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品牌优势打造温江大蒜产业

2011-08-15 00:51
四川农业科技 2011年10期
关键词:温江大蒜

大蒜是温江区的主要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5万亩左右,占小春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0%。其产品已由过去的自给生产转变为以外销种用为主的商品生产,且随着温江大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申报成功,温江大蒜的声誉明显提高,已有如禹王、想真、海纳、瑞利达等著名企业对温江大蒜进行多方位的考察,拟(已)投资温江大蒜产品的贮藏保鲜和加工开发。可见,温江大蒜除优良的种性为异地种植者带来了良好的效益外,其脂肪、大蒜素、铁、锌含量高的内在品质特征,将为农产品贮藏、加工企业提供一个优质的原料基地。近年来,笔者对温江大蒜的生产销售情况作了一次较为系统、全面的调研,现报告于后。

一、温江大蒜生产的历史和现状

1.温江大蒜生产的历史 据温江县志载,距今约300年前的清乾隆年间,温江盛产大蒜,且远近闻名,交易频繁。在今城东长安桥附近的滨江路一带,南起“鱼凫金马”塑像,北止成温邛高速公路沿江安河而上1.5km的区域内,形成了一条主要供大蒜交易的街道,名“蒜市街”。自古以来,温江大蒜和其它蒜相比,明显细嫩味浓、清脆化渣、,瓣肥脂重、余香悠长、辛辣汁稠,有“钱涂蒜汁,贴身不落”之说,为传统川味菜系调味品之上乘,亲朋相互馈赠之佳品。故众多蒜商、小贩常年往返于巴蜀,穿梭在川湘、川豫等地,将温江大蒜播向了华夏的大江南北,也使温江蒜市街的繁华持续到了本世纪初叶。至2002年,因城市的整体建设规划,“蒜市街”的名字才尘封在了温江的史册。

县志载,民国初期,温江大蒜种植面积1000余亩,民国38年为1800余亩,到了上世纪50~70年代为2000~7000亩。70年代以后,温江拓展了蒜产品的加工和出口外销工作,1979年出口日本盐渍蒜产品12.44万kg,1980年14.5万kg,1981年29.9万kg。

正是由于温江大蒜凡食者无不交口称赞的卓越品质,使温江大蒜在近300年的历史沧桑中繁衍了下来,并以其独特的生态型凝固在了温江本土上。然而,温江大蒜真正全方位的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温江大蒜种植面积1.2万亩左右,平均单产 266~411kg(头)、153~360kg(薹)。随着改革的推进,市场对经济影响的加深,巴、蜀、云、贵、湘、豫、鄂等地的蒜商、小贩、蒜农频繁往来,互通信息,引种串换,使温江大蒜很快在那些地方安营扎寨,温江大蒜所独具的优良种性也逐渐凸现。据云南农大教授韩嘉义等自1987年以来连续5年对24个大蒜品种的研究成果,温江大蒜经过低温处理,能显著地提早抽薹和蒜头的成熟期,且适期内播种的“马尾率”(二次生长)低。尤其是温江大蒜蒜薹上市比其它蒜早15~20天,市场价值十分突出。进而云南农大韩教授等草拟了云南的“大蒜栽培技术规范”,在此规范中温江大蒜作为可选用的早熟良种之一被纳入,此规范作为云南的地方标准“DB53/026~92”于1992年9月1日实施。据云南省澄江县、洱源县、大理州返馈的信息,温江大蒜自1987年被先后引入以来,均表现出了高产、高独头率、商品性好、早熟等一系列优良特性,其产量比以前种植的当地蒜、彭州硬叶蒜以及产于彭州的“温江大蒜”等每亩增产500kg左右,比温江蒜至调入地播种收获后再做种每亩高100kg左右。尤其是大理州,经多年对100余个大蒜品种的筛选,最终确定了温江大蒜为当地的唯一推广良种。故原产于温江的温江大蒜在云南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由此产生出3个结果:①在云南形成了一个新的农业产业。据1990~2004《云南农业统计年鉴》,2001年及其以前无大蒜统计数字,2002年为葱蒜合并统计,2003年至今大蒜面积约30万亩,其中大理州约占60%,温江大蒜所占分额约70%。②外地对温江蒜种的需求日益增加,价格不断攀升,使温江大蒜的生产自发地由上世纪80年代末的1万余亩逐渐地发展到近年的5万余亩,占整个小春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0%。③温江大蒜在全国大蒜业的声誉日益提高,“温江大蒜协会”被推举为全国蔬菜流通协会大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2006年5月,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中国食品进(出)口商会在江苏邳州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大蒜节”上,温江永宁镇从600多个参评乡镇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中国蒜业十强乡镇”。温江大蒜于2006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此乃成都第六、温江首个国家级品牌。

