松动,防止输液微粒及细菌污染。要按要求抽吸药液,黄崇平等对“安瓿底部抽药法”与“常规抽药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常规抽药法需不断改变安瓿与水平面的夹角,当安瓿倒置时,随着在安瓿颈口内壁的微粒浸没于药液,会造成药液的微粒数增多,安瓿底部抽药法是控制微粒的有效方法。

5.4 减少联合用药,用药时要严格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选择合适的溶剂,充分稀释、摇匀后加入,在不影响药效的基础上,调节好液体的PH值。

5.5 使用规范的输液器具,且要有终端过滤器,采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符合卫生局招标采购,并经过检测的输液器。

6.小结

综上所述,静脉给药时带入人体的微粒,作为一种异物,既不能被机体代谢吸收,也不受机体的抗凝系统的影响,其危害是重大的,预防和减少输液过程中的微粒污染,提高输液的安全性,防止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如果能从药液的生产、配制、输入等环节进行严格防范,就能降低微粒的危害,同时终端过滤器也可作为补救性的,也是最终的一种防范微粒危害的措施与手段。

[1]孙利从,张少丽.静脉输注中微粒污染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6).

[2]赵静,方新林,孟力.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危害的预防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Z].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5.

[4]潘兆霞.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

[5]杨桂华,杨海星,赵忠仁,等.不同针头配药对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3,(9).

[6]王玉平.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及预防[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3,(10).

R47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752X(2011)04-0030-02

2011-09-20

何 莉(1973-),女,安徽铜陵人,铜陵市人民医院输液部主管护师。

夏万夫)

猜你喜欢
输液器微粒针头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输液器的秘密
循环凋亡微粒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作用
FePt纳米微粒有序化温度的影响因素
PIVS 挤压式智能输液器
致今天的你,致年轻的你
门诊输液室精密输液器的临床使用体会
一次性输液器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