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境中寻找新的起飞点——浅谈新时期高校学报的改革与发展

2011-08-15 00:51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出版业新闻出版学报

李 冶

(吉林省新闻出版从业人员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站,吉林 长春 130021)

一、新闻出版业发展现状及“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期间,我国新闻出版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产业规模快速提升,出版物发行呈现多元化趋势,生产能力和产出总量位居世界前列;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资本进入新闻出版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新闻出版业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新的问题。新闻出版的主流产品和后续服务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还有一定差距,产品差别化程度以及产业集中度依然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及产品的结构性矛盾成为制约新闻出版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对市场主体进行重塑依然是业内的艰巨任务,完成统一的市场体系尚需时日,整个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因此,在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有关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七大重点任务,即: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精品力作的生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做优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产业,提高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1]这些重点任务及配套工程项目的确定,在充分考虑了新闻出版业新特点新格局新要求的前提下,准确反映了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的趋势,对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热切期待做出了积极回应。

二、媒体多元化时代高校学报工作面临的挑战

高校学报历史悠久,它见证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1998年将其纳入全国统一管理的公开出版报刊系列,此后,高校学报的创办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为新闻出版业的不断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近年来新兴媒体以及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对高校学报构成了极大冲击,学报的创办工作日益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千刊一面”,内容相对单一

高校学报作为学术理论刊物,其信息源和新闻源大多来自本校或是兄弟高校,所报道的内容中概念化、程式化的新闻较多,常以居高临下的模式出现,新闻评论薄弱,漠视受众感受,降低了宣传效果;4开4版的报纸占全国高校学报的93%,受版面限制,每期承载的信息量少,加之出版周期过长,所刊载新闻的时效性也不强;同时,由于不以盈利为目的,版面设计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美感。

(二)新型媒体挑战学报生存

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络的出现,给高校学报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广播的方便快捷、网络的海量存储、电视的现场感知力都是传统的学报无法比拟的。新型媒体因为具有传播速度快、发散信息量大、视觉冲击力强等优势,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与喜爱。尽管学报依然是校园内一个独特的文化标识,但是,越来越多亮丽的文化风景在高校内矗立起来,高校学报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三)缺乏专业化编辑人员

在新闻出版业汹涌的改革大潮之下,传统平面媒体纷纷走上了市场化运作之路。然而,高校学报作为特殊的新闻期刊,因为缺少专业化的办报人员,发展必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按照国家标准,高校学报周报应当有编辑人员9到10人,旬报6到7人,而现实的情况多为6到7人办周报,1到2人办旬报,专职人员太少,导致劳动量大,工作辛苦。国家新闻出版署曾明确规定高校期刊不得刊登广告,不得有赢利性经营。高校学报因经费短缺、条件简陋,无法吸引具有专业水平的编辑人员,所需人员只能由其他岗位转岗而来,甚至是兼职。高校学报从选稿到编辑、刊发,时时要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期刊质量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应对多媒体竞争环境之下的发展策略

2009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推进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构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2]作为高等学府宣传学术、促进交流的特殊的公益性期刊,高校学报肩负着教学、科研、管理、成果的展示,高校舆论的引导,校园文化的传播等多重责任,它是学校办学思想、发展思路、办学实力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它是每座高校的独特学术名片,也是真正属于高校师生自己的一片精神园地。目前,新一轮的新闻出版体系改革已经开始,全国高校学报在整体上仍处于发展的相对低谷期、徘徊期、探索期,同时,这也正是高校学报管理者面向未来进行选择、创新、综合投入的黄金期。毋庸讳言,解决高校学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发挥其不可替代的自身优势,建立起新时期高校学报成功的发展模式,需要一个相对长时期的艰苦努力。笔者认为,针对当前的困境与挑战,应当制定以下发展策略:

(一)校校合作,谋求共赢

高校学报因当前普遍存在的全而散、小而弱的情况,整体缺乏竞争优势,而多校联合、走专业化之路不失为高校学报改革中一种有效的、科学的尝试。2010年,南京大学等部分高校学报提出了“名刊工程”的专业化发展设想,其主要内容是:成立高校联合编辑部,自愿加盟,风险共担,稿件来自联盟中的各个高校,后期制作交给专业出版商完成。将各校学报拟发表的文章进行专业化重组,校与校之间取长补短、相依共存,力求打造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依托地域或学科组建联合编辑部,一方面可以不受各学校过多的行政干涉,另一方面可以集中各校优势,提高高校学报的整体质量,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该计划已经成功推出《文学学报》、《经济学报》、《教育学报》等系列期刊,正在逐渐形成一个特点鲜明、相互配合、层次分明的学术期刊体系。此外,由山西11所高校联合创办的《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基本涵盖了山西省非文科高校,是全国闻名的省级学术月刊,也可以作为联合办刊的经典案例予以借鉴。

当然,联合办刊也有诸多不便之处,比如不同高校的编辑人员、不同的办公场所等,都需要协调解决,求同存异。对此,可以采取合办栏目的办法先期进行尝试,共享优秀稿源,打造名牌栏目,扩大学报的影响力,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二)办精品学报,自己做大做强

高校学报只有扬长避短,挖掘独特潜力,发挥自身优势,才能焕发长久的生命力。

1.准确定位自身功能

为应对多元化媒体的激烈竞争,高校学报应对自身的功能做出准确定位。新时期的高校学报具有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引导校内舆论、交流学术信息、弘扬社会新风、培育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学报应该继续传播党委、政府的声音,坚守文化阵地;展示科研成果,提升学术水平;真实反映高校生活,记录学校历史,振奋学校精神。总括起来即:将新闻、学术、育人进行到底。

2.优化媒体资源配置

将校园网、校广播站、校电视台与学报整合为一个新的多媒体数字化新闻中心。建立统一的记者、通讯员队伍,集中调配各类信息。利用互联网传播范围广、信息量大,校园广播和电视传播速度快、直观等优势,弥补学报传播范围局限、形式单一的劣势,创建多元化的信息展示平台,做到图文并茂、声像具备,多媒体融合,达到1+1>2的效果。

3.办出特色,打造精品

高校学报严密的组织性和规范性使其自然而然地具有资料性、公信力、权威性等独特魅力。学报管理者要利用这些优势,经过深度策划,搞活形式,创办与众不同的特色品牌栏目,获得特定读者群的支持,走办精品学报之路。通过栏目的成功创办,以点带面,推动学报持续稳定地发展。《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龙协涛十分推崇《云梦学刊》的创办方式,他曾撰文指出,“创办属于自己的特色栏目,是彻底改造高校学报的根本途径”。湖南理工学院1986年创办的《云梦学刊》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开办了“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并且依靠它大幅提升了刊物的知名度和学术水平,在如林的期刊群中收到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实现了普通高校办出不普通学报的奋斗目标。[3]

总之,实现高校学报在困境中的崛起,必须用开阔的胸襟、开放的视野、创新的精神,紧紧抓住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历史契机,去创造高校学报发展的新时代。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J].中国出版,2011,( 9).

[2]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qapp.qov.cn/2009-04-07.

[3]龙协涛.办特色栏目是改造高校学报的途径——以《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为例[J].云梦学刊,2007.(4).

猜你喜欢
出版业新闻出版学报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的文本考释及其当代启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致敬学报40年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关于新闻出版改革的若干思考
论新闻出版中少儿图书的版面设计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长三角新闻出版职教创新联盟在上海成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