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翻译中连贯重构案例分析

2011-08-15 00:51梁国杰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语域学术论文连贯

梁国杰

(聊城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一、引 言

连贯是衡量语篇整体性、统一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不同维度的连贯机制在结构、意义、风格、效果等方面对语篇起到整合作用(王东风2009:1)。Halliday和Hasan(1976)提出的语域衔接理论对语篇的连贯机制作出了解释。他们指出,语篇的连贯性可以由两条标准来衡量:(1)语域的一致性(consistency of register):语篇通过语域特征的一致性与特定的情景语境相联系,实现语境层面上的连贯;(2)衔接(cohesion):语篇通过内部衔接机制形成一个统一的意义整体,实现语篇自身的语义连贯(Halliday&Hasan 1976:23)。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为使译文与原文保持功能上的等值性,语篇连贯的重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而语域衔接理论对英汉翻译中语篇连贯的重构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以一篇英语学术论文的翻译为例,探讨语域衔接理论视域下英汉翻译中语篇连贯重构的过程、原则与策略。

二、个案语篇说明

本文选取一篇英语学术论文作为个案语篇,运用语域衔接理论探讨如何在其汉语译文中实现语篇连贯的重构。原文的写作目的是论证高等教育中工学结合模式的教育价值,探索实践这一模式的理论取向,并尝试提出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具体措施,在写作模式上基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架构。

学术英语因其语言的严谨性、规范性和目标读者群体的特殊性,表现出特定的功能性、目的性和行文特征,形成一个特殊的语域。学术论文是较为专门和系统的研究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问题的议论性语篇,是对自然或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发现的书面描述(纪蓉琴2006:134)。因此,原文大量使用专业词汇,遵循严格的学术论文格式,涉及大量的教育学概念(如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程序性知识等),行文风格属于专业性很强的正式文体风格。

功能主义翻译理念强调译文功能的对等和翻译目的的实现。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的忠实性法则从属于连贯性法则,而这两大法则又最终服从于目的性法则(胡芳毅2010:171-172)。因此,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涂兵兰 2010:167)。为了达到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实现语篇连贯的重构,对学术英语语篇的翻译应当充分考虑其语域特征和衔接特征,遵循翻译的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实现翻译目的。

三、源语语篇文体特征分析

由于中英思维模式之间的差异,英语学术论文和汉语学术论文的论证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汉语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反映在文章中往往采取“人证”的方法,即强调说理、激扬文字,或使用类比、成语等修辞手段抒发感情,引经据典;而英语的分析性和逻辑性思维方式决定了论文倾向于“法证”的方法,即强调运用事实材料,引用专家观点和数据进行客观的分析推理(纪蓉琴2006)。原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说理时尽可能避免带有主观色彩的表达方法,如“I think...”,“We must...”等,而是大量使用被动语态,如“It is proposed that...”。 这些语言特征是将原文翻译成汉语时必须予以注意的。下面分别从语域和衔接的视角简要分析原文的文体特征。

1.语域特征

对于原文的语域特征,可以根据Halliday和Hasan(1985)对语域的三个变量,即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的界定对原文作如下分析:

1)语场:对高等教育中工学结合模式的教育价值进行论证,并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议论性文章,功能是说服读者; 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义场上, 如 “higher education”、“integrating work experiences”、“vocation”、“occupation”、“work”、“curriculum”等词汇的高频出现。

2)语旨:正式的,客观的,专门的。作者是高等教育研究人员,预计读者身份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员或教学与管理人员,他们之间处于平等地位,具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主要表现在句法特征上,如大量使用繁丰的复合句式,大量使用非生命体作主语(如“vocations”、“these curriculum and pedagogic activities”等),大量使用被动语态(如“It is proposed that...”、“Offered here is...”)等。

3)语式:供专业人员阅读的书面语,通过学术期刊作为媒介呈现在读者面前,因而无法得到即时的反馈。

2.衔接特征

Baker(1992:218)指出:“衔接是将语篇中的某些词汇和表达与另一些词汇和表达联系起来的表层关系的网络”。从语篇特征层面上,原文在衔接上表现出的突出特点是大量运用指称(reference)和连接(conjunction)作为衔接手段 , 在 原 文 中具 体表现 为 “it”、“that”、“these”、“those” 和 “and”、“yet”、“however”、“therefore”、“nevertheless”等的大量运用。

