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探讨*

2011-08-15 00:43赵于前李香花杨艳萍
外语与翻译 2011年1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创新能力

赵于前,李香花,杨艳萍

(1.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83;2.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5;3.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83)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探讨*

赵于前1,李香花2,杨艳萍3

(1.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83;2.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5;3.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83)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科研团队建设紧密相关,以科研团队为主体进行研究生的培养可以大大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本文在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探讨了团队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建设研究生科研团队的措施。

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科研团队

2006年,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在国家制定的中长期(2006-2020)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近几年,我国教育界、科技界和社会学界都在全方位探讨、预测新世纪的社会发展趋势,以期使各领域能以较准确的行为目标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或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在诸多领域中,最为迫切的是教育界,因为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是第一位的,只有培养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保证我国各行业的发展稳步前进,并进而建设创新型国家。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最高端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最前沿,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建设输送高端人才的战略任务,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决定意义。创新能力是科研能力的核心,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志,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高,缺乏创新精神,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率非常低[1]。自从1999年研究生扩招以来,由于研究生导师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师的负担越来越重,原有的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一对一的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也会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研[2005]1号)中明确指出,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以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激发研究生、导师和管理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深刻改革、培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研究生科研团队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的科学发现和重大进展仅靠单兵作战已很难实现,合作科研、团队攻关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内在要求[2]。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每个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人数也有了显著增加,少则3-5人,多则几十人。根据统计,我国每位研究生导师指导硕士生的平均人数由1999以前的不足3人增加到2005年的6.3人;指导博士生的人数由1999年以前的不足3人增加到2006年的5.85人;还有不少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人数达到了几十人之多[3]。因此,以中青年科技教师及科研能力突出的高年级研究生为骨干、以高中低年级研究生为主体的科研团队逐步形成,这个团队的创新成果如何,与该团队的培养和管理模式密切相关。

研究生科研团队是某一群体的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成员在一定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学习与协作,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学术交流为平台,实现个体与组织的互动成长,并通过合作发挥整体作用而达到某一目标的、以研究生为主体所组成的科研群体。该群体能够把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协作,为实现共同学术研究目标的人力资源及其相互关系组成为一个集合体[4]。该团队具有以下特点:

(一)流动性

由于硕士、博士、博士后都有一定的培养年限或科研年限,因此,研究生科研团队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但这种流动是良性互动的,对于科研水平的提升来说又是渐进式前进的。

(二)知识层次的高低性和角色的相异性

根据高低年级研究生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的不同,可将研究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由青年科技教师和科研能力突出的高年级研究生组成,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和团队的组织领导。第二层次人员主要由高年级研究生组成,他们是科研项目研究的中坚力量,结合项目进展开展论文写作和研究,且负责对低年级研究生进行项目介绍、项目技术支持等工作。第三层次主要由低年级研究生组成,他们在高年级研究生的带动下,在学习课程的同时,有方向、有目的地加强知识学习和技能提高,逐步进入到第二层次。

(三)合作互补性

科研团队能够把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协作,为实现共同学术研究的人力资源及其相互关系组成为一个集合体[2]。一般来说,导师指导研究生是基于项目研究的需要,因此,研究生的科研任务也是围绕项目而进行分工合作的。博士和高年级硕士研究生是科研团队的中坚力量,他们有分工合作地指导低年级硕士研究生,这样导师、博士、硕士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团队合作模式,便于科研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

(四)学科交叉性

一般来说,研究生科研团队中的成员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甚至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因此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这种组合不但符合交叉学科发展的需要,符合现在知识生产跨学科、多领域、复合型的发展特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沟通与协作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5]。

二、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的必要性与措施

(一)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传统的由导师指导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方式,不仅不利于开阔研究生的视野,而且使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更多地打上了导师个人学术兴趣的烙印,对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性考虑不够,不利于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研究生扩招之后,由于研究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导师精力的有限,这种培养方式更加不能适应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需要。因此,建立研究生科研团队,发挥团队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独特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现代科技创新越来越依赖于团队协作,闭门造车式的以单个导师为主体的“导师——研究生”一对一的指导和培养模式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协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合作、协商和竞争,可以诱导和强化多元智能发展,提高研究生的认知、感受、想象等能力,激发创新欲望[7]。

2.知识共享的需要

学生通过与团队中其他成员的讨论可以及时得到最新的科研信息,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拓宽视野,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协调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和知识共享,学生不但可以学到显性知识,而且可以在与导师、学者的紧密交流互动中学习到导师的隐性知识,即工作经验、研究角度和思维方式等等[5]。

