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山东省加工贸易最优产业布局设计

2011-08-15 02:49肖丹丹
华东经济管理 2011年11期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山东省优势

肖丹丹

(山东政法学院 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一、加工贸易产业升级需与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相协调

比较优势论开启了生产成本与产业分工之间影响关系研究的先河。其核心思想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要素禀赋论将这种生产成本的差异归结于各国要素赋予量的不同和各种生产所需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从国际经济整体来看,按照比较优势进行的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能促进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改善;从一国来讲,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决定国家产业、技术和贸易结构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1]。

加工贸易是典型的依据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的产物,是跨国公司在全世界范围配置产业链条,以比较优势为原则的国际产业转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和对外贸易空前发展,并导致了资本和技术的过剩,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提高。而此时,大批制造业进入成熟期,对技术、资本的要求降低。于是跨国公司将制造业中的劳动力密集工序转移至后进国家,而在本国进行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序。对后进国家来说,这些由先行国家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正好符合本国的资源比较优势。于是,后进国家得以在承接和发展劳动力密集工序的过程中积累资本和技术,实现国内产业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

但是比较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动态比较优势论在传统比较优势论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些可变因素,对比较优势与产业分工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更深刻的阐述。一是要素的流动性。认为在要素可以流动的条件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积累与损耗会使得一国的要索丰裕度发生改变。先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国际竞争力将逐步减弱,而一些新的产品将具备比较优势[2];二是由于产品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时生产所需求的要素构成不同,因而在生产方面具备比较优势的国家也随之变化。当某种产品最初为创新产品出现的时候,是一种技术密集型产品,技术发达国家具有研究和开发的比较优势;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进,该产品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就转移到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当产品进入生命周期的再下一阶段,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时,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就具有了生产和出口这种产品的比较优势。

由此可以判断,从横向来看,随着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加工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工格局也应该随之变化,从而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从纵向来看,同一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定位应该随着自身资源的消耗、资本的积累及劳动力成本和质量的动态演变而不断改造升级。

二、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发展特点与相关要素的比较优势的变迁

(一)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的总体态势

1.总体发展迅速

从图1可以看到,山东省加工贸易起步于80年代中后期,但发展迅速。到2010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756.7亿美元,同比增长23.4%。其中出口498.3亿美元,增长24.8%,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7.8%;进口258.4亿美元,增长20.9%,占全省进口总额的30.6%。

图1 1988—2010年山东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及增速

2.地域特征明显

从区位分布来看,山东省加工贸易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如图2,山东省加工贸易呈现明显的由东向西阶梯发展的态势。其中东部沿海地区是加工贸易发展的一线城市。加工贸易发展快、规模大,占全省加工贸易的绝对比重。2010年,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加工贸易出口402.68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80.8%,远远超过了其他14个地市的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二线城市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有潍坊、东营、滨州、淄博、日照、济南等,加工贸易出口在全省所占比例大约为1.2%到4%之间;三线城市集中在中西部,有德州、聊城、泰安、莱芜、临沂、济宁、菏泽、枣庄等,加工贸易出口在全省加工贸易出口中所占比例均不高于1%。

3.产业发展不均衡

如果把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出口分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四个大项,如图3可以看到,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例最大,2010年全年机电加工贸易出口294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59%;其次是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3.8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30.9%;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所占比例相对较低,2010年全年纺织服装和农产品加工贸易分别出口69.4亿美元和35.1亿美元。

从发展趋势来看,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出口所占比例经历了2007年、2008年的快速上升后,进入相对稳定的平缓上升状态。而农副产品和纺织服装所占比例即使有下滑态势,但从2008年开始也进入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稳态一方面体现了不同产业在加工贸易中的不同地位,同时也暗示了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正遭遇着不容易突破的瓶颈。

图2 山东加工贸易出口地区分布

图3 山东省各年度分大类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例比较

(二)加工贸易相关要素比较优势的变迁

1.劳动力成本:东部优势减弱、西部优势凸现

如图4,从劳动力成本来看,如果将东营市劳动力成本指数定为1,则青岛、烟台、威海的劳动力成本指数分别为0.77、0.72和0.62,处于较高水平。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会便宜很多,如最低的菏泽劳动力成本指数只有0.37,是青岛的一半。青岛、烟台、威海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减弱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劳动力成本是影响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东部劳动力成本指数的提高,势必会阻碍当地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发展。

