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是构建幽默的空框

2011-08-15 00:47
贺州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阿凡提财主逻辑

苏 越

(1.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逻辑是构建幽默的空框

苏 越

(1.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幽默是人类智慧的映射,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与思想启迪,具有批评、交往、讽刺、谴责等多种功能。逻辑规律的逻辑形式及其要求是构建幽默的空框,只有巧妙制造逻辑矛盾才能产生幽默效果。概念、命题、推理按照一定的逻辑形式、逻辑方法及逻辑要求表现出来,在构建幽默中功能各异,从不同方面构成产生幽默的合力。可见,逻辑是构建幽默的空框。

逻辑;幽默;空框

一、幽默是人类智慧的映射

幽默是什么?这个与我们生活密切、常给我们生活带来快乐与思想启迪的朋友,要一语中的将其说个明白还真不易。所以,要确定幽默的涵义,著名英国作家康格里夫只能无奈地说:“那是一桩了无止境的操劳”。事实也确乎如此[1]。例如,有人说幽默是“智慧的火花”,“理性快捷而又风趣的表现”。也有人说:幽默是“语言的调料”、“生活的调色板”、“缪斯王冠上的明珠”。美国人则把幽默与滑稽联系甚或等同起来,在其《新时代大百科全书》中给出定义说:“幽默是指一切滑稽可笑的事情”。但是,在我看来,把幽默等同于滑稽是不全面的,因为幽默固然会给人嫣然一笑,但又不仅仅是给人以笑而已,而是一种使人发笑之后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乃至化解矛盾的良好药方。一般来说,滑稽或滑稽戏,大多是或主要是一种娱乐性的艺术,只要能够引起观者的笑声,那就达到了目的。像著名的滑稽艺术表演家颜顺开表演的“吃鸡”和陈佩斯的“吃面”,由于他们演得十分神似而使人百看不厌,其中并不会含太多的深层次的涵义。但是,一个好的幽默,不仅会使对方发出会心的微笑,而且给人一种思想的启发。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欣尝一下下面三段文字:

例1,甲乙为邻居。一天,甲去向乙表示歉意,说:“对不起!我刚才在墙壁上打了一个钉子,想挂一幅国画,声音不小吧?真是不好意思,打扰您了!”乙听了微笑着说:“没关系,我正想去问问您:假如我在那钉子尖上挂一件大衣,是否能支持得住?”

例2,父亲带着三岁的女儿坐车进城,女儿两眼滴溜溜地看着窗外的景物。不一会儿,许多冒着白烟的烟囱出现在她的眼前,但她不知何物,便问父亲:“爸爸,那高高的冒着白烟的东西是什么呀?”父亲不假思索地说:“孩子,你要好好记住,以后凡是见到高高的冒着白烟的东西就是烟囱。”女儿说:“哦!我知道了,原来爸爸的鼻子就是烟囱呀!”

例3,一个财主的儿子去上私塾,私塾老先生怎么教他都不能开窍。如实向财主作了汇报,财主却很不高兴,并留下狠话:“下次你要再说我儿子不好,我就砸了你的饭碗!”又过了一段时间,财主再次来到私塾学堂问老先生:“我的儿子有进步了吧?”老先生有了上次教训,笑呵呵地对财主说:“有进步,有进步呀!”财主又问道:“怎么进步法呀?你具体说说看。”老先生于是便道:“比方说,七窍的话,他都通了六窍!”财主听了,大为高兴。