3.提升研究生个人学习能力的需要

团队学习是团队内获取、创造和传播知识的过程,相对于个人学习,其优势在于:(1)在团队合作智能的影响下,成员能够取长补短,向着增进学习绩效、提高认知水平与智能的方向发展;(2)通过深度会谈、讨论以及共同实践等方法实现个体知识的转化,提高自我学习与创新能力;(3)团队成员重叠式思维表现出“1+1>2”的学习绩效,能有效缩短个人摸索的时间,产生更高的个人学习效能;(4)通过建立彼此信任和相互激励的机制,培养成员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7]。

(二)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的措施

1.学术交流为纽带

学术交流与研讨是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紧盯学术前沿、鼓励学科交叉、倡导思想碰撞、包容奇思妙想[8]。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学术交流,可以锻炼研究生的思维、组织和表达能力,让研究生了解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掌握学科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准确把握研究方向,从而加强时间紧迫感,激发学习热情。而且,加强师生之间的学术互动,活跃学术氛围,通过不同学术背景的知识观点、思想相互碰撞与融合,可以拓宽学术思路与领域,激发创新激情,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9]。

开展学术交流,还可以使低年级研究生迅速转变角色,适应研究型学习模式;可以使研究生交流信息,了解他人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可以帮助研究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向大师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可以使团队中的每个人看到原先自己没有看到的更本质、更深远的东西,从而有利于交换信息并进行深入讨论,对一些科研难题能做到更有洞察力和创造性,从而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2.充分发挥导师在团队中的作用

导师在团队中应起到引路人和领导的作用。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大家的广泛讨论和深度思考,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导师不仅要给研究生传授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实践经验、研究方法,更要鼓励研究生加入科研团队,主动参与科研项目。同时,导师也应加强在团队中的领导作用,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使研究生有分工有合作地完成科研任务,从而加强团队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另外,导师从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研讨中也常常受益匪浅,可以进一步更新自己的知识,及时发现团队中存在的问题和科研过程中的难题,有针对性地指导研究生,使他们少走弯路。

3.严格的考核制度

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一些单位用人“唯学历”的不良现象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少数研究生功利主义严重,存在“混文凭”的想法。他们大多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自己动脑动手,利用团队的机会“浑水摸鱼”,蒙混过关,甚至抄袭剽窃别人的科研成果。如果对这种学生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他们往往会被“边缘化”,也会影响其他同学的积极性,甚至危及团队。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的科研团队采取了每周定期学术汇报,并在汇报的过程中导师和其他成员提问,汇报之后导师点评的考核制度。为了防止个别学生的依赖思想,我们还要求每位研究生必须在充分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Research Map),且不容许雷同现象。此外,我们还规定了每位研究生毕业之前必须发表的论文质量和篇数。这些措施有利于维护团队的声誉,保持团队的生机和活力。

4.适当的奖惩制度

为了调动团队中各位研究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和研究的热情,适当的奖惩制度是必须的。我们的团队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奖励制度,根据参与科研的积极程度和贡献大小发放助研津贴,每年调整研究生的奖、助学金等级等等。团队中研究生的奖惩评审工作由所有导师根据研究生平时的综合表现和业绩集体商讨完成。另外,中南大学每年在研究生中设立的“自由探索项目”、“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起航项目”、“米塔尔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等也有利于调动研究生学习与科研的积极性,提升研究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

三、结语

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的发展;创新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团队建设,以科研团队为主体进行研究生的培养可以大大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本文在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探讨了团队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建设研究生科研团队的措施。只要我们注重通过科研团队建设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定会得到全面提高。

[1]姜爱莉,王长海,周革非,等.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3):79-82.

[2]张学义,史立伟.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J].职业时空,2009,(9):71-72.

[3]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2):12-21.

[4]易斌,陶国才,鲁开智,等.以团队为主体的培养模式在麻醉学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730-732.

[5]王琛.基于研究生虚拟团队建设的Twitter应用比较优势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8):98-101.

[6]张寿庭,刘韩星,张礼卿,等.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53-57.

[7]喻燕,卢新海.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团队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9,(5):38-40.

[8]白宇,张广军.研究生学术交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增刊):9-12.

[9]李静波,柴育玲.研究生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5):10-11.

2010-12-28

赵于前(1973-),男,湖南双峰人,博士,副教授。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创新能力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V eraW an g
导师榜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