2.温江大蒜生产现状

(1)概况 温江大蒜水旱(稻、蒜)轮作种植,分翻耕稻草覆盖栽植和免耕稻草覆盖栽植两种,翻耕面积50%~70%,免耕面积30%~50%。由于2002~2006年大蒜价格和效益直线上升,翻耕面积呈上升趋势。分净作和间套作,约各占50%,其主要间套作物为葱、蔬。9月初至9月下旬栽植,栽植期主要集中在9月上中旬,且有逐年提早的趋势。平均亩株数3.412~3.595万,平均每亩施肥量:N15.1~18.8kg、P2O58.24~12.9kg、K2O6.1~10.6kg,其中有机氮占总氮量的9.9%~14.6%。温江大蒜几乎无虫害发生,仅个别年份极少数田块有零星的蚜虫危害。农药的施用主要在于防病治病和除草,所用除草剂多数为龙旋风加二甲戊乐灵(一封一杀)进行免耕除草,目前也在推广一种新型的免耕仿生物灭生性除草剂——20%百速顿。温江大蒜的病害主要为半知菌亚门真菌所引起的叶枯、灰霉、紫斑病等,其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15~20℃,恰置春秋两季大蒜退母前后和鳞芽花茎生长两个生育阶段,防病治病所用杀菌剂多为农资门市配药。近年来,病害的发生逐年加重,农药投入量呈递增趋势。温江大蒜3月下旬至4月上旬收获蒜薹,5月上旬收获蒜头,5~8月贮晾、销售蒜头。温江大蒜的产量、价格2002~2006年度呈上升态势。

(2)2007年度生产特点

①栽植期偏早 集中在2006年9月5~19日,其旬均温比大蒜萌发的适宜温度(16~20℃)高2.6~4.7℃。苗期气温偏高(10月均温19℃,比历年高2.3℃;11月均温 13.3℃,比历年高1.5℃),水分充足(10月降水 48.8mm,比历年多31%;11月降水17.1mm,比历年多1%),苗子生长旺盛、柔嫩、发育快,从栽植至出苗的时间为12~15天,比常年早3~5天;退母出现在11月15日前后,比常年提早3~5天。暖秋(10月均温比常年高2.3℃,11月高1.5℃)造成部分田块秧孙子秋不死,出现秧孙子同蒜争肥、水、光的现象,给人以杂草丛生的感觉。病菌滋生温度适宜,寄主食源柔嫩,蒜的主要病害叶枯、灰霉、紫斑等的发病程度显著重于常年。退母后至入冬气温回落至常年正常值(11月均温13.3℃,比历年高1.5℃;12月均温6.9℃,比常年高0.1℃,1月均5℃,比常年低0.2℃),退母期温度从高至低的变化相对于常年更剧烈,大蒜植株体内的养分亏缺及生理黄叶相对于常年更甚,且秧孙子及染病蒜叶迅速枯黄、死亡,给人以秋季蒜田“黄”的整体印象。退母后,蒜株经过一段时间的自身调节,根系的吸收功能增强,自身的绿色器官量增加及低温对病害的抑制,至2007年2月,蒜田整体“黄”的现象逐渐消失。

