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尔《半生》中威利的模仿者形象

2011-08-15 00:51舒进艳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模仿者后殖民威利

舒进艳

(新疆喀什师范学院外语系,新疆喀什疏勒 844008)

维·苏·奈保尔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后殖民作家。半个世纪以来,奈保尔历经艰难但硕果累累,不但荣膺英国文学界许多大奖,而且将诺贝尔奖收入囊中 (王守仁,方杰 2003:105-113)。他特殊的文化身份、冷静客观的判断能力及深刻逼真的叙事艺术促使读者拂去历史的尘埃,并认识被掩盖的部分真实历史。作为一个英国的印度裔作家,他总是冷静地从内部和外部对帝国及前殖民地进行观察。他的作品反映了后殖民社会中像他一样的边缘人和无根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寻找家园和文化身份时所处的困境,对帝国强加给殖民地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进行了成功地颠覆和解构。奈保尔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边缘地位,并占据中心舞台,关键在于他永不停歇的创作努力。小说《半生》(2001)从主人公威利姓名的起源开始,以41岁的威利离开生活了18年的非洲结束,主要讲述了威利从印度到伦敦求学,写作,然后随妻子安娜到非洲,最后离开非洲的半生历程。

虽然许多评论家对小说《半生》独特的写作技巧,结构和体现的后殖民主题作了不同评论,但对小说主人公威利的模仿者形象分析颇少。小说开始,年轻的威利问父亲他中间的名字萨默塞特的意义,父亲讲出了自己的故事:为了响应圣雄甘地的号召,父亲作为成功的职员及婆罗门的儿子在年轻时自毁大学生前程,并不顾家人反对娶了低种姓的妻子,他的父亲之所以给他取名叫威利,是为了纪念英国著名作家威利.萨默塞特.毛姆。因为毛姆曾经接受他父亲的邀请访问过他父亲的隐居之地。就如父亲所期望的,威利的模仿者生活始于他自己的名字。也契合了小说标题《半生》所蕴涵的意义:不完整性,威利和大多数像他那样的边缘人从一开始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完整的文化身份,为了得到认同,就不得不去模仿。种姓混合的威利一直在不自在的状态下成长。幼时不能上婆罗门的学校,只好上妈妈上过的外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他开始学习英国文化和语言,在课堂上写的作文中用的是“爸爸”,“妈妈”(Pop and Mom)(Naipaul 2001:39)。虚构的父亲极大地伤害了现实的父亲,但是威利却根本不在乎。霍米·巴巴(1994:85)曾在《文化的定位》中提到:“殖民地居民对统治阶级优势文化的模拟处于矛盾的状态中。一方面为了得到自身意义上的认可,他们有着改变自己的愿望,并希望与统治者享有几乎相同的主体性,但英国化和英国人永远不能等同,因此另一方面为了保持模拟的有效性,他们一直展现着他们的不同”。

父亲的冷漠和残酷使得长大后的威利一心想离开印度和自己的父亲。最初抵达伦敦的威利,对陌生与冷漠的种族歧视的环境无所适从,于是他“修改自己的出身”(Naipaul 2001:61),他开始给自己编造历史,说父亲是朝臣,母亲是基督教徒。他开始交朋友,给BBC写稿子,靠拙劣的模仿写小说,又靠朋友的影响得以发表,似乎威利要沿着创作的路走下去,可是他并没有这样的人生打算和规划。在伦敦,威利与牙买加的混血儿珀西交上了朋友。珀西穿着入时,派头很酷,企图通过衣着打扮来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他告诉威利,他“让女人紧张不已”,还有“性交是粗暴的,得让女人害怕”(Naipaul 2001:71)。这些教导极大震撼了威利,他还极力向朋友学习恋爱、喝酒等。但是,这样的模仿生活带给威利的却是从未有过的恐惧和羞耻。威利的短篇小说集同样是在朋友的影响下完成的,罗杰建议威利模仿莎士比亚和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并在作品中添加一些好莱坞电影情节或一些西方元素。威利就这样被生活或别人推着往前走,在朋友的指导下开始写作并模仿别人。威利从来没有积极行动去创造条件改变什么,他说:“真的不知道该做什么”(Naipaul 2001:51)。

然而在描述威利的模仿者经历和生活时,奈保尔也暗示了一些抵制因素。比如在威利的作品中,他虽采用了一些西方元素,但却混合着一些本国特色“节日礼服和糖果”(Naipaul 2001:39)。威利尽可能地模仿以使自己融入西方主流社会,但却不断遭遇身份问题的困惑。他看到了人生的不完整性,他只是生活在其中的“一半”当中。他既不是一个地道的印度人,也不是一个伦敦人,某种意义上说,也不是被西方白人所广泛认可的英国作家。当威利遭遇种种挫折、痛苦于自身的无力时,他开始认同父亲:“我以前对父亲的判断是不公平的,我原本以为生活对他们婆罗门会容易得多,而他是因为自己浪费时光才成为一个没用的人。现在我开始明白人生对他来说有多难”(Naipaul 2001:58)。“父亲身份是一种心理和文化的事实”(张敏等 2006:19),其实威利还是认同自己的印度文化。威利在对殖民者模仿的同时,也展现着与他们的不同。

Bhabha,H.K.(1994).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Routledge.

Naipaul,V.S.(2001).Half a Life[M].London:Picador.

王守仁,方杰(2003).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4)。

鲁伊基·肇嘉,张敏等译(2006).父亲:历史、心理与文化的视野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模仿者后殖民威利
WILLY THE DREAMER梦想家威利
威 威利 温基
梦想家威利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威力和他的自行车
基于Bass模型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扩散实证分析
依附理论下对《模仿者》的新殖民主义解读
“盗”亦有道成为高明的模仿者
TV 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