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风格——以《“悲歌”三重奏》为例

2011-08-15 00:42冯子祥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尼诺夫拉赫玛悲歌

冯子祥

(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辽宁沈阳 110089)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风格
——以《“悲歌”三重奏》为例

冯子祥

(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辽宁沈阳 110089)

拉赫玛尼诺夫是浪漫主义晚期杰出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经历了20世纪初现代音乐的洗礼却依旧保持着俄罗斯民族化的创作原则。力图阐述拉赫玛尼诺夫兼具浪漫主义与俄罗斯民族风格的音乐创作特征,并通过对《悲歌三重奏》的分析,阐释其重奏作品的创作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主义;俄罗斯民族风格;《“悲歌”三重奏》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欧洲音乐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浪漫主义发展至晚期,而以印象主义为主导的现代派也逐渐崭露头角,涌现出大量不同风格的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就是其中的杰出人物之一。他深受俄罗斯本土音乐文化的熏陶,又接受了西欧作曲模式的教育,在创作晚期仍旧维持传统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却在构思方面受到了现代派的影响。他性格中兼具宽广与深沉,将情感通过高深的技巧和浓重的思想进行表达,是俄罗斯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他演奏技巧高深,这种水准同时贯穿于其音乐作品中;他创作体裁广泛,无一不渗透着浓烈的民族风情和震撼人心的情感宣泄。这些错综复杂却紧密相连的特质构成了拉赫玛尼诺夫独一无二的音乐风格,对20世纪古典音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通过重奏作品《“悲歌”三重奏》来探讨一下拉赫玛尼诺夫的重奏作品创作特征以及独特的音乐风格。

一、兼具浪漫主义与俄罗斯民族风格的音乐创作

拉赫玛尼诺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在音乐风格形成之初受到浪漫主义的熏陶,同时旋律带有俄罗斯民族特有的粗犷豪迈的气息。

拉赫玛尼诺夫有着过人的音乐触觉,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在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一系列高水准的器乐作品。他从小在俄罗斯成长,学习音乐,对俄罗斯音乐耳濡目染,同时深受本民族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以及穆索尔斯基的影响,又在音乐风格初具雏形之时受到浪漫主义的熏陶,这些早期的经历形成了他得天独厚的艺术特征[1]。在他的一系列器乐作品中,并没有冗长的主题,大都短小却动力性极强,旋律流淌着俄罗斯民族粗犷的血脉,仿佛闻到了伏特加浓烈绵延的芳香;音域宽广,深沉与跳跃齐头并进;延续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追求,用柔美壮阔的音调生动描绘了祖国俄罗斯的风景、民俗和精神生活。在他的作品中,时时处处可见本民族的音乐语汇,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精湛的作曲技艺。在表现本民族特色的同时,拉赫玛尼诺夫尊重西欧浪漫主义的成果,并借鉴了他们的作曲手法和诠释情感的方式,兼具肖邦的浪漫多情和李斯特变换纷繁的对比。

二、拉赫玛尼诺夫重奏作品的风格

1.悲伤主义情调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音乐发展史上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阶段,一方面受到早期浪漫主义根深蒂固的影响,与此同时,伴随着欧洲经济文化以及历史潮流的变更出现了印象主义等现代新兴音乐流派的萌芽,可谓是承上启下的枢纽。身处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们的风格呈现出了一些复杂多变的特征,乐思动机更加短小精炼,和声倾向于不协和音程,配器更为细腻,强调演技优势的发挥,一些极具悲剧性色彩的主题开始盛行。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于这一转折时期的重奏作品也受其影响而具有悲伤主义情调。

