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雷平改革对村社的影响

2011-08-15 00:45宋春阳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关键词:富农村社土地

杨 慧 宋春阳(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斯托雷平改革对村社的影响

杨 慧 宋春阳(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俄国村社是自然形成的社会经济组织,在俄国历史中占有特殊地位。20世纪初,俄国当局的重大举措是斯托雷平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消灭落后的村社,引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虽然改革最后并没有成功,但还是动摇了村社的根基,对村社产生了极大影响。改革促使村社的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发展;激化了村社农民和地主、富农间矛盾并使农民分化问题加深;提高了青年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也使青年人沾染上不良风气。

村社;农民;土地;改革

建立在东斯拉夫原始氏族公社瓦解基础上的地域性社会经济组织——村社在俄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边缘政治决定的。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后,村社在法律上得到确认,由自然形成的民间组织摇身一变成为农村基层官方行政组织,履行各种经济、社会、治安等职能,如土地公有且定期重分制、联环保制度、民主制、互助合作制等。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农民革命运动的经验,俄国统治集团认识到农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中世纪的村社。于是沙皇政府决定通过强制手段摧毁村社,保证资本主义农业沿着资本主义地主的道路发展。1906年3月4日沙俄政府拟定了土地规划条例,此条例经国家杜马、国家会议审议通过和尼古拉二世批准后成为了“1910年6月14日法令”和“1911年5月29日法令”,俄罗斯进入了斯托雷平改革时期。改革的主要思想是铲除村社,把俄国农业引入资本主义道路,因此,改革对村社的经济发展、人员结构产生了极大影响。

一、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村社经济发展

尽管斯托雷平改革是以铲除村社为目的的,但改革的某些政策却对村社经济具有积极意义。村社这个落后的社会经济组织在改革的推动下,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改革中土地规划法令提高了村社的农业生产水平

一直以来,每隔一定年限村社会根据各个农户的劳动力人数变化、田地的优劣和远近进行分配土地。这样的分配造成了地块零散且交错纵横,每户农户都分有多块零散的小地块,有些农户的地块甚至高达20~30块,有高岗地、平地、低洼地等。虽然这样的土地分配可使农户无论在旱年还是涝年都有一定的收成,但这样的土地制度仍存在很大缺陷,一是地块过于零散,二是有些地块离住宅太远或两块地相隔太远,这都不利于耕种和农业技术的推广。斯托雷平改革于1911年9月25日法令中对土地规划进行了详细规定,其中指出土地使用的最完美形式是独立田庄,其次是独家农场,强调每户分地不得超过四块,尽量合成一块地。从发展农业资本主义的角度看,土地规划的确具有进步意义,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集约化的经营。在政府的扶持下,一些退社的地主、富农在自己的独立农庄或独家农场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器和改良的农具,独立田庄和独家农场中现代农具的普及率大大高于村社,再加上大块土地可以进行集约化生产,每年的粮食产量明显高于村社,这着实让村社农民羡慕。受此影响,村社农民开始合伙购买廉价的旧农业机器,甚至部分农民还集体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这大大提高了村社的农业生产水平。

(二)改革中的私有化政策带起村社的副业生产,为村社增加经济效益

虽然村社的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高,粮食产量也明显多于以前,但由于村社自身的弊端,农民还是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斯托雷平改革的“1906年11月9日法令”第一条规定:“每一占有村社份地的农户随时都可以将属于其本家的份地固定为私有财产。”其目的在于,在农村发展中农,使农民的心理发生变化,认同私有制,从而瓦解村社。随着改革的深入和20世纪的工业浪潮的冲击,村社农民的心理也悄悄发生了变化,村社为适应社会也进行了自身的调整。村社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开始组织村民进行副业生产,比如位于城郊的村社兴办牛奶公司,为城镇居民提供牛奶和乳制品;而位于矿山附近的村社兴办矿工厂,组织村民采矿;一些村民在农闲时去附近城镇打工等。这些副业为村社带来了效益,村社用这些钱为农民买地、置办现代农具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二、改革激化村社农民和地主、富农间的矛盾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俄国走进帝国主义时期,此时由于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大量封建农奴制的残余并存,在俄国农村形成了两大矛盾,即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农民和富农的矛盾。这一时期斯托雷平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更是激化了这两大矛盾。