四、译文语篇连贯重构的实现

1.指导原则

前苏联学派对翻译等值性的界定是:在功能上与原文相一致;翻译中可以对表达手段进行选择 (刘雯2011:182)。在译文中实现语篇连贯的重构也应当遵守这两条标准。原文目标读者的身份决定了他们对英语学术论文的体裁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因而没有必要以牺牲原文风格为代价处处照顾汉语的表达习惯。但是,有些英语表达方法如果照直译出,会被目标读者认为是不可接受的或难以理解的,此时笔者倾向于运用转换(transposition)或视角调整(modulation)等翻译策略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在翻译过程中,笔者遵循的指导原则是:面向源语系统 (source-language oriented),尽量异化(foreignization),适当归化(domestication)。概括地说,异化翻译的特征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所反映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 2001:240)。同时,考虑到译文的可接受性,笔者在尽可能忠实于原作者行文风格和源语表达习惯的基础上,对于影响目标语读者对译文接受性的个别表达方法进行了归化处理。

2.语域的一致性

根据Halliday和Hasan(1976:23)的观点,除了语义的衔接,决定语篇连贯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语域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语域的三个变量,即语场、语旨、语式要协调一致,共同构成一个可能的语境构型(contextual configuration),使得语篇在这个语境下是完整和统一的。

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对直接影响语场的词汇和语义场的处理是,保持源语的原貌,并且贯穿整个译文始终使用统一的译法。对影响语旨的句法特征的处理是,在对其句式和语态等进行调整的同时,使译文遵循汉语对学术论文正式性和客观性的表达习惯。在语式方面,译文始终保持汉语的书面语的特征。

3.衔接机制

由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汉语篇衔接方式也存在差异,在翻译时应予以调整。前面已经提到,原文大量运用指称和连接作为衔接手段。就指称而言,笔者根据具体情况对原文中大量出现的“it”、“that”、“these”、“those”等分别作了不同的处理,在不影响译文可读性的前提下,尽量译成汉语中与之对等的“它”“那(个)”“这些”“那些”等;但由于汉语中对这些指代词的使用不像英文那么频繁,所以在译文中的有些地方多次出现这些指代词也会影响读者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会将其译成它所指代的成分。就连接而言,为了准确反映原作者的逻辑思路,像“yet”、“however”、“therefore”、“nevertheless”等连接词均照直译出,但有时可能会调整它在句中出现的位置。

五、结束语

实现语篇连贯的重构要“瞄准”语篇性(textuality),力图描画出能够实现语篇逻辑、使其意义贯通、语域一致的语言现象,这对翻译至关重要(许先文 2010:137)。我们可以按照de Baugrande和Dressler(1981)提出的语篇性的7条标准来考察运用上述原则和策略的翻译效果。在语篇衔接方面,译文能够正确表达原文的衔接关系;在意图性方面,译文能够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传达原文的意图;在可接受性方面,译文在尽可能保持原文行文风格的基础上也注重了语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在信息性方面,译文较为完整、正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学术英语语篇的翻译不但要求译者能够把握学术英语语篇的文体特征和语域特征,还要求译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源语和目标语在表达方法上的差异,使译文具有恰当的语篇组织和整体认知效果,以实现译文和原文的功能——认知等效和连贯重构,对读者产生与原文相当的认知效果,从而有效实现跨文化书面交际。

Baker,M.(1992).In Other Words[M].London:Routledge.

de Beaugrande,R.&Dressler,W.(1981).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

Halliday,M.A.K.&Hasan,R.(1976).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Halliday,M.A.K.&Hasan,R.(1985).Language,Context,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Geelong,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

Venuti,L.(1995).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Routledge.

胡芳毅(2010).功能翻译理论对译者创造性叛逆的阐释 [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纪蓉琴(2006).中英思维模式差异对英汉学术论文写作的影响[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6)。

梁国杰等(2008).论语篇连贯的标准 [J].语文学刊(10)。

刘雯(2011).当代西方翻译等值理论回顾 [J].作家(2)。

涂兵兰(2010).论译者的翻译目的 [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王东风(2009).连贯与翻译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许先文(2010).论多维视角中的语篇连贯 [J].作家(22)。

猜你喜欢
语域学术论文连贯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通知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浅析语域的特性及教学模式探讨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思想新解*
语域语块与外贸英语教学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
利用语域预测功能突破听力语言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