以上三例都是幽默。例1中的邻居甲不愧是个有涵养的人,在墙上打了钉子,扰了邻居,便上门道歉,但他可能没有想到,自己打的钉子已经侵入了邻居乙的空间,乙完全有理由火冒三丈地对甲批评一通却没有,而是还了他一个充满友好的幽默。相信甲听了之后会自感惭愧并自觉改正,由此可见,善良的幽默可以成为缓和矛盾、和谐相处的行为方式。例2中的父亲自以为见多识广,便以教训的口吻说:你要好好记住,今后凡是见了高而冒烟的东西就要知道是烟囱。然而聪颖天真的女儿竟由此推出了“父亲的鼻子也是烟囱”的结论,这是父亲始料未及的。原来,孩子把父亲的话作大前提进行了以下推理:“凡是高高的冒着白烟的东西就是烟囱,父亲的鼻子是高高的,抽烟时也是冒白烟的,所以,父亲的鼻子也是烟囱”。小女孩的这个推理并不错,错的是父亲提供的大前提并不真实。它告诉我们:面对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下一代,父母只凭自己的经验而不能持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是不能胜任教育下一代的任务的。例3叙述了一个私塾先生如何巧妙地对付财主刁难的故事。通过幽默的回答,他既满足了财主死要面子的虚荣心,保住了自已的饭碗,同时又暗示了财主的儿子实属愚昧,因为七窍通了六窍,隐含着“一窍不通”的意思。

大量事实表明:幽默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胡椒粉”,可以除去菜肴中的各种异味;幽默又是生活中的“太太乐鸡精”,有了它,美味佳肴变得更加有滋有味;幽默是一个人的睿智的巧妙表达,是对博大精深的语言的精妙应用。它具有多元的功能。

其一,批评的功能,这是一种带有温柔的甜味的批评。请看案例:一天,约瀚找到丹纳耳语说:想同你商量件事,你能给我保密吗?”丹纳:“当然”。约瀚:“我最近手头很紧,能借我一笔钱以救急吗?”丹纳:“你放心,我就当作什么也没有听见”。这实际上作者是在批评丹纳对朋友是“一毛不拔”。批评中,丹纳的“小气”,没有怨言、不露痕迹!在此情况之下,批评变得那样的平静、理智与温柔。

其二,反驳的功能,这种反驳是那么理性、平静与不露声色。请看案例:一位蛮不讲理的青年拦住了迎面走来的一位满是银丝的老人。青年:“你知道吗?我是从来不会给无赖让路的”!老人抬起头来对青年看了一眼,笑着说:“小伙子,我正好相反”。这则幽默中的青年想对老人进行羞辱。而老人的回答可谓是一石双鸟,既示了老者豁达大度的胸怀,又对年轻人的无理进行了驳斥。这样的幽默反映小事情,但表现了老人的大智慧。

其三,讽刺的功能,这种讽刺往往是善意的和令人愉悦的。请看案例:一个男子在单位常常高调宣称:男子汉大丈夫要怕老婆的话太没出息。一天深夜,丈夫喝得醉醺醺地回到家里,妻子一见,拿起把芭蕉扇要打丈夫。丈夫一见立即躲到床下,妻子命令他出来。丈夫说:“大丈夫说不出来就不出来”!我们感到这位怕老婆者的可笑之外,也感到他幽默得可爱。所以,一个好的幽然所包含的机智与启迪,往往超出文字的范围之外。

其四,交往的功能,即在与人交往中善于运用幽然,不但可以获得更多的友谊,而且也能提高公关成功的几率,因而有人说幽默是人际交往的催化剂。请看案例:一位厂长人缘甚好。一位工人问他:“厂长,你在厂里是头,回到家里也是头吗?”厂长答:“当然!”工人又问:“那你的夫人呢”?厂长说:“她是脖子,我是脑袋,她要朝东,我不敢朝西”。厂长的这一幽默,获得了周围职工的喝彩!无形中也就缩短了他与员工的距离。可以想见:一个老是哭丧着脸、没有丝毫笑容、更不会幽默的人,他的人缘不可能好到哪里,参与公关更会显得笨拙,效果是不会好的。

