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与孔子之关系新论

2011-08-15 00:52郭德茂
关键词:夫子子贡君子

郭德茂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420)

子贡与孔子之关系新论

郭德茂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420)

子贡从一个孔子不太喜欢的有诸多缺点的学生成长为道德高尚、才能突出、深受孔子喜爱和信任的贤才,孔子的“因材施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子贡逐渐克服了自身的种种缺点,而孔子也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子贡和孔子的关系达到了亦师、亦友、亦亲的高度,其中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子贡;孔子;因材施教;师生关系

子贡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在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言语”科的最突出的人才。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先进》“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123页。子贡的个性也很突出,他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特别是精明强干,善于擘画,是孔子学生中最富有也是最具有外交才能的人。在道德方面,子贡能够富而不骄,勤学好问,虚心接受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批评意见,不断长进。而孔子对子贡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像栽培小树一样灌溉施肥、剪枝培土,使之长成参天大树。后来子贡和孔子的关系达到了亦师、亦友、亦亲的程度。子贡从一个老师不太喜欢的学生,发展到和老师如此深厚的感情,实在有值得我们认真考察和学习的必要。

子贡,乃是以字称。他姓端木,名赐,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比同学颜回大1岁。[1]2195他是孔子的学生中最富有的。《论语》记载:“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2]127这是说子贡很自信,不相信天命,他头脑聪明,善于做生意。亿通臆,即是说想好了要做什么买卖,总能赚钱。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中唯一“结驷连骑”的富人,《史记》记载:“孔子卒,原宪遂亡于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原宪。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终生耻其言之过也。”[1]2208子贡宝马雕车,去看望隐居的老同学,还为自己没能照顾好同学而内疚,没想到受到原宪当头教训。虽然碰了一鼻子灰,但子贡知道错在自己,他深为自己的狭隘而愧疚,并将此教训深刻牢记,直至一生。

富有的人也未必个个铺张浪费,其中有的很节俭,甚至吝啬。“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2]66子贡为了节省,要废除每月初杀羊祭祀的礼节,孔子认为不能因为吝惜而破坏了民俗礼仪。

诚信很重要,对生意人来说其重要性非常明显,而对于从政的生意人来说其重要性则更为突出和紧要。孔子对子贡有特别的提醒。“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则有死,民无信不立。’”[2]134这是提醒子贡不能失信于民。

子贡的聪明,能从他向老师的请教中看出来。他总是有感而发,问题提得很具体,很有价值,所以也就总能引起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导兴趣。这样,一方面让子贡得到实实在在的指点,一方面也由于问题的典型性启发了老师对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的思考,进而上升到伦理哲学的高度。“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2]52大概子贡为自己的富而无骄感到得意,于是老师对应于他的实际,提出了理想的要求。子贡心领神会,指出这是老师希望自己在进步的道路上不断打磨,不断提升,于是有了孔子表示赞赏的这段对话。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2]79孔文子,卫国大夫,名圉。一般来说,位高者多耻于下问,性敏者难以专注于学。为什么孔文子死后能得到“文”的谥号呢?孔子抓住机会,以孔文子和子贡共有的特点来点拨,此时的一个“文”字,既符合谥法“勤学好问为文”的古训,也顺势而为地启发了富有而聪明的子贡要多向经济地位不如自己的同学学习。

《论语》记载了自贡受教后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学习心得。“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用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2]135孔子曾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贡指出,作为君子,质地之实和言辞之文要相辅相成。虎豹的皮革远比犬羊的结实,这是它的质地好;虎豹的毛色花纹也远比犬羊的漂亮,这是它的文采好。虎豹的皮毛可以说是“文质彬彬”了。但如果刮去了虎豹皮毛之“文”,你就看不出虎豹和犬羊的皮板有什么不同了。古人做盾牌,往往在坚实木板的外面苫以虎豹之皮,一则为了它的柔韧结实,一则为了它的图案威武,有震慑力。后来人们在金属盾牌上绘以虎豹图案,也是同样的意思。

大概有钱人总要做一点慈善的事,一方面为了社会名誉,一方面也为了内心的安稳。子贡很可能就因此而沾沾自喜。“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7]孔子没有打击子路,反而给予更多的鼓励。孔子指出,如果真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那就远远超出了“仁”,进入了“圣”的境界,连尧舜在这方面都尚有不足。孔子此处大概着眼于施之“博”与济之“众”。然而路又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所以孔子接着指出了由仁至圣的路径,那就是从当下着手,自己要有所树立,就要想着也要帮助别人有所树立,自己要发达,也要想着使别人发达。没有只顾自己发达而让别人不发达能够自安的。孔子接着指出能这样从近处具体做来,才是由仁入圣的正确方向。

