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案为载体,构建“合作、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2011-08-17 09:00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
天津教育 2011年12期
关键词:建构交流探究

■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 韦 芳

“合作、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实施的,包含有学生与课程资源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与教学环境间的互动等要素,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论的重要内容,国内外都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课程标准中的人才观使素质教育有了新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也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教育的目标。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多年来,我校坚持“聚焦课堂、关注生命、提高质量”的教学思想,并进行了“主体教育”实验研究,“主体教育”必须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载体,为此,我们启动了“合作、互动”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以课堂学案为载体的“学教结合、主体探究”课堂教学策略,探索、实践了由“创设情景—自学解疑—交流展示—归纳建构—反馈拓展”五环节构成的新型教学方式,旨在打造高效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合作、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概念界定。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科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学教结合”与传统的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不同,它强调师生之间双向的合作与交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参与者。通过创设有关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由此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主体探究”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索、体验、评价及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必须是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就是学生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主参与、自主探究、不断感悟、不断建构的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适合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究学习的条件,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努力激发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发掘其潜能,落实学习的主体地位。

2.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合作、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存在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意义建构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三、“合作、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1.创设情景。

进行情景创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此,教师可在课前下发学案,通过自学式、问题式、教师点拨式、目标提示式、情景导入式、提醒回忆式、学法指导式、检测导入式等多种方式,呈现与学生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景,从而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发现问题并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这是实施“合作、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首要条件。

2.自学解疑。

教师精心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学生依据学案,借助教科书、多媒体,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对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将之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并顺应新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从而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理论,这是“合作、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在此环节中,学生自学要专心,课堂要安静,体现生本互动。教师巡视时,发现问题记下来,必要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学习指导,传授学习方法,以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3.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是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结合。学生自学后,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以及小组间交流来检查自学效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组间竞争,以提高交流讨论的效果。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重点解决,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寻求规律,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初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此环节中,合作小组最好是异质结合,并给予时间上的充分保证,生生之间的互教互学,会收到教师讲解难以达到的效果,从而促使学生认知、情感和语言表达技能的均衡发展。通过交流展示,学生既能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解决疑难问题,又能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并根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做精要讲解,使本节课的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4.归纳建构。

归纳是学生舒展灵性的手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传统教学中归纳这个环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其实归纳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也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形成学科思维体系。这个过程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的,教师应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亮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师生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已有经验,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将刚学到的知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克服了以教科书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5.反馈拓展。

教师提出精心准备的、符合教学实际的问题,当堂巩固落实。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达到学习目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另一方面在学生相互提问的过程中找出他们认为的难点,从而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对于上述学习环节可以根据教学实际作适当的变化和调整。

四、实施“合作、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收获

通过“合作、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我们体会到这一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其养成了良好的合作习惯。

经过“合作、互动”教学初步实验后,我们发觉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关心同学,增进了同学间友谊,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有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

2.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智力能力的发展。

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学生都想使自己成为合作中的主动者,因而大家都积极地自觉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他们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查找、搜集文献资料,写读书笔记,养成和学会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因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3.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合作、互动”教学中,由于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所以不论是获取知识还是解决难题,学生都是亲自通过尝试、探究和交流来完成的。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区。这就使学生向“会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的全方位合作,使课堂气氛始终处在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大家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热烈讨论,激烈争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

猜你喜欢
建构交流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