②密度偏小 平均为3.6万株/亩(变幅3.08~4.01万株/亩)。据试验,在我区生态条件下,大蒜头、薹高产的适宜栽植密度为4~5万株/亩。

③施肥比例不恰当 亩平施肥量为:N17.8kg、P2O512.9kg、K2O10.6kg,其中有机氮占总氮量的14.6%,微量元素(B,Zn)几乎未施。而蒜头亩产大于600kg的施肥量为:亩施 N21kg、P2O55kg、K2O15kg,且有机氮占总氮量的30%以上。在“氮素含量高,有效磷含量中等,有效钾含量偏低,44%的土壤缺锌,普遍缺硼”(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条件下,减磷、增钾、增施有机肥和B、Zn微肥无疑将对温江大蒜的产量、质量、效益产生正向影响。

④产量、价格有所下降 但效益仍相当于同季节作物小麦、油菜的2倍。蒜薹平均亩产346.3kg,平均单价1.95元/kg;蒜头平均亩产385.0kg,平均单价2.72元/kg,平均间套作收入49元/亩,平均亩产值1771.5元,平均生产成本1088.2元/亩,平均亩收益683.3元。而小麦高产田块单产400kg,单价1.5元/kg,亩产值600元,扣除成本242元/亩,每亩纯收入358元。油菜高产田块单产 200kg,单价 3.5元 /kg,产值 700元,扣除成本343元/亩,每亩纯收入357元。可见,即使在2007年大蒜价格明显走低的情况下,大蒜的种植比较效益仍明显高于同季节作物的小麦、油菜。

二、温江大蒜产销方式及存在问题

自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温江大蒜的生产一直是以家庭为单位。由于温江大蒜独特的优良品质和优异卓著的种性,刺激了各地蒜商交流、贸易的内力和本地蒜农种蒜的积极性,使温江大蒜种植面积自发地从20世纪80年代的1万余亩发展到现在的5万亩左右,使本地个体小规模蒜商如雨后春笋般的增加,但目前尚无一个正规的企业、大公司介入温江大蒜的生产和销售。由此决定了至目前为止,温江大蒜的生产、销售具备了自主、自由、自发的特征,进而决定了温江大蒜生产上尚存葱蒜同类作物间套作(间套作面积占42%~49%,其中90%以上田块的间作作物为葱),病害交叉感染,病原菌在土壤中日积月累,病害逐年加重,农药的投入量逐年增加(2003、2004、2007年的每亩农药投入金额分别为:20、35、70元),栽植期偏早,栽植密度偏小,磷肥施用过量,有机肥、钾肥和微肥(B、Zn)的施用量不够,蒜农对蒜病的防治知识普遍缺乏,90%以上农户不知所用药剂为何,只知所用药剂由农资店老板配等一系列有悖于大蒜高产、优质栽培规律本身的现象普遍存在。销售上,规范化、组织化、有序化程度低,以假冒真的事件时有发生,防不胜防。如2006年云南大理在温江调入大蒜800个车皮,约合4.8万t,而当年温江大蒜的总产量仅2.4474万t,约合400个车皮,即2006年从温江调入云南大理的大蒜约1/2不是温江大蒜。

三、温江大蒜试验示范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温江大蒜的试验示范工作始于2001年。2001年温江区农发局(原温江县农业局)成立了专门的大蒜课题组,先后进行了大蒜的密度、肥料(N肥)双因素试验,大蒜不同N、P、K用量的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大蒜不同N、P、K用量的“3414”肥料试验,冷贮对大蒜生育影响的试验,大蒜不同品种气生鳞茎后代种子生产及性状、产量的观察试验。与此同时,对温江大蒜生产、耕作现状作了调研,在永宁八角、万春和林建立了大蒜标准化示范基地,笔者主笔草拟了温江大蒜生产技术规程,温江大蒜产品质量标准,温江大蒜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一系列技术文件,温江大蒜各年度的栽培技术意见等等。通过上述工作,为温江大蒜的规范化种植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数据,使温江大蒜的种植水平尤其是示范区的种植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促使近年来温江大蒜的产量呈现了上升的趋势。但就试验示范工作本身而言,尚存在着一些问题:①试验因素未能涵盖影响大蒜生产、生育的主要因素,如栽植期尚未涉及。②遗漏了有机肥对提高土壤肥力进而提高产量、品质的作用。③大蒜在温江是个大作物,而在全市全省则是一个小作物,在很大程度上缺失了上级的指导、考核,导致科技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够。④示范、宣传、推广仍是温江大蒜规范生产中的薄弱环节。

