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的航海

2011-08-20 08:14王祖远
中学语文 2011年35期
关键词:印度洋航行

王祖远

伏羲氏或轩辕氏剖木为舟、刻木为楫,说明距今至少5000年前,我们的先祖已会制造独木舟。清代有学者把中国人发明风帆的年代定在夏朝,但后来有考古学者依据甲骨文中出现的“帆”字,断定其发明和使用是在商朝。

从殷人甲骨文中,我们又可以看见与“舟”字同时并用的还有“船”字。在今浙江余姚出土的河姆渡文物中发现6只整块木板制作的木桨,那时还没有甲骨文,又说明早在距今7000年前,我们的先祖就广泛使用木板船航行了。

我们可以看见甲骨文的“帆”字有20多种写法,除去异体字不计外,可以断定用途各异的风帆在商殷时代已经有10多种了。这是不是可以说明最晚殷人已经知道按照不同的用途使用不同的风帆或者结合各种帆同时使用呢?我们看是可以的。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自有其前驱或雏形,但夏朝遗留的文字迄今发现的,除了陶器碎片上少量刻画符号外,只有两小段成串连贯的文字,已于1990年破译出来。其中既没有“舟”、“船”二字,也没有“帆”字,因此,我们不妨稳妥一些,说风帆开始多功能使用下限在商殷。

但是,驾驭帆船达到能够远航的程度,不能单靠顺风,甚至不能单单依靠斜风,必须具备逆风使帆、斜行的技能。孙光析《中国古代航海史》有一图解,证明《太平御览》所说三国时代中国人已经会利用斜风使帆了。那么,逆风驶船是在什么时代呢?可以断言,最晚也是从三国时代开始的。当时吴国的万震在《南洲异物志》中有这种技能的描述:“随舟大小作四帆前后沓载之,……其四帆不正向前,皆使邪移,相琅以取风吹,风后者激相射,亦并得风力;若急,则随宜增减之,邪张相取风气,而无高危之虑,故行船不避迅风激浪,所以能疾。”这还只是讲解使用四帆,到了郑和下西洋时,他们的舰队中的大船有使用多达六桅杆的,那当然更能随机调整各帆聚取风力的方向了。而且,中国船使用的帆是多段多节形制的,不像西方人的帆仅仅是缝制成单独一片布制造,其制作之巧妙以及利用风力之灵便,利玛窦曾经赞不绝口。

有一个单词“舶”,指漂洋过海的大船,吃水特深的多层大船,就是这种多层海船或曰大舶组成了郑和下西洋的舰队。郑和本人乘坐的宝船,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就是旗舰,船楼多至5层——底舱和顶盖不计。这样的一艘大舶,足以装下哥伦布“发现”美洲时的全部三艘船只。隋炀帝下江南乘坐的龙舟高45尺,长200尺,有楼4层。

郑和第一次远航,率领的大舶共62艘,舶长44丈,宽18丈,共载士卒27800多人。在古代中国,这还不是规模最大的舰队。战国时代秦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08年)伐楚时秦将司马错率兵10万,分乘的大舶近万艘。当然,这只是从巴蜀顺长江而下。规模最大的航海要数元初忽必烈(元世祖)多次经略东南亚各国,每次动用的兵卒都是几十万人。战舰(包括大的楼船即大舶)多达数万,较大战舰每艘可容兵卒千人以上。而元初世祖至元年间三次准备出海进攻日本,规模则更大。

中国早就有“轮船”(又叫“车船”),不是蒸汽机轮船,但确确实实是使用轮翼的大船,不过是用人力发动,是由人脚踏驱动的。一轮又叫一车,车船通常装备多车。唐朝的李皋制造多桨车轮,安装于战船作为动力,用于水战,就是明轮船之滥觞。独木舟是用桨来引导舟行方向的。山东荣成湾出土的一艘独木舟长3.9米,中宽70厘米,舱深40厘米,有两道隔梁,就是说,可坐3人。我们可以设想前面两人划桨前进,后面一人用桨掌握船行方向。木板船已经有了舵,世界各地各民族或部族或部落都是如此。1959年在南京出土巨型舵杆,全长11米多,使用其下端必定连接的巨舵,加上其他先进设备,远洋航行是不成问题的。其年代可以定在明朝以前,因为它是明人承袭元人在南京的造船厂制造的。可以导航的还有橹。使用橹既可划行,又可导向的,初期只有中国人。舵有其短处,就是不能像橹那样在急流如川江中应用自如。湖北江陵出土的汉代木船尾部就装有一支长橹。