其五,谴责的功能,幽默谴责了丑陋,却并不声色俱厉,而是让人感到了疼痛,但却难于反驳,颇有哑巴吃黄莲有口说不出的味道。请看案例:一天,阿凡提同当地一个财主一块洗澡。肩上挂着一条毛巾的财主得意洋洋地问:“阿凡提,你看,凭着我的地位与身份,我这身肉值多少钱”?阿凡提打量来、打量去,然后郑重地说:“我看就值一文钱!”财主听了大为光火,说道:“光我肩上这条毛巾就值一文钱。”阿凡提接着说:“我指的正是这个”!阿凡提的回答是何等好呵!他将财主引入自己所设的圈套,终于得出了“你是一文不值”的结论。阿凡提骂财主“一文不值”的话,不可谓不重,但它是隐于幽默之中,即使对阿凡提恨得咬牙切齿,那也无可奈何……

上述足以证明:学会幽默、善于幽默,是一个人有才学又机智的体现,是一个人进行成功的人际交往、公关的犀利武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幽默、善用幽默。这样,我们的社会将有更多风趣与快乐,我们的人际交往将会更加文明、和谐与美好。

实际上,幽默也和其它知识一样,是后天习得的。其中,运用逻辑为框架,填入五彩缤纷的知识、巧用隐含、富于哲理的语言,就可以获得令人深思、使人愉悦的多姿多彩的幽默!

二、逻辑规律的逻辑形式及其要求是构建幽默的空框

有人认为,幽默是语言的艺术,他要求说话者不但要有丰富的语汇,而且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对知识的机智、巧妙、快捷的应用;甚至还有人说:“幽默是聪明人的专利”,是人的智商睿智的一种表现,普通人是与之无缘的。诚然,人的情商智商的高低与其遗传是有关系的,由此形成了人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的差异,但是人的这些能力的形成,主要还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或实践而实现的。只要我们通过学习而掌握了丰富的词汇,又形成以某个学科为中心的广博知识,特别是掌握了逻辑的结构及其要求之后,我们就可以自觉地运用逻辑的结构作为空框,根据思维和逻辑的要求,将现实中所需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造成某种违反生活常识的逻辑冲突,由此形成幽默。这无论是逻辑规律的知识还是概念、命题、推理的逻辑知识,都可以达到我们某种目的。

传统逻辑的规律究竟应有几条,逻辑界的学者是见仁见智。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从逻辑上说应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必须明确地回答“是”或“不是”,即你主张什么或反对什么,观点必须明确;其二,还必须回答为什么主张“是”或为什么主张“不是”?即必须说出你主张“是”或“不是”的充足理由。只是提出了明确的主张而缺乏充足的理由,或者虽有充足的理由却无明确的主张,都是不合逻辑的,或者说这个思维过程是不完全合乎逻辑的。而逻辑规律在构建幽默中的重要功能表现如下:

第一,同一律在构建幽默中的功能。同一律的本质要求是,在一个具体的思维过程中,其使用的概念和命题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即“A是A”或者“pp”。如果在一个具体思维过程中,概念或命题并非是在同一范围或意义上使用的,那就犯了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或者混淆概念或混淆论题的逻辑错误,人们利用这种逻辑错误,将其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人违反逻辑的行为导入其中,便可形成有趣的幽默。

例1,儿子:爸爸,打枪瞄准为什么要闭上一只眼睛?

父亲:要是两只眼睛都闭上了还能看得见吗?

例2,布朗夫人:亲爱的,我把珍爱的小狗丢了!

史密斯夫人:你快去报社登寻狗广告呀!

布朗夫人:没用的,我的小狗不识字。

例3,阿凡提当理发匠,大阿訇来剃头总是不付钱。阿凡提很生气,准备好好地教训他。

有一天,大阿訇又来理发了。阿凡提先给他剃光了头,在给他刮脸的时候问道:

“阿訇,你要眉毛吗?”

“当然要呵,这还要问!”

“好,你要我就给你!”阿凡提说着,飕飕几刀就把阿訇的两道眉毛剃了下来并递到他的手里说:“给你!

“阿訇,胡子要吗?”阿凡提又问道。

“我不上你的当了,不要不要!”大阿訇有了上一次教训赶快改口道。

“那好,不要就不要!”阿凡提说着,飕飕几刀就把胡子刮了下来并扔到地上

阿訇知道又上了阿凡提的圈套,悔恨交加。

阿凡提却和颜悦色地说:

“得啦,得啦,你还生我的气呐?这不都是按照你的吩咐做的吗?要是按我的本意,不说眉毛胡子不剃,就是你的头发我也不愿意剃!”

