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请面对现实 接受现实

2011-08-15 00:45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薛畅刘华清
糖尿病新世界 2011年6期
关键词:糖友患病胰岛素

文/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 薛畅 刘华清

病例

我现在25岁,初中得的糖尿病。不知道是不是我心理问题,我一直不接受我得这个病,所以我血糖控制的相当的差。跟朋友出去,他们吃什么喝什么我也不拒绝照吃喝,然后回家就高血糖,吃药、打胰岛素、水一杯接一杯的喝。我身边朋友包括我谈了4年的男朋友都不知道我是个糖友。我不想告诉任何人我得这个病,我是个很要面子的人。我觉得这个病丢人。4年的对象谈的我是表里不一。跟着他出去我也是什么都吃什么都喝,就跟一个正常的人一样。他怎么可能会想我这个病呢?我始终没胆量跟他说这个病。这让我很痛苦。我身边的朋友几乎不是结婚就生孩子了。我看着他们的幸福我心酸,我就想为什么好好的让我得这个病,我想就算结婚了也不要孩子,我不想孩子遗传我的病;不能吃好吃的还要打针,唯一对不起的是我爸爸妈妈,他们非常喜欢小孩,我又不能为他们生个孙子孙女的。虽然他们理解我但是我的心真的很不舒服。我不知道自己这样的心态还要维持到什么时候,我就是不想相信我得这个病。我该怎么办?

专家点评:

你说:“我看着他们的幸福,我心酸,我想为什么好好地让我的了这个病……”见到这句话,我似乎看到了一个被“定格”的你,虽然十几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但是至今你还“停留”在刚刚被确诊的那一刻。

国外的研究指出,人类的很多疾病都与应激事件有关。然而,在一些情况下,疾病本身又成为另一个应激事件影响着当事人的身心健康。在生物界,面对应激源会表现出三种最为基本的行为:1.木僵状态(假死、昏厥),2.逃跑(逃避),3.攻击(向内、向外),然而人类将这三种基本情况演绎到了极致,用各种方式表现着。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从三个层面来判断一个人是否仍旧处于应激状态。1.情绪反应:应激状态的出现往往伴随常见的消极情绪状态,如愤怒、焦虑、怨恨、嫉妒、恐惧、内疚、自罪、忧郁、悲伤、绝望等。2.认识失调:在应激源的作用下,心理失衡和消极情绪反应往往会影响人们的智能发挥和干扰正常的逻辑思维。3.行为动作反应:应激状态下,人们更容易出现愤怒情绪和攻击行为等。

依据你的描述,我认为当你被确诊为糖尿病,这该算是一个重大的应激事件,而你无意识的选择了用逃避和攻击的方式回应了这个事件。表现在:逃避,不承认患病事实,不积极配合治疗,控制血糖。当然,这样的行为也造就了你对自己身体和生命的摧残,心理学将其解释为一种指向内部的‘攻击’。与此同时,时间并未将你从那个事件中带走,多年之后,在你的表达中,我们仍旧会感受到那种愤怒、怨恨、嫉妒、恐惧等等负面情绪。

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深入,人们越发肯定了心理因素可促发和加重糖尿病病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激发常有明显的精神、情绪诱因,糖尿病病人在疲劳过度、焦虑不安、激动烦躁时,机体呈应激状态致血糖升高,对胰岛素需求增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抑制胰岛素分泌,使其含量不足而血糖失控,若持续高血糖未获改善则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接踵而至,令病人感到“百病缠身”,倍感痛苦,这种痛苦反过来又加重心理障碍,结果情况越来越糟。

心理处方:

针对以上问题,最好采取心、身同治原则。即:心理和身体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从当事人的表达上,能够明确的感受到患者对自己的不接纳,以及因患病带来的负面情绪始终未得到及时梳理。这均属于心理治疗的工作范畴。但还因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将其心理症状与躯体症状分出主次,虽然糖尿病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因在其发展过程中以造成心身俱病,因此建议在患者实施常规治疗的同时,安排心理治疗。

当家中出现一位糖尿病的患者时,由于需要常年在血糖方面予以控制,这势必会为家庭增加不同程度的负担,与此同时,糖尿病患者本身又具备一定的人格特征,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应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支持。尤其面对一些儿童青少年阶段就已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更加需要家庭的关怀和理解。学习和疾病作斗争,不仅需要时间,同时还需要勇气去面对因疾病带来的恐惧感,因此,家人的陪伴在此刻就变得更为重要。

在中国的一些家庭中,很多父母会将所有控制血糖的工作‘占为己有’,如:验血、在“橘皮”上打胰岛素等等,这会让患者更加确认患病的事实和控制血糖的责任都与自己无关,无意中,家长成了孩子逃避患病事实的帮凶。然而,患上糖尿病已经成为客观事实。只有面对才能更好的解决。让患者明白:“这是我的糖尿病,我的身体,我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个健康的生活。

猜你喜欢
糖友患病胰岛素
糖友常按腕骨穴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为照顾患病家父请事假有何不可?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糖友”该怎样选主食
糖友睡眠不好,怎么办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临床常用胰岛素制剂的分类及注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