像子贡这样的富人,也许有时候很多人说他好,有时候又有很多人说他不好,这给子贡带来困惑。“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尽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2]147让好人说好,让坏人说不好,这是破除“德之贼”的“乡愿”老好人的重要点拨。

子贡追求成为君子。“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2]57孔子此言是针对能言善辩、言多于行的子贡,要求他脚踏实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君子难成,做士总可以吧。“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2]146作为士,最基本的是做人诚信守诺,然后是在乡间孝悌称善,然后是对国家有所贡献。子贡的长处之一就是外交才干,听了这样的话,子贡一定会受到鼓励,同时也更加敦品励行。

像子贡这样富有而聪明的人,怎样交友待友呢?“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2]140联想到前面所说的子贡访原宪,可知孔子的告诫很有先见之明。

子贡不断进步,有时不免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有些沾沾自喜。这一天,他又来到老师这里。“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2]78子贡以为自己已经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为这是容易达到的,老师及时提醒他,那并不是容易做到的,不是一时一事就能证明你已经达此境界了。这是提醒子贡不能浅尝辄止。

子贡想知道自己在老师眼中的地位,看看老师怎样评价他。“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2]76孔子中肯地评价了子贡,他还没有达到“君子不器”的君子高度,没有进入形而上的道的境界,但是他是优秀的人才,是形而下的物用器具的最高者,就像是用于祭祀的稀罕珍贵的宝物瑚琏。这一方面肯定了子贡的才能,子贡会因此受到鼓舞;另一方面指出了子贡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那就是要向道的方向迈进。

子贡能言善辩,由此产生的一个负面特点是多言,喜欢臧否人物。孔子直接向子贡指出他的这一缺点。“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2]156方,朱熹注:比也,比方人物而较其短长。[2]156孔子批评子贡说,难道你自认为自己很贤良了吗?可以指指点点地评价、批评别人了吗?你这样做是不是有些闲得无聊?孔子还进一步指导。“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180孔子教导学生要“敏于事而慎于言”,认为“巧言令色,鲜于仁”,他教导子贡要向大自然学习,少言多行。

子贡经常主动请教提问,可以说是《论语》中记载与老师交流最多的学生。“子贡曰:‘君子亦有恶(厌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果敢而窒者。’”[2]182窒,不通也。称人之恶,揭人之短,亦是“比人”之毛病,缺少仁厚。讪上则是谄媚,缺乏忠敬之心。勇而无礼则易作乱,果敢而窒则是妄作。孔子这是给子贡打预防针。孔子接着还了解了子贡的想法。“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2]182徼,伺察也。讦,谓攻发人之隐私。子贡厌恶以窥探伺察为聪明,厌恶以不谦逊为勇敢,厌恶以攻讦人的隐私为正直。可见子贡是一个开朗的人,他的修为境界虽没有达到孔子提出的仁智高度,但确乎做到了正直善良。

老师曾提出“勿居下流”的问题,这给子贡不少启发。“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2]191所以君子要朝乾夕惕,不断警醒自己,勿做坏事错事。但人总会出错的,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正确,那怎么办呢?那就要不粉饰,不抵赖,知错能改。“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2]192子贡的理解力和善于承认并纠正错误的精神令人敬佩。

子贡经常向老师请教,和老师切磋,由此加深了相互的了解和理解。时间久了,子贡对孔子知之更深,也更加敬重;孔子对子贡也越来越亲近,越来越喜爱。

先看子贡对老师的认知和评价。“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2]51子禽,名陈亢,是新来的小师弟,他向师兄请教孔子是生而知之者,还是学而知之者?子贡概括了孔子的温和厚重、善良正直、恭敬庄严、节制自律、礼让谦逊的特点,指出老师和常人一样是学而知之者,但他的品行又是远远超乎常人的。朱熹由此感叹:“若子贡可谓善观圣人矣,亦可谓善言德行矣。”[2]51

子贡对孔子的认识也有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起初,他对老师的认识尚浅。“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而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2]大宰,是官名,他问孔子是不是生而知之的圣者。由于子贡对老师认识尚浅,加上自己有虚荣心,就称老师是圣,是生而知之。孔子实事求是地表明了自己的真实状况,一则指出自己受过很多磨难,是学而知之者;一则也为自己所达至的君子境界而感到自豪欣慰。孔子的另一学生子牢又转述了孔子的话,孔子因为不被人取用,才得以研习而多艺。这之后,当有人再问到同类的问题,子贡的回答就完全不同了。