以上三个幽默的内容及其功能各不相同,但结构都是通过有意违反“A是A”或“pp”的要求而完成的。在例1中,儿子要求回答的是射击瞄准为什么要闭上一只眼睛,父亲对此没有作答,而是转而回答瞄准不能闭上两只眼晴,转移了问题,犯了答非所问的逻辑错误。例2中的逻辑结构与例1有所类似,但也存在区别。例1是回答没有针对提问,例2是偷换了对象。众所周知,刊登丢失小狗的广告,是给人看的而不是给狗看的,失掉小狗的主人布朗夫人却把小狗视作看广告的主体,以致让人哭笑不得。例3的情况相对而言要复杂一些。首先,阿凡提对剃头而不付费的阿訇事先做了预设:“我要设法把阿訇的眉毛胡子都剃下来还让他无话可说”,阿訇思想上却毫无设防;其次,在“要”与“不要”的的理解上,两者也不一样,阿凡提思想中的“要”与“不要”是指剃下来的眉毛胡子给你“放着”或者“扔掉”,阿訇思想中的“要”与“不要”,则是指“眉毛不剃”和“胡子不刮”,这显然是阿凡提有意利用违反同一律而赋予其特殊意义的“要”与“不要”,使仗势欺人的阿訇上其圈套。由此表明,同一律不但可以是正面规范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构建幽默讽刺表现一个人的思想与睿智的工具。概念的偷换不仅会给正确思维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也可用来批评讽刺表示机智的积极功能。

第二,不矛盾律在构建幽默中的功能。不矛律告诉我们:在一个具体的思维过程中,我们不能对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判断都加以肯定,用公式表示即是:“A不是非A”,或者“并非(p并且非p)。诚如列宁所说,逻辑矛盾是任何正确思维过程都要努力避免的,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违反常识,其中必然包含有假的命题。因此,运用构建逻辑矛盾作为空框,将准备讽刺或批评的内容纳入到逻辑矛盾的空框中,就可以形成或是辛辣或是温柔的幽默。

例1,一位女士上了出租车,要司机送她到市郊去。上车后,健谈的女士便喋喋不休,司机只听,而不说话,女士批评司机是冷血动物。司机一听急了,反驳道:

“对不起,夫人!你的话我一句都没听懂,我的耳朵几乎完全聋了。”

例2,阿凡提正在给朋友写信。一个人悄悄地走过来站在他的背后偷看。阿凡提发现了,立即在信上写道:

“……我要给你写的话很多,可是,现在有个不懂礼貌、不知羞耻的青年,正站在我的背后偷看写信,我不能再写下去了……”

那人看到这里,气急败坏,立即站到阿凡提的面前质问道:“你为什么无缘无故侮辱我?凭什么说我偷看了你的信呢?”

“你真聪明呵,小伙子!”阿凡提回答说。“既然你没有偷看我的信,你又怎么会知道我说你偷看信呢?”

例1中的司机,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他一方面说自己的耳朵聋,几乎完全失聪,但又说他对女士的唠叨“一句都没听懂。”这就说明,司机对女士的说话都听到了。例2中,年轻人也许是缺乏涵养,也许是法律意识淡薄,他不懂得偷看私人信件是违法的、不道德的。可阿凡提凭着他的智慧予以切中要害的反击:“如果你没有偷看弦的写信,你又是怎么知道我说你偷看了呢?”阿凡提抓住年轻人明明“偷看了”却又为自己辩解说“没有偷看”这一矛盾致命一击,终于使得年轻人羞愧难当、狼狈离去。

第三,排中律在构建幽默中的作用。排中律要求我们,在一个具体的思维过程中,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或命题不可都加以否定,而是必须做出毫不含糊的明确的回答,谁是谁非,一清二楚。用公式表示就是“:A或者非A”或是“(PVP),否则就会犯出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现实中的“含糊其词”、“不置可否”“、骑墙”、“折衷”或“抹稀泥”大多可视为违反排中律的表现。因此,以某个思维主体回避问题、含糊其词、不予明确回答之内容,注入排中律的逻辑形式及要求的空框中,就可以形成我们所需要的幽默。请看下面例子:

例1,20世纪50年代,国家计委一工作组到一大型企业了解年度生产计划完成情况。企业主管生产的负责人汇报完后与工作组长有下面对话:

工作组长:听你刚才说的,你们厂已超额完成今年的生产计划了?