2.土地资源:东部地价猛涨,西部相对宽裕

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促使大批流动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务工,使得这些城市人口迅速扩张。人口的集聚引起了住宅、餐饮和生活消费等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关的服务产业与之配套,为生产服务的销售、市场策划和推广、技术与信息咨询以及相关中介服务组织和配套企业随之兴起。人口和工商业活动高度集中于狭小的区域内,现有的土地资源已不能满足需要,导致土地资源供不应求,土地开发成本持续上升,土地面积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显。青岛是非常典型的由加工贸易发展起来的移民城市。到2010年,青岛的平均房价已经从2000年的不到2000元上升到10000多元,中心城区的房价更是高达25000元。相比而言,西部菏泽、聊城地区不管是土地数量还是土地价格都会有优势得多。

图4 山东省各地的劳动力总量指数与劳动力成本指数

3.资本要素:东部外资富余,西部资本稀缺

在资金总量看,1989年山东首次转缺口为盈余,产生了123.61亿元人民币的储蓄闲置资金。1996年山东省年闲置资金首次超过1000亿元,占储蓄存款的比例达44.71%,以后各年的比例均在44%左右。与此同时,山东省实际利用外资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而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几乎每年翻一番,从1979年的折合人民币0.20亿元上升到了2010年的924.79亿美元[3]。可以看出,山东在资本方面已经相当富余。

但是,山东省吸引外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图5,到2010年,青岛、烟台、威海累计实际使用外资594.03亿美元,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总量的64.23%[4]。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快,且具备很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外来资金,再加上本来居民储蓄积累就多,因而资金非常充足。而靠近西部的地区外商投资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储蓄量少,资金短缺的情况十分严重。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山东省各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

图5 截止到2010年年底山东省各市累计使用外资比例

4.技术:东部快速上升,西部急需改造

技术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来源于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一方面来源于本土对技术研发的投资。据统计,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来看,济南、青岛、淄博、烟台等地科技人员总量较多,科研经费较充足。而一些落后的地区,如菏泽、枣庄等地不论在科技人员上还是在科研经费上都具有较大的差距。政府在科技投资上也主要根据各地的自主投资按比例配套供给,不但没能体现出宏观平衡调控的作用,还可能进一步加剧科研经费的两极分化情况。

5.环境及基础设施:东部基础设施完备但超负荷运转,环境逐步恶化

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完备,但由于人口和工商业活动高度集中于狭小的区域内,产生了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密度过高、工业企业过多等现象,既导致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超负荷运转,商业购物人流拥塞,又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5]。西部地区环境相对较好,人口密度较低,但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如东部地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由于山东省加工贸易在产业、地域上的不平衡发展,使得相关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和相对成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山东各地的比较优势也正在发生动态改变。东部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正在逐渐丧失优势,具备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加工贸易却苦于地理空间、配套环境的限制而找不到合适的落脚之地。因此,如果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相适应的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未能及时跟上,则会对山东加工贸易发展产生限制作用。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山东省加工贸易产业布局调整势在必行。

三、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山东省加工贸易产业布局调整方案设计

(一)加工贸易产业布局调整的原则

1.循序渐进

由于加工贸易已占到山东省对外贸易总量的一半以上,大刀阔斧的改革可能会导致对社会生产、外贸发展、就业甚至社会稳定的强大冲击。因此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应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替代的方针,把握好调整力度,在保持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予以推进。

2.充分利用各地比较优势

利用山东省各地区间加工贸易发展不平衡,地区要素成本差距大的特点,结合山东各地的比较优势,对山东省加工贸易产业布局进行适当优化调整。从而使各地区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挖掘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新市场,培育高新技术加工贸易,实现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3.立足长远

根据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加工贸易发展通常要经历由最初主要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从事面向出口的加工组装活动,进而承接发达国家制造商的零部件分包合同,然后根据合同和加工说明生产具有发达国家品牌的最终产品,最后进入到自行负责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和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的过程。因此山东省加工贸易产业布局设计要立足长远,重点把握提升加工贸易产业层次、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构建本土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方面的目的。

(二)加工贸易产业布局调整方案设计

如图6,根据比较优势,建议将山东省各地市分为高端制造基地、技术研发基地、普通制造基地、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特色产业基地七个层次。

技术研发基地:青岛、济南、东营。因为这三个地区劳动力成本高,但资金充裕、生活设施完备,辐射能力强。济南作为省会,其定位是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城市。近几年济南加工贸易出口下滑已经成了不可否认的趋势。青岛作为胶东半岛的核心城市,理当成为高端制造业的技术研发中心。东营因为其石油资源优势,聚集了大批高端石油化工企业,可以将其建设为山东石油化工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心。

高端制造基地:青岛、烟台、威海。青岛、烟台、威海是山东省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产品的主要出口地,资金充裕、已经有了相当好的技术条件和生产经验,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将其定位为发展高新技术的高端制造业,使其成为山东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头羊。

