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懋泰著述考略

2011-08-15 00:46
黄山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印谱徽州

曹 曦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周懋泰著述考略

曹 曦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绩溪县周懋泰是晚清徽州亦官亦商的一位较有影响的人物,但鲜见文字记载。2002年,有幸见其《同治六、七、八、九年在扬、宁致各处信稿》(稿本)和《松石斋诗草》、《松石斋诗续》、《松石斋印谱》等(均宣纸印本),感到弥足珍贵,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尤其《信稿》,因从未刊行,从而为研究当时扬州、南京和徽州的历史场景,当时的经济社会文化提供了又一份第一手材料。

周懋泰;著述;考释;史料;徽学

周懋泰,字阶平,晚号松石老人。安徽省绩溪县城内人。生于1827年,卒于1912年,享年86岁。周懋泰出身商贾之家,早年经商,壮年弃商从政,先后任屯溪茶局、两淮盐署幕友和北征粮台(1869年改为金陵军需总局)书记。1862年,曾国藩驻节安庆时,其弟曾国荃曾召他充任戎幕,因病未赴。周懋泰有时在客居地酬应笔墨,是晚清徽州亦官亦儒亦商的较有影响的人物。我们未见有其年谱,只知有周氏家谱存世,据云,其上记载了周氏的一些重要生平事迹,笔者至今未得一睹,不敢妄言其详。不过,周懋泰给我们留下了他的一些文字,通过他留下的文字,可以研究他所在时代的一些“历史的碎叶”。现就自己掌握的有限资料,就本题内容加以初步考述,以求大方之家的指教。

一、周懋泰之《同治六、七、八、九年在扬、宁致各处信稿》

2002春节,笔者在皖南泾县见到一部周懋泰的《同治六、七、八、九年在扬、宁致各处信稿》(以下简称《信稿》)。该《信稿》线装,长22.2厘米,宽18.4厘米,厚1厘米,连同封面共76页,纸质黄,印有竖红格,因年代较久,已成隐红,全部文字皆蝇头小楷。《信稿》除几处被蠹鱼蛀坏,造成少数字缺失或难以辨认外,大体保存完好。据《信稿》的保存人张先生介绍,《信稿》的作者周懋泰,是其岳父周先生(1929-2002,绩溪人)的祖父。周先生建国后在泾县先后任过县委办公室主任和城关镇镇长,一直保存着他祖父、父亲传下来的墨宝等物。周先生生前将《信稿》等物又传给女婿张先生、女儿周女士保管。关于《信稿》的形成,据了解,徽州有文化的人普遍有一个传统习惯,就是在写给别人信件的同时,亦在专用的簿本上抄写一份保存,日久成集,或作待查之用,或作日后见证,或纯粹留作纪念,可见古人做事之严谨、精细。

通阅《信稿》,可见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人们的社会活动、时人的人际关系和思想感情等,内容非常丰富。其因受信人身份、地位乃至辈分的不同,所说事情不同等,所写信的内容,有的较为直率,有的则较为委婉;大多讲述实在,也有极少数为应酬之作。为便于行文,笔者经点校整理,将《信稿》编为85则,现正谋求发表这些十分有价值的文字。此前,笔者曾撰文介绍了这些信稿的史料价值,发表在由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徽州文化研究》第二辑上。根据早先的认识,笔者概括了这些信稿的史料价值:集中反映了当时徽商“贾而好儒”的特点和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记载了当时扬州、南京等地徽商经营遭受打击的情况和社会状况;反映了当时苏皖一带的乡风民俗等。《信稿》的学术研究价值: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为徽商研究再增添了一份宝贵的第一手材料。《信稿》较多地反映了徽商衰败时的情形,研究它,对于进一步研究徽商处在衰落时期的境况,并进一步深刻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很有裨益的。其次,可以通过《信稿》进一步窥测到晚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人们的心态。再次,还可以从这些信件中窥见当时人的社会风俗、信仰习惯等等。为节省文字,这里不再赘述,对该文感兴趣者请赏阅拙文“徽人周懋泰《信稿》的史料价值探析”。[1]