四、2007年蒜头价格走低的原因分析

据调查,2007年我区大蒜头平均价格2.72元/kg,只相当于2006年的43%。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区的大蒜以外销为主,价格受国际大蒜市场和省外大蒜市场价格的左右,而2007年全国大蒜市场价格普遍走低。据2007年6月3日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大蒜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结论,2007年全国大蒜价格偏低的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由于前几年大蒜种植给蒜农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益,使2006年大蒜播种面积由960万亩增加到1015万亩,增长幅度过快,致使产量大幅度增加;二是出口不畅;三是保鲜企业2006年亏损,影响2007年的贮藏积极性;四是暖冬造成的提前上市,影响收购价格明显偏低”。

五、大蒜市场前景的粗略估计

随着消费者对大蒜营养价值、药用价值、保健价值认识的不断加深和我国大蒜品质的不断提高以及大蒜深加工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有专家预测,大蒜在全球的需求量将呈递增趋势。我国是全球最主要的大蒜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从生产效益看,1亩大蒜至少相当于2亩小麦(或油菜),其良好的经济效益刺激着大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我国大蒜种植面积已从1998年的685.9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1015万亩。这必将带来市场有效供给能力的不断增强和大蒜深加工企业和大蒜出口企业的增加。据统计,我国大蒜的出口企业从2001年的156家增加到了2007的500余家。从市场角度看,我国大蒜在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方面都具有绝对的优势。大蒜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劳动力成本是发达国家的1/6~1/20,发展大蒜生产具有绝对的优势。我国大蒜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类型多样,种植技术成熟,单位面积产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从管理角度看,各级人民政府把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业企业的培植放在了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大蒜的出口管理逐步完善,行业协调进一步加强。从2002年始,大蒜的出口就从配额管制方式转变为一般许可证管理。从温江大蒜独特、独一的优良品性和超强的生态适应性看,温江大蒜已是我国大蒜主产区——云南大蒜产业优良品种的最佳选择,已成为四川想真企业有限公司有机大蒜的最佳品种选择,温江已成为该企业有机大蒜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和瑞利达有限公司冷贮保鲜的粗加工原料基地。

由此可见,尽管2007年的大蒜价格在全国、在我区处于一个低点位,但随着大蒜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今后的价格将逐步回升,至少不会出现过低的局面。

六、关于温江大蒜发展的思考

综上所述,温江大蒜种植比较效益高,至少相当于同季节作物小麦、油菜的2倍;历史悠久,至今已逾300年;品质优良,自古就烙上了厚重的“细嫩味浓、清脆化渣、瓣肥脂重、余香悠长、辛辣汁稠”的地理烙印;种性卓著,生态适应性超强,自发地成为了省外诸多蒜区的优良种源。然而,温江大蒜经多年种植,种瓣内病毒累积,种性退化,品质降低,产量潜力的发挥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经营分散,有序化程度较低,质量参差不齐,假冒伪劣时有发生;面积相对较小,整体作用的发挥受限制;生产几乎停留于农民传统种植经验,尚有较大的潜力等待挖掘;目前仅作种用,蒜农的收益不可预测,波动太大,其产品的深层次开发尚未触及。因此,温江大蒜的发展应加大投入,抓住国家对温江大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契机,树好品牌,管好品牌,用好品牌,发挥并延伸品牌效应,多层次、全方位进行。

