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术一份净澈

2011-08-15 00:48本刊编辑部
河南科技 2011年17期
关键词:科学界功利化科学研究

□本刊编辑部

卷首语FOREWORD

还学术一份净澈

□本刊编辑部

2007年,45岁的饶毅离开美国西北大学回国,与其前后脚踏上故土的还有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施一公,两人的回国一度被视为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轰动的标志性事件,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重大标志之一。而今,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对外公布名单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落榜。同日,饶毅在其博客中表示“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此语一出,引发了学界和公众对院士话题的热议,也引出我们对中国学术现状的思考。

当前,一种“劣币逐良币”的教育和学术环境已经在我们周围枝繁叶茂,坚持学术理想者已属凤毛麟角。一位学者,如果坚持只写高质量的论文,不炮制、拼凑毫无学术价值的图书、成果,他很可能迅速地因为考核不合格而被自己所在的高校扫地出门;如果他对教育、学术体制公开表示不满,揭露其中的弊端,也会很快从各种课题名单中消失。反而是,那些不图质量、只求数量,善于包装、运作,走上层路线、讨好领导者,很快就成为“学术红人”,获得各种好处,拥有各种学术头衔。有这样的学术环境和教育环境,就不难理解,为何举报学术不端者会被边缘化、被打击,而被举报者却往往毫发无损,继续风光。学术圣殿,已变为逐利者的乐园,知识分子的形象跌到谷底。

在大多科研人员以功利化作为价值取向时,要改变当前中国科学界的浮躁:一方面,要发动自下而上的创新驱动,要使科学研究回归到追求科学真理的轨道上来,改变当前的科研功利化趋向。另一方面,要进行自上而下的体制机制创新改革,要建立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综合评价制度,引导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建立以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

中国并不缺乏优秀的科学研究人才,但缺乏真正有所创见和追求的科学家,特别是像施一公教授和饶毅教授一样对科学有着浓厚兴趣,同时又能够心怀天下有所担当和有所作为的人少之又少。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只有当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科学研究有了赖以繁荣生长的土壤,科学界的浮躁才能够真正彻底祛除。还学术一份净澈,科学大师的诞生将无需再翘首以待。

猜你喜欢
科学界功利化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院士冯端:科学界的 莎士比亚 让我们相信爱情了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霍金,科学界的传奇
追求一流大学建设不能功利化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艾滋病疫苗大规模试验将在南非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