二、周懋泰之《松石斋诗草》、《松石斋诗续》

《松石斋诗草》、《松石斋诗续》(以下简称 “诗集”)同样是笔者在皖南泾县的张先生和周女士那里见到的。该二册诗集线装。《松石斋诗草》为宣纸印本,《松石斋诗续》为黄纸印本,保存均十分完好。十分可喜的是,木刻雕版均保存无缺,似乎要想印刷,举手之劳即可得,实是幸事。

关于《松石斋诗草》,在该诗集前有一段文字:“诗虽小道,亦必有佳句。可诵,乃能行世、传后。若予之诗既无佳句而又不忍弃之者,何也?盖少耽吟咏。中遭丧乱忧时,叹逝之忱与足迹所到名胜之地,以及友朋赠答,皆见之于诗,示不忘也。如此即不必作诗观,而以为记事之珠,亦未为不可。爰将兵燹后賸稿删而存之,自知谫陋,本不敢灾诸梨枣,因襄甫表侄与诸季同有嗜痂之癖,劝刻至再,未可坚拂其意,然终不免覆瓿之诮耳。光绪二十二年,岁在丙申孟冬月之吉,周懋泰识于松石斋。”该书的排印亦有“丙申小易月排印于梁安”的说明。

关于《松石斋诗续》,在该诗集前也有“光绪己亥年秋月刊于海阳”的说明。

《松石斋诗草》、《松石斋诗续》被编入安徽图书馆1961年所编之《安徽文献书目》,并有馆藏该书,本人有幸获赠。

根据刻本的记载,周懋泰《松石斋诗草》、《松石斋诗续》皆自选自编,前者为光绪二十二年(1896)自编刊刻,皆古今体诗,共三卷一册,其中卷一82首,卷二72首,卷三57首。《松石斋诗续》为光绪二十五年(1899)自编刊刻,分上、中、下3卷,卷上28首,卷中32首,卷下44首。

翻阅周懋泰这两部诗集,发现具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一是作为诗人,其诗作本身达到了很高水平,但凡看过他诗集的学者、诗人均表赞叹,有的甚至给予激赏。

二是诗集中反映了清军与太平军作战给徽州社会带来的灾难,特别具有史料价值。其中有1首《重有感》被收入《徽难哀音》,又被收入《贼情汇纂》。诗中描述了当时的战争给其家乡带来的破坏惨景,不妨照录供鉴:

重有感

时维庚申秋,八月日十九。贼从宁国来,直犯丛山右。窥伺虽有心,未敢轻攻掊。山势况嵯峨,新安称要口。有明忠节公(谓金正希先生),守此日已久。何来某将军,父书犹在手。地利未深谙,意气欲冲斗。大呼关门开,与贼决胜负。岂知兵未交,尽弃戈矛走。从此失泥丸,遍地皆群丑。因怀古英豪,今人非共偶。

官军退新安,孤城自危急。烽火射山头,杀气蔽原隰。可怜城中人,董逃赋莫及。贼势乘虚来,据城仅六日。如鹊得深巢,如蚁赴荒垤。虏掠尽家有,不复遗余粒。逢人便挖囊,勒索金银亟。或以刀背敲,或已长绳絷。嗟哉彼何辜,惊魂时战慄。杀戮固可悲,焚掠亦可泣。乱后返乡园,蹂躏不堪述。

这首诗生动地记述了太平军在徽州与清军作战时掳掠搜刮钱财的事,充分暴露了农民革命起义军反抗压迫、反抗剥削过程中也有对普通劳动人民造成危害的负面影响。反映战争给徽州造成惨象的同一类型的诗作还有不少,这里再介绍两首以证:

几年力竭为筹防,变起须臾势莫当。人尽眼花惊猛虎,厨留角黍饱贪狼。①连山斥堠空烽火,百里村墟冷夕阳。暂入深林姑避迹,何时重扫旧书堂。

这首诗反映了战争使百姓逃离家乡,人去村空的凄凉景象和兵丁抢掠的情况。

惆怅荒城一弹丸,重遭蹂躏倍凋残。名山古佛皆剜眼,初地头陀亦剖肝。妄想玉鱼挖旧冢,漫思金椀裂新棺。胁从更有诸年少,罗网由来解脱难。

这首诗说明了当地文物古籍在战争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甚至连墓椁也不能幸免的情况。

也正因为这些诗作基本上是当时战争惨状的实录,所以特别具有史料价值,受到后人的重视,这也就是周懋泰的诗作被后人编入典籍或作研究著述引用材料的缘故。

除上而外,诗集还记录了周懋泰本人与亲朋、朝廷官员、商人、诗人的往来;记录了他每历一地的所见所闻和有感而发;记录了他从青年到壮年到晚年的人生感悟;抒发了他对诗词、篆刻、书法精髓的见解,同时,还可从周懋泰的诗作中窥见当时的社会风俗等。如果将之与《信稿》作一综合研究,就可描摹出周懋泰一生的大致轮廓。

三、周懋泰之《松石斋印谱》

有人认为,作为一个诗人、艺术家,周懋泰的影响更大,他创作了不少的诗作和篆刻作品。周懋泰善刻印,有《松石斋印谱》传世。关于《松石斋印谱》,《鲁盦藏印谱简目》中记载:“《松石齋印譜》一本。绩溪周懋泰刻。清光緒壬辰,公历一八九二年。高六寸七,闊四寸,黑格,高四寸,闊二寸五。每页一印。周懋泰原序,周懋泰自序。”[2]限于对印谱知识的了解,笔者无法做出自己的判断,但从所见评价文字来看,都是较高的,可见其功力之不一般。在周懋泰的《松石斋诗续》卷下中,有《题胡萼伯茂才静虚精舍印谱》一诗,语云:“曩岁,萼伯初学摹印,余见其运刀有法,若更讲求篆籀所诣,安可限量。既而萼伯就馆杭州,不相见者数年,今忽以印本寄余评定。余既喜其技之进如是之速,而又裒然成秩矣。诗以嘉之。”诗曰:

印学渊源溯汉秦,后来能事浙徽分。丁黄老去何程远,②寸铁凭君张一军。

从以上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周懋泰应是刻印高手。他的印谱之所以传世,足见其功力深厚。近闻黄山市翟屯建先生研究徽人篆刻,对周懋泰篆刻深有研究,读者可读其大作。这里再录周懋泰诗一组供赏:

论篆绝句十四首

大笔淋漓韩愈歌,于今石鼓孰摩挲。文虽残阙字如铸,欲访鸿都奈老何?③

峄山碑与会稽碑,木石重摹自宋时。学篆要从秦入手,正宗千古有臣斯。④

汉篆承秦体不同,字多方整少灵通。流传尚有嵩山阙,淳朴依然见古风。⑤

大吴受命都南国,神谶镌碑皇象书。起笔斩方垂笔锐,别成一体惜焚如。⑥

冰于斯相后千年,篆法能承世早传。曾把许书参臆说,小徐祛妄已成篇。⑦

二徐名播南唐末,小学中兴赖有人。兄校说文弟系传,可称许氏两功臣。⑧

说文五百四十部,手写偏旁南岳僧。笔意匀圆师二李,六书两宋一传灯。⑨

一从塞外赋归田,老向毘陵作散仙。箧里犹存楹帖字,文如铁线笔如椽。⑩

一筇一笠一吟身,游倦归来皖水滨。腕力千钧双管健,篆分我慕邓山人。(11)

早岁诗名传日下,晚年书学亦专门。能于周鼓秦碑外,写出圆肥古篆文。(12)

扬州名士延陵叟,篆法完翁伯仲间。记得元亭频载酒,看君挥翰每忘还。(13)

鹅溪绢与衍波牋,写遍砖文妙可传。我过雄村君已远,十年一面总无缘。(14)

书名早岁动公卿,香撷蟾宫赋帝京。一滞燕云魂不返,空瞻妙墨想高情。(15)

