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观念与思维模式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2011-08-15 00:51刘国庆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英美语篇观念

刘国庆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北京100875)

汉文化观念与思维模式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刘国庆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北京100875)

本文从中西方文化观念与思维模式差异出发,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分析了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由于受汉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干扰而产生的问题,指出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上述差异,并且通过有效的训练和模仿,帮助他们写出纯正地道的英语作文。

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地道英语

1.引言

思维是语言的灵魂,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思维与修辞模式形成各种书面语言的不同风格。英汉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它们各自反映出本民族的思维特征、思维方式和思维风格,体现本民族社会、文化和心理倾向。由于语言不同及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就有很大的差异;反过来,这种思维的差异又影响外语习得。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写作作为一种重要技能,最能反映大学生用外语组织思维的能力及外语表达能力。写作既是语言活动,也是思维活动,思维模式影响着修辞方法、谋篇布局的基本规律。研究发现,中国学生有着不同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写作习惯。实际上,在中国学生的英文习作中隐含着汉语写作的思维逻辑和修辞理念(杨玉晨2005:79)。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遇到的困难,除了语言上的,更主要的是源于汉英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差异。也就是说,由于他们写作过程中受母语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的影响,写成的文章,即便语句通顺,结构清晰,也很可能是一篇典型的汉语式作文,其作文仍会或多或少地带有中文腔。胡曙中指出中国英语学习者要写好英语作文,首先应该了解英语族人的思维模式,再进行有效的模仿,从而写出地道的英文。教师只有把语言当作一个整体来教学,多从中西文化观念与思维差异角度指导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小其对外语写作的干扰。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揭示汉英文化观念和思维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写作教学的启示,以期帮助学生摆脱中国腔,写出地道纯正的英语作文。

2.汉英写作观念的差异

导致中国学生英语写作困难的一个思想障碍是来自中西方不同的评价标准。纵观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人们一向推崇榜样,热衷树立并追随典范,在训练学生作文能力时也不例外。从小学到大学,教师提供范文给学生模仿,鼓励他们背诵优美词句和篇章,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固然有一定帮助,但同时也滋生了依赖心理,学生作文时经常生搬硬套、老生常谈,内容空泛、人云亦云,既无独到见解,又不思创新。相比之下,西方人崇尚创新精神(creativity and originality)及充分体现个性(individualism)的文章。这与西方人崇尚“独立、个性化”,欣赏标新立异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难怪外籍教师在教中国学生作文时一再强调:作文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要有新意(例文见教材第一章)。

由于受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中国学生背诵成语并在作文时堆砌四字成语,因此,在他们的汉语作文中一段话用上十几个成语是常见不怪的事。一般来说,中国人认为成语和谚语令文章生动优美,富于表现力,显得作者更有文采。而英美人则不主张滥用成语或谚语,把它们看作是老生常谈(trite)和陈词滥调(cliché),他们的反应往往是“Tell me what you mean!”

3.语篇思维模式差异

英国学者Kaplan(1966)指出:英文语篇思维模式为亚里士多德的线条式(Aristotelian-Linear),而东方人则是迁回式(Circular Approach by Indirection)(赵永青1995:2)。在日常生活申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在交谈或写作时习惯采用螺旋式的、间接的方式,惯于绕着主题的外围转,表达比较含蓄,而不直接了当地表明观点或介入主题。英美人在交谈时不善拐弯抹角,而是就事论事,实话实说。这种思考习惯决定了他们直线性的英文语篇思维模式,即写作时以主题句(议论文中的论点)开始,再层层展开主题,进行讨论。

另一位英国学者Michael Hoey在他的“On the Surface of Discourse”(1983)中研究了英语文章的语篇思维模式。可简单地概括为:(1)问题解决型(The Problem-Solution Pattern);(2)对照-匹配型(Matching Pattern);(3)概括-具体型(General-Specific Pattern)。书中详细论述了各个模式的内在构造和语义关系。经过分析,不难看出这几种英文语篇思维模式都具有一个共性:先综合、后分析;先概括后细节,即英美人常用的演绎法。如英文议论文中首先是声明论点或想法,然后再进一步阐述,且环环相接,结构严谨。

相比之下,中文语篇思维模式是多元化的,就本质而言属归纳型的。如中文议论文的论点可根据思路的安排而置于文章的不同位置。根据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中文语篇思维模式大体上可分为(1)文首型;(2)文中型;(3)文尾型和隐含型(赵永青1995:4)。可以看出除文首型与英文语篇思维模式相似外,其它三种均不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按这三种模式所写的文章即使无语言错误,也会被认为观点不明确,要点不突出。