子贡对孔子的认识不断深化。“卫公孙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2]192子贡回答了孔子学什么、向谁学的问题,回答得十分巧妙和深刻。

由于子贡的道德境界日渐提高,社会舆论对他的褒扬也越来越多,有人拿他和孔子比,甚至说他比孔子还要强。“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2]192这表明了子贡对孔子由衷的敬佩和尊重。

“叔孙武叔毁孔子。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2]192对于挑拨和诋毁,子贡指出那是不自量力的“自绝”。子贡由敬佩进而自觉地维护老师的尊严和声望。

那位后生小老弟子禽陈亢,他敬佩子贡,但由于学识浅境界低,还分不清子贡和孔子的区别。“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2]192从前那个多言好比、骄傲自负的子贡,此时已经是谨言慎行的子贡了。可以看出他对孔子的敬佩和尊重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他指出孔子之所以能“得邦家”,立声誉,在于能卓然有所树立,能导人向上,感召和安顿人心,能让人快乐和谐。孔子活着受人尊敬,死了受人哀悼,他的成功和他所达到的境界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即的。

无论是来自对立面的挑拨攻讦,还是同学晚辈的生分不解,都不能动摇子贡对老师的敬重,可知这敬重的真诚和坚实。它是要用多少时间和多少故事才锤炼出这样一种认知,一种情感,一种信心!

子贡原是多言好比的,时常流露出自满和骄傲的情绪。正是在孔子的教诲下,子贡懂得了谦逊好礼,有了自知之明。这在他对同学颜回的态度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子贡比颜回还年长一岁,子贡富有而颜回贫寒,但他对颜回很是尊重敬佩,这当是孔子教育的结果。“子谓子贡曰:‘女与颜回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2]77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指出这是孔子为了“黜其辩”[1]2195,来教育子贡。

子贡成为孔子身边能力最强,最为信任的人物之一。孔子被围于陈蔡,“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1]1932是子贡的外交才能解除了陈蔡之困。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1]2197正是由于子贡善用智、善游说,办事稳妥有经验,所以得到孔子的信任。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1]2201这充分显示了子贡的外交、政治才能。

子贡是孔子最信任的学生,是老师批评较多的学生,也是对老师感情最深的学生。孔子死前见到的最后一个喜爱的学生是子贡。“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后七日卒。”[1]1944

孔子去世后,众弟子守丧三年而去,唯有子贡守丧六年。《史记》记载:“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1]1945可见子贡对老师感情之深,尊敬之诚。这时的子贡还是那个利口巧辩、多言少行的子贡吗?不是了。回想孔子的教诲,君子其风能化人,孔子与子贡之谓也。

概括而言,若无孔子,子贡很可能只是个平庸的商人和政客,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太多了,时移世易,而谁知之?无孔子,子贡不可能达到君子仁者的思想境界。若无子贡,也很难启发孔子的诸多思考,难以丰富和完善孔子关于仁爱、道德、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这也是“教学相长”的一个范例吧。子贡和孔子的关系达到了亦师、亦友、亦亲的高度,子贡的前后变化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可贵的成功范例,至今都值得我们参考深思,尤其可以引发我们怎样对待和教育富二代的诸多思考。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An Insight into Zi Gong and Confucius Relationship

GUO De-mao
(School of Chinese,Guan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Guangdong 51042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i Gong and Confucius is sorted out in detail in this paper.From a student of many shortcomings, disfavoured by Confucius,Zi Gong became an extraordinary talent,with moral nobility,favoured and entrusted by Confucius.In this process,Confucian idea of“instruction according to one’s conditions”played a vital role.Zi Gong gradually overcame his internal problems of all sorts,while Confucius incessantly enriched and optimized hi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cours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Their relationship was elevated to the plane of teacher and student,friends and relatives.These experiences are worth our learning.

Zi Gong;Confucius;instruction according to one’s own conditions;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G 456

A

1001-4225(2011)01-0021-04

2010-09-21

郭德茂(1955-),男,甘肃庄浪人,文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

翁奕波)

猜你喜欢
夫子子贡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夫子的挑战
子贡文化心理释义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君子无所争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有君子之道四焉
夫子之文章
夫子亦“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