谢家梦冷春无主(16),秦篆功深笔有神。得古尊彝多考据,赵欧以后一传人。(17)

除了以上周懋泰的主要著述以外,可以向读者诸君介绍的方面还有周懋泰的书法造诣。“周懋泰平生除酷爱诗词外,还写得一手好字,尤长隶书,他的隶书宗《曹全碑》,很有造诣。解放前,绩城很多人家,尚存他的隶书中堂和对联。”(18)查《绩溪县志》上记载:“周懋泰,字阶平,晚号松石老人,清代,城内人。能诗文,工书法,汉隶苍劲。精篆刻,直摹秦汉。有《松石斋印谱》等。”[3]912周懋泰对于书法的研究和专攻,可以从他的《松石斋诗续》中得到印证,他的“论隶绝句十六首”,凡读过者,无不认为如不是精到之人,定不会有如此精深之论。

以上是笔者对于周懋泰著述的简要考述,笔者意欲在此基础上开始对周懋泰的多方面研究,希望得到专家学者的不吝赐教。

附注:本文写作得到安徽泾县人民法院张志平、周国平两位长辈和绩溪县汪光泽、胡成业两位前辈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和敬意。近闻汪光泽老先生已经作古,亦以本文表示纪念。

注释:

①绩俗以二月二日食粽。

②丁:钝丁;黄:小松;何:雪渔;程:穆情。

③周宣王石鼓文。

④秦《峄山碑》徐铉有重刻本;《会稽山碑》,申屠駉有双钩本,皆李斯书。

⑤汉《嵩山石阙铭》。

⑥吴《天发神谶碑》,《皇象书》旧在江宁府学,嘉庆间毁于火。

⑦唐《三坟记》、《谦卦碑》皆李阳冰书。

⑧南唐徐铉与弟锴皆精篆学。

⑨宋释梦英有《说文字原偏旁碑》行世。

⑩国朝洪亮吉,字稚存,阳湖人。

(11)邓石如,号完白山人,怀宁人。以篆隶著名海内。

(12)胡长庚,号城东,歙县人。

(13)吴熙载,字让之,扬州人。

(14)曹赞梅,号肖石,歙县人。

(15)胡澍,字荄甫,绩溪人。

(16)往岁,公与家叔同客金陵。

(17)族叔讳庠,字养田。

(18)见1994年《绩溪县徽学会刊》,第3辑,汪光泽先生文。

(注:注释②-(17)为周懋泰原稿中自加。)

[1]曹曦.徽人周懋泰《信稿》的史料价值探析[C]//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徽州文化研究:第二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2]张鲁盦.鲁盦藏印谱简目[M].抄本,1953.

[3]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Z]合肥:黄山书社,1998.

责任编辑:高 焕

Abstract:Zhou Maotai,both a government official and a businessman,was a figure of great influenc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orn in Jixi County,Huizhou area,but few records can be found about him.In 2002,the author had the honor to read hisLetters From Yangzhou and Nanjing in Tongzhi Sixth to Ninth(manuscript),andPoems in Songshi Study,Poems in Songshi Study(continued)andScrolls in Songshi Study,etc.(all printed on Xuan paper).With considerable valu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s well as literature and fine art,they are particularly precious,especially the Letters.Since they had never been published before,they serve as first-hand materials for us to research into the historical scene of Yangzhou,Nanjing and Huizhou,in addition to the economy,society and culture at that time.

Key words:Zhou Maotai;writing;textual criticism and explanation;historical material;Huizhou study

Textual Research on Zhou Maotai's Writings

Cao Xi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

K291/297

A

1672-447X(2011)02-0004-04

2009-11-30

曹 曦(1984-),安徽泾县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人员,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台湾近现代史、徽学等。

猜你喜欢
印谱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金色徽州
徽州人
徽州绿荫
古意盎然说印谱
从日本藏《飞鸿堂印谱》窥探日本江户时期印坛对中国篆刻的接受
特殊的“古籍”
印谱:古籍中的另类收藏
小石山房集古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