企业主管:我并没说我们的企业已经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呀?

工作组长:(感到吃惊)那么,你是说你们企业没有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了?

企业主管:(脸红不安)我也没说我们的企业没有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呀

工作组长:(有点不耐烦)你给我明确一下,是超额完成了还是没有超额完成?

企业主管:我的意见很明确,还是上面所说的两句话……

例2,甲乙一道看了一场演出,回家的路上谈论观感:

甲:你说说,你对今天的演出感动了吗?

乙:说不上被感动了,也说不上没有被感动。

甲:废话!你这不等于说:“说不上你今天来看演出了”,也说不上“你今天没有来看演出”一样的荒谬吗?!

乙:我说的大实话哦!

在例1中,企业主管说他的话“很明确”,他明确了什么呢?通过工作组长与企业主管的对话,我们既看到了有意含糊掩盖真相的窘境,也看到了言不由衷的尴尬与可笑。在例2中,乙自称是“实话实说”,但这种“实话实说”是不合逻辑的,因为“你被今天的演出感动过”和“你未被今天的演出感动过”是两个矛盾的判断,不可同时都予以否定。所以,乙说他说的“实话”,只能说明他对逻辑是一无所知,是其逻辑蒙昧的自我承认。这样的“大实话”越少越好。

笫四,充足理由律在构建幽默中的功能。充足理由律要求我们:在一个具体的思维过程中,对于思维主体提出的任何一个论段、观点或命题,要使他人欣然接受与信服,就需要用充分的论据进行令人信服的证明。用公式表示就是“:P真,因为q真,并且由q可推出p”,或是“:[p并且(qp)]p”。违反充足理由律的要求,就会犯推不出来或理由虚假的逻辑错误。运用逻辑推不出来等逻辑错误作为空框,将现实思维实际中的某些似是而非的事实,作为某种荒谬主张或看法的理由,就可以构成既可以使人发笑,又可以给人深思的幽默。请看以下事实:

例1,甲:你看,那玩球的小孩是男孩,还是女孩?

乙:女孩,她是我的女儿。

甲:呵!对不起,我不知道你是她的爸爸。

乙:不!我是她的母亲。

例2,姐姐同弟弟放学后回到家里。

父亲:放学啦!今天的语文期中考试成绩怎样?

儿子:不错啦,我和姐姐考的成绩一样。

女儿:你胡说!我考了95分,你才考了70分,怎么会一样呢?

儿子:是一样。95分是及格,70分也是及格,70分不是等于95分吗?

例3,老师:从甲地到乙地是7公里,请问:从乙地到甲地是多少公里?

学生甲:也是7公里

老师:你说得对!

学生乙:(突然站起)老师,你说得不对!从五月到10月是五个月,从10月到来年5月也是5个月吗?

在例1中,甲从女孩是乙的女儿,就推定乙是孩子的父亲是缺乏必然性的,因为作为女孩的家长,除了有其父外,还有其母。看来出此差错的甲,除了视力有问题以外,智商也有问题。要不,就不至于做出这种唐突的结论。在例2里,考了70分的弟弟,为了证明自已的成绩和他姐姐的成绩95分是一样的,作了如下推理:

