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责任与大学生成才

2011-08-15 00:51申俊龙史文川
关键词:责任大学人才

申俊龙 史文川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一、对“人才”概念的界定

“才”指才能,是将知识活化和运用的能力,其核心是正确的思维方法。“才”字根据《辞海》解释:①通“材”,指人的资质、品质;②通“裁”,指裁夺[1]。笔者认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义是指剪裁,将材料进行加工;第二层意义指裁决、决策的能力。“人才”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的注释:“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中对“人才”内涵的界定是: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2]

古往今来,志士仁人对于“人才”的概念做过各种各样的诠释,如韩愈将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司马光将人分为圣人、君子、愚人和小人等;现代社会有高级人才、杰出人才之说。按照人才素养结构的维度划分,有两维说(德、才两维关系);有三维说(毛泽东将人才分为德、智、体);有五维说(古人有德识才智勇之说,现代有德智体美劳之说)。每个维度又包含了许多具体的指标。按照社会分工,又可分为领导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等。

虽然存在多种定义,但是其中的本质是相通的,即人才应当是指对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作用的优秀人士。贡献能力是“人才”区别于“一般人”的根本所在。

二、大学应履行的责任

大学的责任是什么?责任,也指义务,是基于社会组织的法定义务,是个体或组织合法性存在的应然。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的使命,对人类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公共影响力、推动力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组织,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大学是社会文明的一面旗帜,是人类社会的科学脊梁,道德良心和文化希望。[3]因此,现代大学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有: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其中又以人才培养为大学最基本、最原始的职能,是大学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也是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所在。

在哈佛大学任教 30余年并任哈佛学院院长 8年之久的哈利·列维斯教授(Harry R.Lewis)在《没有灵魂的杰出》(Excellence W ithout A Soul)强调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灵魂并指出:“研究型大学的竞争,使得这些大学忘记了自己的一个基本的使命,那就是对本科生的教育,教育这些年轻人如何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现在的研究型大学只顾追求所谓的优秀,然而却已经失去了大学的灵魂。”[4]随着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大学的社会影响力、贡献力在不断提高,社会对大学的期望也在不断上升,大学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社会压力呢?这既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能力去适应社会,更需要有创新能力来进行教育制度创意,引导社会期望的合理化,以获得大学发展的合法性存在。教育制度创意就是明确大学精神,建立大学章程,制定人才培养规范和实现的机制。

大学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同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不管现代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多么重要,也不管现代社会对大学寄予了多少期望,大学教育仅是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不能说大学一定培养出优秀人才来,也不能说优秀人才一定是大学培养出来的。

这就是说,大学有培养社会优秀人才的责任,但是这种责任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5]因为大学始终是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不可能也无法替代其他子系统的功能。人才的培养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家庭环境、社区组织环境和社会时代环境的影响。

责任有限,不是推卸责任,更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更加明确责任,更加区分责任,更加突出大学阶段高校的主要责任和具体责任。

大学该如何承担自身责任呢?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儒家讲求为学要“通五经贯六艺”,都是将品德培养和技能培养结合在一起的。现代主流观点认为教育最重要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更要指引学生走进人文和科学的前沿深处,充分体现大学追求高深学问,探索真理的勇气和力量。[6]必须认识到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价值和主体职能,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是人才培养基础上的合理延伸,放弃或不关心人才培养,就是舍本逐末,大学也就失去了本真。

大学阶段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经过中小学义务教育,基础知识的学习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么大学的边界在哪里呢?现代大学是创造知识、创造文化、创造思想的地方,大学教育应区别教学和教务,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工具或工匠。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思想没理想”现象,正说明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存在亟待改进之处。大学需要传授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理解、运用知识的方法。这需要大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方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思维方式决定了知识的使用方向和使用方式。思维方式创新比知识创新更重要,只要思维方式有所创新就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知识。大学应该是培育思想、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大学应该能够创造思想并升华为学生理想,使大学生能够既掌握有科学知识,又拥有人文精神;既树立有活跃灵动的思想,又时刻牢记自身的社会责任,提升为社会事业服务的精神境界。

大学的责任,首要的应当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需要开展人格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培养责任感和事业心。随着我国教育市场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学所授的价值体系囿于越来越多的企业理念的价值困境。正如巴尔所言“只要学生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那么由学校所‘传授’的道德系统,便越来越符合于企业文化相一致的价值观念”。[7]事实上,“如果大学不是有意识地去培养一种社会和公民的责任感,这样的规范就会出现问题,就会随着社会价值观倾向于个人和利己,而变得越来越难以实施”。[8]大学教育有义务通过促进学生道德发展,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具体来说,第一就是要有感恩理念,要有社会责任感。大地养育了我们,社会哺育了我们,人民培养了我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自然感恩,对土地感恩,对家庭感恩,对学校感恩,对社区感恩,对国家感恩。没有感恩,就没有良知,就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感恩,就不会有满足;没有感恩,就意识不到责任;没有感恩,就不会有奉献的精神。第二要有敬畏思想,要敬畏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要有道法自然的理念,不可太轻狂,只有尊重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解放。第三要有包容精神。征服时间的是经典,征服高度的是胸怀。要培养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宽容、包容精神,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从领地走向部落需要团结、凝聚力;大的工程、大的事业只有带领大众,形成合力才能成功。第四要有价值感,这是自我评价、社会评价。需要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需要追寻生命的意义、生活的价值。最终是创造事业的价值,也就是对社会的价值。没有社会贡献力,只能是社会的负担和包袱。