与大量脍炙人口的钢琴作品不同,拉赫玛尼诺夫的重奏作品并不多,却令人感怀隽永,独具深刻的艺术价值。与欢快乐观相比,他更加倾向于小调的情感基调。在重奏作品中,拉赫玛尼诺夫依旧保持了他惯有的深沉宽广,森严雄浑,俄罗斯式的音乐语言以及不协和的音响构成。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号《“悲歌”三重奏》完成于1893年12月,是他早期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旋律一开始就将听众带入沉重悲伤的冥思中。早在两年前,柴可夫斯基因鲁宾斯坦之死而写了一首《A小调钢琴三重奏》纪念故友,拉赫玛尼诺夫亦决定按相同的曲式结构再写一首《“悲歌”三重奏》,以表达对柴可夫斯基的敬意,可惜在作品未创作之时,柴可夫斯基就去世了。拉赫玛尼诺夫在作品中以最深沉的情感,寄托了对柴可夫斯基这位俄罗斯音乐大师的哀思。

这部作品在风格上延续了拉赫玛尼诺夫一贯的悲伤主义情调,因为是以与作者关联密切的情感经历为素材,所以在内涵上更为深刻凝练,充满了真诚质朴的情怀,感人肺腑。拉赫玛尼诺夫的悲伤主义在作品的第一乐章就有所体现:节奏为中速,钢琴的下行半音阶,可以理解为送葬队伍的沉重脚步,亦仿若缓缓跌入万劫不复深渊的灵魂。大提琴小提琴高低不平的吟唱,则像是哀伤过度而变形的身体。小调调性贯穿整个第一乐章,用音乐的画笔勾勒出一幅惨淡凝重的画卷,“悲情”就是这幅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奠定了整个作品的基调。与此同时,这种情感动机更是在第三乐章的主题再现中得到了更深入的升华。进入第三乐章后,对第一章进行了再现和总结,情绪相较之前更为激烈悲恸,将感情升华至最高点,余音绕梁,令人深陷于作者的悼念情感中不能自拔。

尽管大多数作曲家青年时期的成名之作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奔放的情感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拉赫玛尼诺夫则不然,他似乎更加偏重于现实的写照,并运用悠长抒情的音乐语调来表达内敛的悲情。他的这部创作初期的重奏作品通过对各种小调的运用以及巧妙的过渡衔接,在听觉上制造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受,也在艺术创作方面直接推动了他“小调”倾向的形成。

2.音响效果纷繁多变

拉赫玛尼诺夫从小便接受了专业的音乐教育,对西欧传统的作曲理念推崇有加;深受俄罗斯本土音乐文化的熏陶与培养,尤其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创作,更是深刻地引领着他的创作方向。他善用不同的创作手法,将各种乐思进行多种组合,营造多变的情感氛围。俄罗斯音乐以宽广深邃见长,他也充分地汲取了其民族的创作养分,用悠长的旋律和绵延的音域创造出独特的音响效果。在《悲歌》的第二乐章中,拉赫玛尼诺夫吸取了他早期的作品管弦乐幻想曲《岩石》的主题,进行八个变奏。这几个变奏形式上类似于他的钢琴小品,短暂而深刻,采用曾经的乐段进行改编,耐人寻味,好似一篇生动的回忆录,记录作者和柴可夫斯基的情谊;钢琴依旧充当推动整体氛围的重要角色,小提琴急促紧张,音域广阔,美好的回忆就此化为终点,留下的仅有挥之不去的哀愁,欣慰中夹杂着难舍难分,五味杂陈;大提琴像是小提琴最好的映衬,随着它的喜怒哀伤而变化,这里作曲家设计了多个二者互动的场景,促进了情感的抒发。节奏坚实而富于弹性,音乐形象之间对比强烈,甚至呈现出交响化的发展特征。旋律迂回婉转,跨越多个音域,掺杂着大量不协和的织体,在变奏中采用不同的音调使各个部分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巧妙地将曾经美好的回忆和分离的现实进行有机化的结合,为听众带来变化多端的视听效果,尽管乐段绵长也不会感觉到丝毫的乏味和无趣。