95分是及格,70分是及格,所以,70分是95分。

这个推理,可以视作一个第二格的三段论。按照第二格的要求,它应包含一个否定的前提,但它没有,所以结论是不必然的;再者,在弟弟的思维中,两个前提中的联项“是”实质上是“等于”的意思,但事实不是“等于”而是“大于”,70分比及格多出10分,95分比及格多出35分。所以,95分比70分多出25分。可见,通过关系推理的推出,姐弟成绩的差异就一目了然。在例3中,学生乙的回答看起来好似振振有词,但实际上他已偷换了问题。老师问的是甲乙之间的距离,两者是可逆的,因而学生甲的回答是正确的,学生乙驳斥老师的肯定,是用时间的度量尺度(一年等于12个月)偷换了度量距离的尺度,令人可笑而且有趣。

三、概念、命题、推理的逻辑形式、逻辑方法及逻辑要求在构建幽默中的功能

由于逻辑规律的遵守或违反,都要通过思维逻辑形式的应用表现出来,因而建构幽默离不开概念、命题、推理的有关知识与要求。

(一)概念在构建幽默中的作用。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构筑思维体系或理论大厦的基石或最基本的材料。所以,思维的过程常常需要对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做出明确的规定,不能随意扩大与缩小,更不能为了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有意进行偷换。运用概念内涵的恶意偷换和对外延的随意扩张,便是构建幽默的空框。请看下面案例:

例1,20世纪的80年代,一对刚结婚不久的夫妇走在回家的路上。

女:回去对你妈说,明天开始我们与妈分开过。

男:为什么?

女:你没看到,这几天来天天都在宣传反对吃大锅饭吗?

例2,有一次,西方一记者同某夫人闲聊时问起:

记者:请问夫人,您同您丈夫的共同点是什么?

夫人:我和我丈夫的共同点是在同年同月同日结的婚。

例3,演出结束后,文化局长同他的秘书并排走出了剧场。

秘书:您对刚才的演出有何评论?

局长:我看有三个缺点,非改不可。

秘书:哪三个缺点?

局长:第一,节目从头到尾就那么一个人独舞,太单调了!第二,独舞就独舞吧,可他只上身动下身不动,始终站在一个地方,太没意思了。第三,下身不动也罢,最讨厌的是他背部始终朝着群众,要不是谢幕,连演员是什么模样不知道。

秘书:您是指哪个节目呀?

局长:就是那个…叫什么来着?呵!想起来了,叫交响乐呗!

在例1中,这对年青夫妇中的妻子混同了“赡养老人”与“吃大锅饭”这两年概念。“吃大锅饭”是指分配上的“绝对平均主义”,劳动中不管干活是多是少、是好是坏,其劳动所得都是一样。这种做法,会极大的挫伤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故要坚决反对;“赡养老人”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世美德,是儿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把“反对吃大锅饭”与“拒绝赡养父母”等同起来,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在例2中,我们不禁对文中夫人的智慧肃然起敬!夫人在回答记者的提问中所要表达的是“毫无共同点”的概念,但在说话中用的是“共同点”的概念,妙就妙在她是将“没有共同点”的概念,隐含在“共同点”的概念中了!“共同点”等于“没有共同点”,妙哉!在例3中,幽默对文化局长的无知的批评是善意的,又是尖刻酸辣的。一个主管文化的局长,竟然分不清“音乐指挥”与“舞蹈”、“小品”、“歌唱”等演员,因而混淆了这些概念!

(二)判断在构建幽默中的作用。判断也称命题,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者否定的思维形式。当一个判断或命题对思想表达得一清二楚之时,那是难于形成幽默的,因为这时命题作为一个空框它已载满,没有了进行幽默的空间;只有当判断中隐含着新的判断甚或推理的时候,运用判断及其要求,才可以形成既给人愉悦,又给人启迪的幽默。请着事实:

例1,一次,王光英前去香港。一下飞机,一群记者就围了上来。

记者:请问:你这次到香港来带了多少钱?