(一)改革激化村社农民和地主间矛盾

不论在哪个国家,农民和地主始终都是势不两立的,斯托雷平改革又进一步地激化了他们之间的矛盾。据杜博罗夫斯基统计,改革前1900年~1904年间,农民反地主暴动大概是144次,而在改革时的1905年~1907年间,竟达到5404次。村社与地主的冲突主要因为土地问题。土地规划改革后,几乎每个村社都有和地主共同使用的土地,即公地(如草地、林地、牧地和其他不适宜耕种的土地等),对于这些地块,贪婪的地主当然想纳为己有,但村社及其农民也不示弱,就这样一直进行马拉松式的斗争。原属于农民的土地被地主占去后,农民们不甘心,集体赶着牲畜到原来的公地上放牧并打地主的雇佣工人,地主则找来警察或军队镇压农民,结果地主只是损失了几个工人,而村社就损失惨重,经常有农民被逮捕、罚苦役、判刑,甚至是流放。村社没有地主的势力强大,只能忍气吞声。农民咽不下这口气,就经常采用“红公鸡”的方法暗中报复地主①红公鸡即农民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体纵火,是世界农民运动史上最具特色的斗争方法。。地主不仅抢占村社农民的土地,还剥削农民劳动力。由于各种原因粮食歉收时,村社没有能力帮助所有农民,有些农民不得不卖掉口粮还债和缴税,有时甚至是卖掉份地。农民破产后,地主廉价雇佣这些农民为他们做工,在他们身上榨取高额利润。破产农民仅靠地主给的一点点工钱根本很难糊口,就更加深了农民对地主的仇恨。

(二)改革加大村社农民和富农间矛盾,加深农民分化问题

斯托雷平改革前,村社中贫农、中农与富农的关系还比较缓和。同一个村社中的富农不得不遵守联环保制度,为穷人承担责任。改革法令颁布后,在政府和法律的保护下富农纷纷退社。富农在村社中占有大量土地,有些甚至达到全村社土地的50%,他们退社后不仅不能替穷人缴税,还带走大量土地,这是农民所不能容忍的。村民们认为富农用大家的土地发财,退社必须归还土地或者交钱才行。但这样政府不允许,于是村社集体排挤和仇视这些富农,富农经常遭到暗算。这种严重不均的土地使用方式加速了农民分化,富农拥有大量的牲畜、农具和土地,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贫民生活的水平却每况日下。农民分化成为当时村社最显著的特征。

三、改革对村社青年的影响

村社在普通农民心中一直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村社中的大小事务均由最高地位的老一辈们处理,青年一直处于从属地位,他们听命于老一辈的宗法式监督,循规蹈矩地过日子。直到斯托雷平改革破坏了村社的传统,打碎了村社内平静的生活,青年开始接触村社外面的世界,逐渐认识到自身的落后,致使自身发生积极或消极的改变。

(一)改革使青年在村社中的地位得到提高

改革打破了村社的封闭性,许多青年农闲时去城里打工,吸收了城里的新思想并带回村社,且在处理一些村社事务上表现出才干,这让村社中人刮目相看。于是,一些文化水平高又见过世面的青年进入了“长老会”②长老会:由村社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们组成,依据传统习惯法处理村中事务,在村社中具有极高地位和影响力。,“长老会”有了年轻化的趋势。青年人们带头引进新式农具并用多区轮作制代替传统的三圃制,在农业生产中有了明显成效,深受村民喜爱。在村民大会中,青年们也起到了主导作用并占据优势地位。这在从前是无法想象的。在与改革作斗争期间,村社青年第一次站在农民运动的前沿,而且在斗争中发挥了比老一代更重要的位置。随着改革的深入,青年人在斗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在引导村社经济文化发展中表现的才干和魄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青年人在村社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二)改革导致村社青年沾染不良风气