大学责任,其次是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大学至少要培养几种思维能力:

第一是人文思维,也即悟性思维、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人需要梦想,需要境界,需要超越,这就是要靠悟性思维。第二是科学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大学生需要分析思维、结构性思维,要善于分析现象背后的逻辑。只有严格、严谨、缜密的思维,才能把握住事物的规律,事物的细节,事物的运动。第三是创新思维,人首先要适应环境,但更重要的是要富于创造性。创造是人的本质,是人的价值所在。创新需要批判性思维,突破性思维,需要怀疑精神,不畏权威,不畏经典,怀疑常规、常识,善于分析、思考,更深入的思考。

大学责任,再次才是知识、技能的培养。大学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需要培养一些专业化的知识和可操作的技能。但是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应该是在学校里的“被培养”、“被教育”,而是要与实验、实践相结合,与政府和企事业组织相结合,培养有用的知识和能力。

总之,大学的责任是培养做人做事的能力。《红楼梦》中就指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大学阶段,需要铸造学生的精神理念和实践能力。

三、人才成长与大学责任实现的条件

人才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学生本人的资质条件。大学不应该是孤岛,不能孤独发展,更不能形成“孤岛效应”。

人才成长的动力模式有三种:第一是知识技能推动型,依靠学校的培养,这容易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第二是社会需求拉动型,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容易急功近利,引起短视行为;第三是社会互动型,既考虑社会需要,又要遵循教育规律,既能适应社会当前需要,要能够适应社会未来需要,既要考虑学生现在的知识和能力,也要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应该选择社会互动型,求得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之间的均衡。大学阶段是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也肩负着承担这一阶段的重要历史使命。具体到人才成长的现实条件,要求大学教育首先要做好以下环节:

1.正确的选才机制

高考是以考核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形式的,只能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学生的能力。一个人才的成功是在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中发挥独特作用,所以选材无须求全,应当校短量长,取其所长。不应该以统一的模式来套用所有人。正如明代张岱所说的那样:“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真正能够成才或者成其大才者,往往都是有一定兴趣癖好或有一些瑕疵的人。因此,要有正确的选才机制使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能够通过这样的机制被发掘出来。

2.合理的育才机制

人对事业的认知、理解能够形成偏好,稳定的偏好能够产生持续的行为。所以首先要从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上着手,建构能够发挥正确引导学生成才作用的制度框架,进而依据制度的引领产生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式的认知、偏好,最终形成适合大学发展的育才机制。需要注意的是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不仅在教育实践中应当扬长补短,弥补缺失和不足;更要有扬长容短的气力和勇气,保护可造之材的健康成长。

3.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大学不是一座孤岛,社会环境既会影响学校,也会影响学生。当前表现出来的社会过度功利化,大学过度市场化都在削弱大学的公益性,损害大学社会责任的履行。而过度的大学行政化,学术权力化、江湖化和虚伪化,教师功利化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因此,大学必须要规避这些不利影响,弘扬大学精神,依法治校、民主治校、专家治学,积极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学术包容文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批判的文化氛围,为学生的成才、成长构筑良好的学术氛围。

[1] 在线辞海查询.才 [eb/ol].http://www.521yy.com/cihaizaixianchaci/cihai1.asp?kw=%B2%C5.

[2] 新华社.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eb/ ol].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 htm.

[3] 眭依凡.观念更新:大学人才培养改革设计的价值引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6-9.

[4] 王鲜萍.大学人才培养的“知识分子”向度[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65-68.

[5] 杨兴林.关于现代大学社会责任的再审视 [J].江苏高教, 2009,(1):17-20.

[6] 邓周平,等.论大学学术教育的“质量”观[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4):19-24.

[7] Ball,S.J.Education Reform:a Critical and Post-structuralApproach[M].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4:146.

[8] Plant.R.“Enterprise in itsplace:themoral limitsofmarkets”in Hellas,P andMorris,P.TheValue of the Enterprise Culture:the MoralDebate,London:Routledge.1992:89.

[9] 严吉菲,等.现代美国大学社会责任的批判性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6,(3):75-79.

猜你喜欢
责任大学人才
“留白”是个大学问
人才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大学求学的遗憾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