王光英:您们知道,西方有一句俗话:“见到女士不应问岁数,见到男士不应问钱数。

例2,在一则逻辑的智力测验题中,要求从以下三个判断里判定谁是最好的裁缝,这三个裁缝住在伦敦同一条街上。

甲:伦敦最好的裁缝 乙:英国最好的裁缝丙:本街最好的裁缝

在例1中,王光英先生乃知名的爱国商人。他在上一世纪改革开放后去香港,必然会引起传媒的高度关注。记者提出“你带了多少钱来”的问题,这是十分考验一个人的智慧的:你既不能不予回答,又不能如实回答。王先生从西方普遍遵守的习惯出发,运用了一个“在西方,见到女士不应问岁数,见到男人不应问钱数”的联言到断p并且q,便巧妙应对,既维护了个人的隐私,又大度的应对了记者的提问,还引来了记者们的会心的微笑。一个不起眼的联言命题,却最充分地表现了王先生的公关艺术和大智慧。在例2中,按照常理,丙应说“我是世界最好的裁缝”,但这样的回答就会流于俗套、近乎吹牛了。所以丙另辟蹊径,根据给出的条件,出人意料的做出了我是“本街最好的裁缝”,语言平实,但却既盖过了甲,又盖过了乙,未说“谁是最好的裁缝”,但已包含了这层意思,显示出富于创新,很有智慧!

(三)推理在建构幽默中的功能。推理是由前提与结论两部分组成的,只要我们掌握了各种推理的结构及其要求,把注入推理结构中的内容有意形成前提与结论的不合情理甚至十分荒唐的联系,就可获得我们所需的某些幽默。请看事实:

例1,女儿:妈妈,您的头发为什么白了?

妈妈:好宝贝,这都是让你气的呀!要是你乖,少让妈妈生气,妈妈的头发就不会白了。

女儿:哦!我明白啦,姥姥的头发变白是妈妈给气的了。

例2,一次,国王和阿凡提闲谈。

国王:你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依你说,我死后的灵魂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阿凡提:依我说,你死后的灵魂准是下地狱。

国王:依我的福气,怎么会下地狱?

阿凡提:尊敬的陛下,您别生气!我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因为您把要上天堂的人杀得太多了,那里再也容不下您了。所以,你的灵魂只能下地狱!

在例1中,妈妈说的“自己头发变白是女儿气的”,是一个不科学的判断。女儿以妈妈的论断作大前提进行了如下推理:

如果母亲的头发白了,都是她的女儿气的,

姥姥的头发白了,

所以,姥姥头发变白是妈妈(即女儿)气的。

这个推理虽不正确,但责任不在女儿而在母亲。女儿在这里表现出来的逻辑推断力和联想力,却是值得夸奖的。

在例2中,阿凡提使用幽默将国王的灵魂打进了地狱,而幽默的逻辑空框则是一则不相容的选言推理,即:

国王死后的灵魂要么是上天堂,要么是下地狱;

里面已被国王所杀而又该上天堂的人住满了,

所以,国王的灵魂只能下地狱。

用逻辑的公式表达就是:要么p,要么q;非p,所以q。这个推理完全正确。

而逻辑在构建幽默中的其它作用,还有它在相声、电影、讽刺、诗歌、漫画、人际、公关等语言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功能。这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快乐与思想启迪。

[1](美)保罗麦吉.幽默,它的起源和发展.转引自康家珑.语言幽默的艺术[M].长沙:岳麓书社,2008.

Logics Is the Framework of Humor

SU Yue
(School of Philosophy 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Humor if the reflection ofhuman’s wisdom,which often brings us happiness and revelation with critic,communication,ridicule and blame.The logic form of logic law and its requirement are the framework of humor,and clever-made logic contradiction can produce the humorous effect.Conception,proposition and inference are embodied based on logic form,method and requirement.They function differently and form resultant force.Therefore,logic is the framework of humor.

logic;philosophy;framework

B81-05

A

1673-8861(2011)01-0001-06

2011-02-06

苏越(1937-),男,广西灵川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逻辑、哲学、思维、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阿凡提财主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聪明的阿凡提
逻辑
创新的逻辑
财主的刁难
王勇智斗财主
阿凡提的故事之再次吃亏
目不识丁
阿凡提巧装盘子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