这些都有助于远航,但真正要在茫茫大海或浩瀚无边的大洋中掌握正确方向,单单装备有舵或橹和善于利用风力是不行的,当然更不能指望桨来导航。这里必须借助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

中国最晚在11世纪末已经把罗盘应用于航海。宋人的笔记说,水手在海上航行,夜里依靠星辰定方向,白天看太阳,阴晦日子则使用罗盘定方位。

像苏美尔人、古埃及人一样,中国人很早就知道观测天象,留下了大量天文记录。成书于战国时代的《淮南子》记载了二十八宿在天球上坐标的数值。关于北极星指北的记载更早、更多。中国古人航行时除了依靠北极星(春秋战国时代叫做“勾陈一”)指引方向外,元朝已经能够通过观测星星的高度来定方位,叫做“牵星术”。

古代中国的“领海”像今天一样,通向两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郑和下西洋,是指航行于印度洋上,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木骨都束(在今索马里东海岸)和今肯尼亚的马林迪,成书可能在战国时代的《禹贡》早已记载长江至淮河入海口的海运路线。汉代的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只到达了波斯湾的海港——他是走的西域去西亚的旱路。以后,大秦皇帝安顿即安东尼派遣使臣从大西洋经印度洋来到中国报聘,开始了海上丝绸贸易,双向进行。可以说,当时印度洋由亚欧两大强国平分秋色,这是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之始。据《后汉书》记载,汉代中国通往西方的陆上丝绸之路抵达莎车之后,还可以折向西南仍走旱路至印度河口出海,取道印度洋。另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是以永一(今云南保山)为起点,经缅甸进入印度洋。另一说,当时从云南可以走水路经今广西、广东直接出海。

唐代海上交通继续东西双向进行。东至朝鲜和日本不用多说,西路也是一条丝绸之路,从番禺(今广州)出发向南航行,过马六甲海峡,至狮子国(锡兰、斯里兰卡),绕天竺海岸,到新头河(印度河)口,入波斯湾,登陆行抵大食都城搏达(今巴格达)。

元帝国进一步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路这时中国的起航港口主要有两个:一是泉州,二是番禺。这是中国商船经狮子国、印度,取道印度洋驶往波斯、阿拉伯、意大利,乃至东非的通道。

以上说的只是印度洋,太平洋情况如何呢?如果说印度洋以西存在过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这样的强大海洋国家,那么太平洋东西两岸只有一个强国,那就是中华帝国。大家知道,比起印度洋来,太平洋可算得风平浪静,中国人在太平洋航行当然比在印度洋航行容易,也可能更早些。现在称做中国领海的海域,渤海、东海、黄海名称早见于《战国策》,而《史记》又称黄海为东海。至于南海,始见于秦始皇设南海郡之后将其以南以至西南海洋统称为南海。

《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古国名,除不可考者外,涉及南洋群岛一些地方。三国时代的吴国对外贸易到达的范围更广,不仅到达东南亚等国,而且从沿海再走印度洋直抵红海海港。盛唐时中国商船在太平洋上,有史料和考古实物可查的,已经到达印度尼西亚以东。宋代典籍提到的贸易交往的海外国家更多,有爪哇的三国、苏门答腊一带四国、今越南、今柬埔寨、印度至波斯湾一带五国,还有狮子国。朝鲜和我国的交往可以远溯至商殷,日本最晚于我国秦汉开始与我国来往,因为这些为人们所熟知,可不再言。由此我们可以断言,至少西太平洋曾是中国人独步的天下。

那么,东太平洋在古代是什么人自由来往于其上呢?可能仍然是中国人。只说可能,主要是因为还不能最后肯定最早的古代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到达美洲的,尽管他们先于任何人到达美洲之说200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尤其是解放后在我国很流行。无论如何,中国人不说是最早发现印第安人的故土,起码也比哥伦布早,这种可能性是确实存在的,只是迄今我们缺乏足够的证据而已。

猜你喜欢
印度洋航行
到慧骃国的航行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海洋美景
去印度洋
潜艇
小舟在河上航行
航行
印度洋上接“嫦娥”回家:远望3号船精确测控探月三期试验返回器顺利再入返回侧记
海啸·孤儿
一次胆大包天的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