3.高超的演奏水准

在重奏作品中,拉赫玛尼诺夫式的高超的演奏水准也随处可见,这和他优秀钢琴演奏家的身份密切相关。由于频繁地参加演奏活动,满足音乐会的需要,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对各个乐器特征熟练的掌握,使得他在创作重奏作品时将不同乐器的演技及歌唱性发挥得游刃有余,对演奏者的水准更是严格要求。当演绎《悲歌》的主题时,钢琴以较轻的力量触键,发出急促又带有悲伤意味的琴声,营造出凄凉阴翳的气氛;大提琴委婉悲凄,唱出悲哀的旋律,有如柴可夫斯基正在款款诉说自己的苦楚;小提琴则在圆润中带着几分细微的音响,表达出作者深刻的缅怀和依依不舍。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所散发的多彩音色与极具张力的音乐表现力,使得整个乐曲充斥着凄苦与阴郁,对聆听者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深深感受到作曲家当年的心境。

钢琴带有大量的变化半音,音位变化明显,且带有级进性的旋律走向,沉重中带有细小的力量克制,大有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之感,和弦依旧是恢弘雄伟的,同时要求营造出压抑的氛围,对触键以及作者细腻情感的刻画功力要求极高;小提琴和大提琴更像是两位不同声部的歌唱家,小提琴悠扬婉转,没有热烈的倾诉,却在柔和中用悲剧色彩的演奏烘托出一种黯然的味道,依然是拉赫玛尼诺夫式的迂回流转,高低音的转换异常频繁,试图在低沉中塑造悲伤而难以抑制的形象,在低音部分的演奏技巧更为高深,需要以演奏者优秀的节奏以及力度的把握能力为基础;大提琴音质低沉,在此发挥了配合小提琴抒发情绪的作用,它的旋律以及节奏模式和小提琴有着惊人的相似度,作者安排二者进行合唱的意图显而易见。当然,三者的配合是决定作品成败的至关重要的一点:钢琴音色多变,小提琴鲜亮细腻,大提琴低沉绵延,在这部充满悲伤意味的作品中,更要分清楚各乐器之间的声部关系,以及主次旋律的分配,韵律的吻合,以及情感宣泄程度的一致,演奏脚步上的协调。

4.浪漫主义与现代化的完美结合

复杂的艺术生涯和生活经历造就了拉赫玛尼诺夫独特的室内乐创作特征。他抗拒西欧现代主义的影响,不追求表面化的革新,努力使其作品可以面向广大听众,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和华丽的技巧抒发出刚毅的意志和宽广宏伟的抒情[2]。另一方面,作为一位杰出的作曲家,他也不同程度地汲取现代派的作曲技法,在作品中适当运用不协调元素,变化半音以及短小的发展动机来满足情感的表达需求。《悲歌》创作于19世纪末,在技法上对现代音乐如印象主义等有所汲取,但本质上更加倾向于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在技法之外,我们还可以强烈感受到拉赫玛尼诺夫复杂的个人特色。色彩化的和声,迂回的旋律,以及不协和的织体都可以称得上是这部作品完美的装饰,而作者对自身内在精神世界的描绘亦是这部三重奏最值得玩味的部分:恢弘大气中的阴柔,激烈与深沉的混杂,动静皆宜的变化,刚毅与脆弱的结合,无一不在表达着那欲说还休的挽留,还有婉转凄美歌唱下的那一份真挚的情感。

除此之外,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室内乐时,跨越了印象主义的萌芽时期,受到了现代音乐流派的熏陶,在织体以及和声技法方面,加入了大量对比以及鲜明个性的渲染,色彩运用更加强烈突出。在此基础上,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还呈现出了特殊的迂回式阶梯状特征,成为其创作上浓墨重彩的一笔[3]。尽管如此,他的重奏作品在风格上还是保持着浪漫主义基本的艺术观和创作框架。