图6 山东省加工贸易最优产业布局设计

普通制造基地:滨州、淄博、潍坊、临沂、日照、泰安、济宁、莱芜。这些地区要充分发挥功能和政策优势,集中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加工贸易企业集团,争取尽快在若干行业形成全国性的加工制造中心。淄博的陶瓷、莱芜、日照的钢铁在全国首屈一指,要利用这些优势,开展普通制造的深加工,提高技术水平。同时,注意培育企业的营销能力,提高品牌意识,逐步培育一批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自主品牌。

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德州、聊城、菏泽、枣庄。虽然山东省的服装、鞋帽、箱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近几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从未来发展来看,这些夕阳产业的规模会进一步缩小。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发展。一是因为在山东省的加工贸易出口中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了近10%的比例;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城市化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角度来看,应当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从山东省各地劳动力分布状况来看,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德州、聊城、菏泽、枣庄等地市,同时这些地区也是山东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区,政府可考虑将一些劳动密集度最高的加工贸易产业引导至此。

金融中心:青岛、济南。青岛成为胶东半岛的金融中心理所当然。济南则重点做好衔接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金融服务。

物流中心:东营、潍坊、日照、烟台。加工贸易必须有强大的物流业作为后盾。由于日照、烟台、威海、烟台便利的港口条件,可以发展大型物流业。特别是东营、潍坊和日照,地处中部,但依然沿海。可以利用西部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契机,将其建设为西部地区加工贸易走向世界的天然通道。

特色产业基地:菏泽、济宁、潍坊、烟台等。在实施加工贸易产业布局优化的过程中,各地区要考虑发挥自身的传统产业特色。山东寿光的蔬菜、桓台的水产品、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沾化的冬枣、新乡的大蒜等都是当地的特色产品,产品质量一流。这些地区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着重发展农、牧、渔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布局优化的配套政策

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既有赖于资本和技术的自然积累,也需要得到相关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支持,以实现疏导有力、转移有序、平稳过渡[6]。

(一)通过政策倾斜引导加工贸易产业的“梯次转移”

运用区域间的地价、税收、福利等政策落差,给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从而鼓励东部地区将比较优势相对较小、已趋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东部地区积极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腾出空间。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丰富、土地广阔、劳动力便宜的优势,积极承接从东部转移过来的机械、化工、钢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最终形成加工贸易在省内跨区域“梯次转移”的格局。这种“梯次转移”格局一旦形成,便会演变成一种自动机制。不管未来产业层次如何变化,东部淘汰的产业都能习惯性的自动流向西部[7]。

(二)加快西部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

要加快西部地区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和科技教育三大配套体系。加快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完善海港、空港、铁路,推进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联网,确保加工贸易基地建设需要。要不断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改善对加工贸易投资企业的管理和服务,为所承接的加工贸易企业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加快技术人才和外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东部地区发展高新技术加工贸易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西部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也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应该鼓励普通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同时在中西部加大职业教育投资,培养与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对口的操作人才;另一方面,应该与高校联手培养或者从海外引进高精尖的技术、管理人才,以满足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政府在科技投资上也应该体现平衡地区差异的功能,对技术落后的地区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实现技术改造[8]。

(四)提高引资门槛,鼓励“走出去”

针对山东省资本充裕的现状,今后在引进外资和技术方面,也应当将外资和技术的引进与山东省的产业发展方向结合起来,提高引进外资的门槛,重点进行技术密集型加工贸易和服务加工的引资,限制低层次加工贸易的进入。同时,鼓励企业将山东省饱和的劳动密集产业和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向境外转移,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山东省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1] Humphrey J,Schmitz.Local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conomy:issues of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C].Cheltenham:Elgar,2004:349-381.

[2] 王佃凯.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贸易战略选择[J].经济评论,2009,(5):97-100.

[3] 王斌.论投资协议中的稳定条款[J].政法论丛,2010,(6):66-69.

[4] 顾海波,阎富宽.跨国公司投资中的环境法律责任探析[J].政法论丛,2009,(4):93-96.

[5] 王权典.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之生态补偿机制建构创新[J].政法论丛,2010 ,(1):30-33.

[6] 黎国林,江华.我国加工贸易区位分布及其优化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4):23-27.

[7] 肖丹丹,杜越峰.优化加工贸易地理布局,促进山东城市化发展[J].当代经济,2008,(8):104-105.

[8] 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 ,(7):21-28.

猜你喜欢
劳动密集型山东省优势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丢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碎片化培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矮的优势
画与话
山东省即墨市
中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度性研究
劳动密集型企业职工薪酬现状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