1.抓好温江大蒜专用地理标志的管理和使用 实施温江大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其起始和核心在于专用标志的管理和使用。在温江大蒜在生产自发、经营分散的情况下,欲通过专用标志的管理使用来达到对温江大蒜品牌的保护,尚有许多工作要做。因此建议:成立专门机构研究草拟管理使用办法;拨出专项经费,抽出专门人员,以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抓好以温江大蒜提纯、复壮、原种基地建设为载体的本土农业企业的培植或以其为技术参与的农业企业的引进 种性的纯、壮及由此而产生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是温江大蒜品牌保护和品牌效应发挥的基础。因此建议:以科技项目的形式对温江大蒜的提纯、复壮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以期达到在温江本土上培植一个以温江大蒜原种生产、经营为载体的农业企业或引进一个以其为技术参与的农业企业,力争3~5年时间内,温江大蒜的生产用种均源于该企业,温江大蒜的外销种用产品亦源于该企业。届时,温江大蒜专用地理标志才真正具有较高的含金量。

3.抓好温江大蒜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及在此基础上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温江大蒜的生产分散,几乎停留于农民经验,很多生产操作有悖于大蒜高产栽培本身。如:栽植期过早,偏施化肥,病虫害防治药不对路、期不逢时,微量元素肥料普遍未施,等等。因此建议:以科技项目的形式对温江大蒜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及其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以期最大限度地挖掘我区大蒜生产的潜力,提高大蒜生产的产量、品质和效益,提高蒜农收入,同时亦为温江大蒜的企业化运作提供一个有益的补充。

4.抓好温江大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引进,促成温江大蒜品牌外延延伸 大蒜深加工在温江尚属空白,而其无疑是我区大蒜产业健康、平稳、长足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应抓住我区良好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和“一方投资热土”美誉在外的契机,千方百计招引大蒜深加工企业落户温江。使温江大蒜品牌在外延上得到扩展,温江大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据调查,四川想真企业有限公司拟在温江投资一个有机大蒜项目,投资金额8000万元人民币(协议已签),其产品有:每袋(100g)售价500日元(折人民币32.5元)的有机蒜头,价值相当于温江大蒜最高价格年(2006)的 40倍;每袋(16g)售价 150日元(折人民币9.75)的有机蒜片,价值相当于温江大蒜最高价格年(2006)的76倍。由此可见,大蒜产品中深加工对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巨大作用。因此,对拟(已)落户温江的大蒜中深加工企业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项目上给予扶持,农业生产技术上给予积极配合,以吸引更多的大蒜中深加工企业落户温江。

5.抓好温江大蒜用种地产量效益的追踪调研,努力促成温江大蒜品牌效益的放大 温江大蒜近乎100%销往云南大理作种。云南大理常年种植大蒜17~19万亩,2007年 21万亩,2007年约需蒜种4.6万t,相当于温江大蒜常年总产量的2倍。可见,销往大理的温江大蒜是否纯、正,将关系到温江大蒜在云南大理的产量、效益,进而影响到温江大蒜来年在本地的销路和价格。换句话说,温江大蒜产业的根基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在云南大理。因此,规范本地市场,打击、杜绝假冒和对云南大理温江大蒜产量效益的追踪调研,将是温江大蒜产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同时,也只有云南大理温江大蒜的产量、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后,温江大蒜的品牌效应才能得以延伸和放大。换言之,云南大理将是温江大蒜品牌效应放大、增强的一座桥梁。

6.抓好大蒜新品种的引进示范 随着消费者对大蒜认识的不断加深,大蒜育种在全球国蓬勃开展,新品种层出不穷。引进、示范、筛选适于我区生态的大蒜良种,将是我区大蒜产业长足发展基础的基础。

7.抓好其它相关工作 如:抓好温江大蒜高产栽培成熟技术的普及推广,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整体水平;抓好农技推广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调查研究种植业(大蒜)和养殖业(蓄禽)共存、共发展的关系,寻求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合理利用养殖业所产生的畜禽粪便,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产品的有机化。在温江城市化进程整体规划的前提下,作好温江大蒜的区域规划,使二者的发展同步、协调;加强领导,保障支撑,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效率。

猜你喜欢
温江大蒜
种大蒜
温江区羽毛球馆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从“温江花工”到“村播创客”的探索
种植大蒜要注意啥
温江区“家庭医生制度”实施现状与对策分析
大蒜不提当年勇
大蒜养生法
种大蒜
防病抑咳话大蒜
温江地区职业学校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