再如中国人写信就常采用“文尾型”的方式。写信人本来是有求于收信人,写信时却不直接提及,而是先谈生活中的琐事,最后在信的收尾处才提到写信的目的,这在中国读者看来很正常,而在英美人看来则很别扭,甚至会认为写信人很不实在。不如就事论事更易被接受。因此在训练中国学生写作时要想使其英文写得地道,就要避免受中文语篇思维的影响,尽量按英美人的思维模式来写。李瑞华先生指出:“中国学生用英语作文,要让英美人看了感到比较满意,那就要学会像英美人那样认识世界,那样用语言表达认识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学会用英语思维”(李瑞华1996:432)。

中国学生写作文时通常为避免走极端而不愿明确表露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这也是因为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庸之道”影响的体现。在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中这类文章比比皆是。例如当被问及自己对某一社会现象所持观点时,他们往往不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采取折中方式:“It’s hard to say”,“Whether it’s a good thing or a bad thing depends on...”。作者可能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周全妥当的。然而这种表达方式让英美人难以接受,根据他们的思维及写作习惯,作者应该首先表明立场观点,然后再用事实分析、论证论述自己的观点。中国学生英语作文的“折中”做法反映了中国人说话做事避免走极端“明哲保身”的思想观念和“中庸”文化传统的影响。

4.描述事物方式的差异

在对事物的认识及描述方式上,中英文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一般说来,英美人的文章更具客观性(objectivity),作者就象一个观察家,对事物进行客观真实地描述,然后由读者来决定自己的感受。而中文作者在描述事物时常常有较强的主观性(subjectivity)和感情色彩,强调自身对事物的感受。他们惯于使用如“We should,I think,you must”之类的表达,好像这类词用得越多,就越能表达作者的感受,也就越能说服他人。英美籍教师常常认为中国学生的作文带内容太过感性,作者在描述人或事物时往往依照“我认为他或它应该是什么样,而不是根据观察实际是什么样”。一位外教曾经这样说到:“Don’t ask them to write an essay about their mothers orgrandmothers.All you will get is stereotypes about devotion and sacrifice.They will all sound alike.”由于缺乏客观的细节描述和个性化思想内容的支持,写出的文章不是内容空洞就是千篇一律、不新颖,难怪在推崇个性和特色的外籍教师看来乏善可陈、枯燥乏味。

此外,中国学生的作文重形式轻内容;讲究言辞华丽,使用美文佳句。由于受崇尚浮华文风的心理驱使,作者过多地在文章中使用比喻的修饰手法。如:as cold as ice,as busy as a bee,as strong as an ox等等。邓炎昌先生曾针对这种不良写作风气写到:“作者试图美化文字,未能使内容富有生机。浮躁、华丽、内容贫乏的文章有什么吸引力呢?”(邓炎昌1995:239)。由于受汉语言表达习惯的影响,中国学生常常写出这样的句子:1)Wisdom is a streak of light in the darkness.It is a bright sun shining over our globe.2)Friendship is like an evergreen tree,it needs to be watered by heart.像这种由学生挖空心思想出的“富有诗意”的句子,如果适当使用固然可以,但如过度使用,反倒会令西方人感到困惑,因为在他们看来,真实客观的内容才是文章的重心——详细的说明和具体的事例才更有说服力。

5.启示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当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认知能力和敏感度。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不仅取决于语言知识和写作技能,同时也受到汉文化观念和思维的影响。英语写作教学不是简单的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而是一种交织着浓厚社会文化观念的语言思维活动。此外,教师应对典型英语文章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训练,使学生通过学习对比汉英两种不同语篇模式和描述事物的方式,掌握如何在英语作文时恰当地谋篇布局和表达思想观点。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克服汉文化观念及思维习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Hoey,M.(1983).On the Surface of Discourse[M].London:George Allen&Unwin Ltd.

Kaplan,R.B.(1966).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vol.XVI.

邓炎昌,刘润清(1995).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李瑞华(1996).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杨玉晨(2005).英文写作中的汉语思维模式和逻辑推理[J].外语学刊(6)。

赵永青(1995).从语篇思维模式看英文写作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增刊)。

2011-02-16

猜你喜欢
英美语篇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英美常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