由于改革的冲击,村社自身也发生了变化,有些青年农民们对此产生了激烈的反应,经常有不符合道德观念甚至是违法的行为举动,被称为痞子行为。痞子青年的产生主要由改革的移民措施造成的。移民是瓦解村社最有效的一步,沙俄政府彻底摧毁村社组织能力的目的也因此达到。政府以优质土地资源吸引农民离开村社到西伯利亚和远东等地。在这一时期,移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是开发西伯利亚的政治需要,既可以缓解欧洲部分对土地的紧迫需求,又可以用这些人填补空白地区的地缘战略空间。但由于政府强制一些村民移民,并且移民组织工作差,地方官员的贪赃枉法,移民地恶劣的自然条件等,许多移民在新区无法生存,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返回欧俄故土。从1909年起,回流移民数量增多,这些人回到故乡后失去了一切,又得不到村社的理解。政府把安顿移民回流的工作转给村社,村社为其分配土地,再加之自然生长率,村社土地日益紧张,更引起同村社人的憎恨。而回流村民中有相当数量的年轻人,他们到处发泄心中的愤怒和不满。他们公开反对移民,反对土地规划,粗暴无礼地对待一切。他们经常在一起酗酒、打架、抢劫、盗窃,目无尊长、行为放肆。政府不断打击他们,舆论也不断声讨。总的来说,痞子行为也是由政府政策造成的。村社青年文化水平低,政府忽视青年人的教育问题,他们自懂事起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活,还是不能过上好日子,青年人想改变生活方式,追求进步,想改变村社古老过时的传统,但自己又没有足够的能力。改革后,自己本来平静的生活被打破,甚至变得一无所有。他们无法表达心中的情感,就选择酗酒、无理取闹来发泄心中的情绪和对改革的不满,向压制他们的地主、富农和政府统治阶级表示反抗。

尽管从经济学角度看,斯托雷平改革如列宁所说的:“斯托雷平的土地纲领无疑是经济上进步的西方式纲领,浸透着纯粹的资产阶级精神”,它是进步的。但改革还是失败了,没有达到其预期目标。不论是在拥护村社的地区还是在那些反对村社的地方,大多数农民没有拥护斯托雷平消灭村社的做法。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斯托雷平强迫消灭村社只是有利于一小部分富人的。农民想要的是地主的土地,而不是独立田庄和独家农场,农民们所需要的正是政府拒绝的。改革虽然失败了,但还是重创村社,受到摧残的村社已经不能发挥正常职能,村社内部也发生了变化。但村社在农民心中的地位并没有降低,对内平均主义和对外集体主义作用也没有削弱,受到重创的村社其适应性在斗争中反而增强,并且逐渐适应了俄国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以更顽强坚固的混合堡垒形式迎接下一次的挑战。但村社毕竟是一种停滞落后的文明形态,是俄国政治、经济及现代化发展的绊脚石,无论它自身做了如何调整,也改变不了它一千多年的固有性质,终究是要走向灭亡的。

[1] 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 刘祖熙.改革和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任光宣.俄罗斯文化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曹维安.俄国史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 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M].北京:三联书店,2004.

[6] 付世明.20世纪初期俄国村社[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9,125.

[7] 朱达秋,周立.俄罗斯文化论[M].重庆出版社,2005.

On the Influences of Stolypin Reform on Village Community

YANG Hui,SONG Chun-yang

As a natural form of social economic organization,Russian village community takes a special position in Russian history.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the major important initiative of the Russian authorities is Stolypin reform,the main purpose of which is to eliminate thebackward villages and lead Russiatothe capitalistroad.Althoughthe reformwasunsuccessful finally,it shook the foundation of the village community and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village community.The reform promo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s of the village community to some extent; it intensified the conflicts between village farmers,landlords and rich peasants,deepened the problem of peasant division;improved young people's status in society and also made young people tainted with the bad atmosphere.

village; peasant; land; reform

K512

A

2010年吉林省教育厅项目“俄罗斯文学经典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影响力研究”

杨慧(1971-),女,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为俄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富农村社土地
创新“村社宜站” 加强村综合服务能力建设
规范村社财会代理应关注的四个问题
我爱这土地
农民合作社带农富农作用增强
尉氏:葡萄产业富农家
河南光山:特色养殖富农家
春风里,奏响助农富农曲
勇于改革 善于创新 全力打通村社巡察“最后一公里”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农村村社自治与股份合作的关联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