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创奇迹 借鉴经验促提升
——赴四川考察学习城乡建设工作的考察报告

2011-09-06 09:33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1年21期
关键词:城乡整治规划

6月3日至8日,松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规划院、设计院、绿化局等单位负责同志赴四川省北川县、汶川县、平武县、茂县、松藩县、都江堰市以及映秀镇、水磨镇等地震重灾区进行了学习考察,期间得到了四川省住建厅和有关县市住建局的热情接待。在近一个星期的学习考察中,我们亲身感受了地震灾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灾区人民战天斗地的豪情,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四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所到之处展现出“洁、齐、美”,看不到“脏、乱、差”,改善了“吃、住、行”,蕴藏着“精、气、神”,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大

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四川省作出了在全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重大部署。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治五乱”,即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三整治”,即集中整治乡容村貌、集中整治交通沿线、集中整治重点部位。“七进”全覆盖,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庄、进景区、进家庭。活动开展以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先后3次主持召开会议并亲自作主题报告,11次作出重要批示,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相继出台了13个有关环境综合整治的决定、方案、意见、决议、通知、办法、标准等重要文件法规,全省共开展了55次专项整治活动。为把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四川省建立了暗访、曝光、督查相结合的问责机制,加大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问责处理力度。对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中行动迟缓、效果不明显的地方和单位,对其主要领导或直接责任人采取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媒体曝光、告诫、诫免、限期调离工作岗位、责令辞职等手段进行严肃的责任追究,仅2009年全省就有4443个单位因治理工作推进不力被通报批评,问责人数达2223人,其中96人受到撤职以上处分。推行了司机窗外扔垃圾扣分制度和市民乱扔垃圾“特殊公益岗位”制度(义务扫地一天)。在加大问责处理力度的同时,对在环境综合整治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尤其是基层一线工作人员予以大力表彰,2010年组织了200名优秀环卫工人到港、澳、台参观旅游,使全省的环卫工人深受鼓舞。通过综合整治活动,目前全省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已经实现环境管理职能化、环卫队伍市场化和环境整治常态化。现在的四川,城市乡村见不到脏的痕迹,看不到乱的场景,找不到差的感觉,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生态细胞工程”品质高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地形地貌多样,气候湿润适宜,境内多山,森林植被覆盖良好。近年来,四川省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城乡园林绿化“生态细胞工程”建设,全省广泛开展了“普创园林城市、共建绿色家园”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他们以“一城绿色四季花,道路绿化连成网,公园绿珠缀满城,山水立体绿成乡”为目标,全面推进“‘绿’学重庆,‘洁’学四平(吉林省四平市)”的创建活动,坚持做到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将“生态细胞工程”推向深入。一是把绿化作为打造城乡风貌的重要内容,全民爱绿、建绿、护绿形成共识,城乡绿化上做到了一体化、全覆盖、无缝隙、绿量大;二是充分注重了生物的多样性,加强绿地系统规划管理,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特色鲜明,同时加大了对自然山水资源的保护力度,使园林绿化建设与大自然巧妙融合;三是公园大,游园多,功能全,品质高,城市实现了管线入地,使树木得以无障碍生长,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设计理念;四是全省上下掀起了创森林四川、创园林县市、创环境优美乡镇、创生态村居、创绿色家园、创园林式单位的热潮,形成了城市绿化建设牵头、山地绿化林业主体、专项绿化对口负责、全域绿化社会联动的良好局面。通过大力推进“生态细胞工程”建设,现在走进四川,就仿佛走进了绿的世界,城市像绿海,村庄如公园,树、草、花、藤遍布城乡每个空间,每条缝隙。城市、乡村、企业、学校、机关、庭院、道路处处绿意盎然,墙裙、门户、坡面、水岸、停车场林木成荫,花草如织。公园内树在水中生,水在林中流,城市里路从林中过,楼在公园中,“天府之国”生态持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规划布局设计理念新