三、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总体特征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始终与俄国本土的音乐语言和民族精神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通过作曲来表达中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深刻地反映了知识分子的意志与愿望,尤其是在现代主义音乐流派盛行的20世纪初更是独树一帜的代表性人物。俄罗斯不仅是他的祖国,也是培育其音乐思想的沃土,经过良好文艺氛围的熏陶和正规的音乐教育,西欧的传统创作方式以及俄罗斯民族特有的艺术气息根植于拉赫玛尼诺夫的内心深处[4]。在题材上,紧密结合祖国的自然景象以及人民的精神生活,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传统发扬光大,他的作品中,旋律多以抒情歌唱为主,音乐形象富有鲜明的戏剧化色彩,吸取西欧浪漫主义的创作技法和理念,同时也离不开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宽广悠远,大气而凝练,具有宏伟的气魄。然而,尽管拉赫玛尼诺夫性格豁达开朗,但由于对事业方面的发展确是要求颇高,对于他人对自己作品消极的评价,他颇为在意,甚至因此而苦恼,这些经历都在进一步加深他创作中“悲情化”的情感趋向。在现实生活中,他的事业因早年的《第一交响乐》演出失败而停滞不前,他的创作活动也随之锐减。至20世纪初,随着无产阶级思想在俄国的广泛传播,俄罗斯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于1914年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革命。由于之前拉赫玛尼诺夫曾在国外居住了3年,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竟萌生出了些许消极避世的思想,这一期间的创作更是显现出了颓废的文艺思潮。尤其是在晚年的创作中,更是显现出了一种脱离现实而抽象的美,显然受到了以印象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派的影响,突显出神秘而悲剧化的色彩。虽然如此,他的创作仿若一棵飘摇在风中的树,树枝可能会随着风向而摇动,树干却始终根植于“传统而民族化”的泥土之下,屹立不倒。可以说,他的风格在当时现代主义盛行的情形下还是相当独特的。德彪西、马勒尔以及理查施特劳斯等印象主义者倾向于主观、纤细、抽象,甚至狭隘而倾颓的音乐表现方式,运用大量的不协和音程,神秘的增四和弦,短小的发展动机以及五声音阶等制造神秘的音响效果,大为颠覆过往的传统思想,甚至在某些作品中还出现了消极暴力的发展倾向。拉赫玛尼诺夫则不然,他更加注重与听众的交流,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透过音乐的窗口传递出去,延续浪漫主义华丽炫技与深刻的内心情感相结合的理念,以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为灵感来源,在深沉与悲情的外表之外,更多显现而出的,是他坚毅的意志和宽广的气息,这些品质无不彰显着他创作中除技巧之外深刻的思想内涵。拉赫玛尼诺夫在音乐发展的特殊时期所呈现出的独特风格,至今仍在欧洲乃至世界音乐发展历程中发挥着宝贵的作用。

[1]安德列亚斯.拉赫玛尼诺夫[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25-166.

[2]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419-427.

[3]华萃康.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技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21-77.

[4]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334-336.

The Music Writing Style of Rachmaninoff——On the"Elegiac"Piano Trios

FENG Zi-xiang
(Piano Department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Shenyang Liaoning 110089,China)

Rachmaninoff,an outstanding composer and performer,experienced the modern music of early 20th century but still maintained the Russian style in his musical creation.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features of romanticism and Russian style in his musical creation,and analyzes the style of his ensemble works through the study of"Elegiac"Piano Trios.

Rachmaninoff;romanticism;Russian national style;the"Elegiac"Piano Trios

J609.1

A

1009-315X(2011)04-0376-04

2011-04-18;最后

2011-04-18

冯子祥(1979-),男,辽宁沈阳人,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钢琴演奏、钢琴伴奏艺术研究。

(责任编辑 王莉)

猜你喜欢
尼诺夫拉赫玛悲歌
千古悲歌霸王祠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浅谈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以《音画练习曲》Op.39 NO.9为例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试论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的演奏技巧及方法
海豹的悲歌
别下悲歌——蒋光煦与别下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