学习考察期间,我们参现了北川的异地新建,汶川、平武、茂县的恢复重建,映秀镇、水磨镇灾后援建和都江堰市的村庄建设。在城乡建设中,他们注重规划的引领作用,以规划指导建设,以规划规范管理,做到了“四注重、四提升”。一是注重城市风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明确城市风貌定位,挖掘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积淀,突出功能与品味、现代与传统、人文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起宜居、生态、现代的新城市。二是注重个性特色,提升单体建筑设计水平。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编制了城市重要节点、重要地段的局部规划,做到了既突出个性又整体协调,无论体量大小,都各具特色风格。三是注重色彩协调,提升建筑立面装饰美感。充分运用建筑风貌改造与色彩搭配,使建筑色彩与自然色彩相协调,形成鲜明的城市色彩基调。四是注重历史传承,提升城市文化品味。精心保护和重建承载城市文化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充分展示民族特色、地域风情和文化传统的魅力。在村庄建设中,他们做到了“三打破、三提高”:一是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针对农村过去沿公路夹道建房形成“夹皮沟”的情况,重新做出规定,严格禁止在新建公路两侧建房。二是打破“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充分发挥“川西林盘”和“水岸风光”的自然优势,突出依山就势,做到错落有致,体现山水田园风光和自然和谐之美。三是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融入地域民族文化和当地传统民居特点,突出外观特色,优化内部功能,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现代生活。在灾后住宅区重建中,城区实行“统规统建、摇号分房”,安置区功能齐、规模大、品味高,集中安置区还建有停车楼。农村采取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两种方式,资金来源为每户享受国家灾后重建资金2万元、土地整理和地质灾害项目资金2万元/人,每户贴息贷款6万元,公建实行了政府统一配套。尤为突出的是,四川灾后重建速度之快,各地援建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山东、广东、上海等地的援建资金均在100亿元左右。在四川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以北川县、水磨镇、平桥村为代表的新县城、新乡镇、新村庄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铺展在广袤富饶的天府大地上,城乡建设水平和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质的飞跃。

短短三年时间,四川灾区不仅承受住了地震带来的巨大伤痛,迅速从废墟上站立起来,更以重建为契机,在城乡建设与环境整治中坚持高标准规划、大力度建设、科学化管理,使全省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再造了一个崭新的四川。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就,除了中央政府巨额的财政资金投入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外,与四川省高度重视城乡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是密不可分的。现结合松滋实际,就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高度重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看似“小事”,实为“大事”,更是“难事”,要实行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和社会联动,加大中心城区市政设施的投资力度,着力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否则“昼清夜倒、前清后吐、前扫后扔”的不良行为难以得到制止和纠正。应深入开展乡貌市容的整治总动员,加强部门的行业责任,建立问责机制,形成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整体合力。市委、市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规范性文件,强化城市综合管理的政策支撑,形成长效机制。工商、商务部门应加强商业门店、集贸市场等流通领域的秩序管理;公安部门应加大社会车辆道路停放、特种行业收购网点的管理;房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开发小区物业管理;交通部门应加大公共交通车辆营运、站点建设管理;教育部门应全力开展好文明知识进校园、进课堂的教育活动;广电部门应积极营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浓厚氛围;社区应结合职能下移,广泛动员、积极配合,组织引导居民参与城市管理。

高度重视园林绿化工作。各单位、路段、街面、乡镇、村庄、庭院应组织开展“增绿工程”大行动,进一步充实松滋山水生态城市的绿色元素。应加大省级园林城市的创建力度,规划组织创建一批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庄、绿色家园、园林式单位。应建设、维护好中心城区“东、西、南、北”绿色景观大道,进一步更新观念,在通往乡镇的主要干道两侧,广泛破硬植绿、拆墙透绿、强管护绿,全面提升我市绿化水平。

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应十分突出规划的全域性、权威性和指导性。中心城区应着力改造老城区,建设特色新片区,各乡镇应完善规划,改造风貌,“一镇两区”建设应针对山区、丘陵、平原等不同地理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精心设计,突出特色,集中办好试点,搞好示范带动。应尽快出台《松滋市个人建房管理办法》,修订完善《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编制评审一批优秀的规划设计方案,以指导和规范城乡建设,促进松滋城乡环境在短时期内有大的提升。

走进四川,启发很深,城乡建设与环境综合整治是一个复杂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攻坚克难,对照先进,奋发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在城乡建设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做出新的成效,就一定能全面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猜你喜欢
城乡整治规划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城乡涌动创业潮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迎接“十三五”规划